景偉哲 魯維佳
內容摘要:近年來語文新課改逐步深入,作為高考語文重中之重的作文也在不斷進行改革。與此同時,臺灣的國文教育也持續性地受到大陸地區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本文擬采用新課標全國卷與臺灣104學年國文考試題為例,對中國大陸與臺灣省的高考語文作文的評分標準進行比較,并且通過比較兩地作文評分標準總結一些我們在日常寫作訓練中可以改進以及借鑒的地方。
關鍵詞:高考作文 評分標準 比較研究
一、分級評分的標準比較
考試的區分是依據分數判定,而大陸和臺灣的作文考試的評分標準也是分級評分。以新課標全國卷為例,評分分為四個等級,將作文分為一類文、二類文、三類文和四類文。而臺灣國文考試的作文評分等級為A、B、C三個等級。相較于臺灣的三個等級,新課標全國卷的作文評分標準除了四個評分等級,還有相對應的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而基礎等級又分為內容和表達,每一部分各占1/3,相對于臺灣的評分標準,大陸的標準更加系統化與公式化。
以新課標全國卷一類文評分標準為例,其中的細則有:符合題意、中心突出、內容充實、思想健康、感情真摯、符合文體要求、結構嚴謹、語言流暢、字跡工整、深刻、豐富、有文采、有創意。而二類三類以及四類文也是這些要素,只不過需要降級評分。
下面是臺灣省國文考試作文評分標準,也是以一類文的標準為例。
評閱重點,從“題旨發揮”、“資料掌握”、“結構安排”、“字句運用”四項指標,加以評分。凡能掌握題干要求,緊扣題旨發揮;內容充實,思路清晰;表達適當,體悟深刻;論述周延,富有創意;舉證詳實貼切,材料運用恰當;結構嚴謹,前后通貫,條理分明;字句妥切,邏輯清晰;描寫細膩,論述精彩;文筆流暢,修辭優美,得 A 等(27 分~19 分)。
假如將臺灣省的評分標準再細化可以發現,評分主要考量的是“題旨發揮”、“資料掌握”、“結構安排”和“字句運用”。這與新課標全國卷的評分標準中的“內容,表達與特征”三要素類似,但是又有一些不同。雖然兩者都是采用分級評分的方式,但是分級的方式卻有很大差異。新課標全國卷將“內容,表達,特征”三要素分別賦分,也就是說作文的評分應該是20+20+20的方式。假如一個考生的內容寫得非常獨到,特征這一塊兒也非常優秀,但是表達方面有所欠缺,他的總分也只能是20+15+20=55分,所以說,這三要素在作文中同等重要。而臺灣的評分標準中并未明確切分四個方面的賦分比例,也沒有強調四要素各自占的分值是多少,這就給予考生非常大的自主性,而在新課標全國卷中,在三大要素中又細分出13個小的評分項,考生如果想要寫出一篇優秀的作文就要兼顧到這13個小項,而臺灣的分級評分中卻有多達19個小項,考生需要兼顧更多的要素。
大陸新課標全國卷的特色在于其評分標準中采用“基礎等級”以及“發展等級”。通過研究表格可以發現,發展等級的考評要素有:深刻、豐富、文采、創意。這些屬于一篇文章中較為難把握的部分,也就是說,發展等級就是區分一類文和二類文的標準,一般而言,基礎等級的40分基本沒有太大的區分度。所以,在新課標全國卷的分級評分中,內容以及表達屬于作文分數的基底而特征等級就屬于基底之上的高度。把基底要素拿到也可以得到一個相對滿意的分數。而臺灣的評分標準并沒有明確出哪部分屬于作文的基底,哪一部分屬于作文的高度。相對于大陸考生而言,臺灣考生的作文并沒有一個穩定的基本分段。大陸的作文模式可以說是三角形,有基底要素有頂層要素,反觀臺灣的模式應該是方形,更要求考生面面俱到。所以如果要達到同樣的高度,方形可能要比三角形花費的材料更多,這也可以看出相對于大陸的作文的評價來說,臺灣更加嚴苛,寫作起來也更有難度。
二、評價標準中的側重點比較
分析兩地的作文評價標準我們不難看出臺灣作文的評分標準的四要素有著明顯的側重。題旨發揮和字句運用包括了很多要素,基本上是所有評分要素的一大半。而題旨發揮又比字句運用的要素多一些。新課標全國卷評分標準的三要素不僅分值相當,同時評分要素的多少也差不多。與新課標全國卷“三分天下”的局面不同,臺灣的評分標準則更傾向于題旨發揮。
相比于新課標全國卷的評分標準,臺灣省高考的評分標準還會有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大致可以理解為命題人期望學生表現出的能力。以臺灣104年的作文評分標準為例,在其標準中有這么一段話:考生應就文題要求,針對“審己以度人”的意涵、重要性、相關例證、個人經驗、見解或體悟等方面,加以闡述。之后就是作文的分級評價標準。可以看出臺灣的評分標準是有一個大前提的而這個大前提每年都會改變,如105年的作文評分標準的前提是考生應就文題要求,力求將 “舉重若輕”之意旨詮解得貼切深刻, 能舉例印證且言之有物。這個前提可以視作評分重點,對評分標準起到一個總體概括的作用,使得閱卷老師以及考生更加明確作文寫作的重點應該在哪方面。而每年的評分前提也會根據作文的題目進行改變。以104年為例,大前提是緊密結合“審己以度人”。在前提中我們可以明確看出,這一年的高考作文評分落腳點就在于對“審己以度人”的解讀。無論是意旨的深刻與否還是論證是否精妙都與“審己以度人”的解讀是否正確有著直接關聯。總而言之,臺灣作文的評價標準的側重點會根據每年作文的題目而進行變化,而分級評分標準之前的這句話就是側重點的體現。
雖然新課標全國卷三要素“三分天下”,但是有一個評價因素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中心立意。考生需要根據所給材料提煉材料的中心思想,這個就是其在作文中需要體現的主題意旨。所以說,新課標全國卷的作文考察一方面是考察寫作,一方面是考察對題目(材料)的理解。一旦對材料理解出現偏差則會導致作文中心立意把握不準,進而可能導致跑題作文的出現。而作文一旦沒有扣準中心立意,失分將會相當嚴重。立意一定是在基于材料作文的大環境下所產生的評價側重。而臺灣的評價標準中卻沒有關于中心立意的要求,這也是與臺灣作文的考察方式有關,以104年的作文為例,考察的是命題作文,而命題作文不存在立意出現偏差的問題,但是一定要去論述所給題目的一些特性(重要性、涵義)以及結合自己的經驗和見解進行寫作。
此外,臺灣將字句運用單獨列為一項重要的考評要素,而大陸與之對應的僅有一個較為模糊的文采。臺灣將這種文采因素分為字句妥切、邏輯清晰、描寫細膩、論述精彩、文筆流暢與修辭優美。可以看出臺灣對于寫作的美感非常看重以及更加重視作文的遣詞用句。不難發現,臺灣在字句運用中要求考察學生的描寫、論述以及修辭,這不同于大陸的新課標全國卷重論述的特點。臺灣將這三者并行,在議論中要描寫也要修辭,而且這幾個要素和文筆與行文邏輯是并行關系。
三、比較研究帶來的啟示
在新課標全國卷中,作文的分值是60分,占到語文單科總分的40%,作文的重要性已經是顯而易見。然而,隨著大陸對語文學習與考試重視的加強,高考語文的難度也隨之水漲船高。因此在平時加強作文寫作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對比中國大陸和臺灣的作文評分標準并且取長補短,筆者歸納出以下兩條建議:
(一) 立意與文采并持
上文已經提到,兩岸的作文非常重視作文主旨或者立意的把握,但是臺灣地區的作文評分標準中也將字句運用作為一項重要的評價標準,學生們的遣詞用句成了一項非常重要的指標。對于目前的寫作訓練筆者建議可以適當增加對學生語言邏輯的培養。在議論文的寫作中,恰當的邏輯鏈條以及正確的邏輯表達都是必不可少的。假如一篇議論文的論述邏輯非常嚴密,這將是作文的一大亮點。在日常寫作訓練中一定要培養學生們形成嚴密的寫作邏輯鏈,要訓練學生“我是通過怎么樣的論證來證明論點的正確性,我的論點論據論證具有什么樣的關系”的思維。同時要讓學生思考“我的論證方法是否能夠充分證明我的論點”,加強學生在寫作與表達中的系統性與嚴謹性。
此外,我們更應該注重學生寫作功底的培養,寫一篇邏輯清楚的議論文還不夠,還應該把一篇文章寫美。語言是一門藝術,學生們能把文章寫出美感,才是寫作培養的最終目的。目前在議論文寫作的大背景下,很多老師都將記敘文、散文、詩歌等寫作丟棄,認為只要大量寫作議論文就可以提高學生們的寫作能力,這種想法是片面的。寫作的訓練應該追求整體性,只注重議論文寫作雖然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但是不利于學生們的文學素養的形成以及對于寫作的整體認知。記敘文、散文、詩歌的寫作可以培養學生們的記述描寫能力,抒情表達能力以及對生活的感知能力。我們常說不根植于生活的文章是沒有生命力的,而進行多種文體的寫作正可以培養學生們從生活中發現寫作價值的能力。高中寫作教育中應適當增加記敘文、散文以及詩歌的訓練,引導并鼓勵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入手進行寫作。文學寫作的培養是一項滴水穿石的工作,不僅要仰望星空還要腳踏實地,在進行寫作訓練的同時也要去學習借鑒中外文學家的語言表達方式,將語言的藝術化為學生們真正具備的能力。
(二) 解放學生個性,說自己的話
臺灣104年作文評分標準中有這么一段話:考生應就文題要求,針對“審己以度人”的意涵、重要性、相關例證、個人經驗、見解或體悟等方面,加以闡述。在上文已經談到,這句話相當于作文評分的前提。我們看到其中個人經驗、見解或體悟是非常重要的前提。而在分級評分表中有一項就是體悟是否深刻。可見,臺灣地區的作文明確要求學生寫清楚寫明白寫深刻自己的體悟和見解,也就是說出自己的話。這一點在寫作中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一直以來,千篇一律的作文廣泛存在于閱卷場上,連例證都有著很大部分的重合。考生們不會自圓其說也不懂得“我認為”在議論文中的重要性,只是學會復制他人觀點,在作文中充斥著別人認為,他人認為,而少有我認為這樣的語言。如果寫作不能夠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見,這樣的論述將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沒有靈魂的。
因此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教師應多鼓勵學生抒發個人見解,寫作個人經驗,要對學生在“說自己的話”這個觀點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目前的新課標全國卷注重考查學生自己的思路,學生要根據中心論點自圓其說言之有理。而學生目前最缺乏的就是用自己的話表達思想,我們看到很多的作文均是名人名言以及一些論證例子的堆砌,根本沒有從自己的思想上出發去尋求論證。所以,在我們評價學生的作文中不妨可以增加一項,將個人的見解體悟放入評價標準之中,讓學生引起足夠的重視,進而有助于改變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現狀。
綜合全文研究不難發現,海峽兩岸的作文評分標準各有特色。在這里,筆者并不是去比較兩套標準孰優孰劣,上文已經提到,不同的標準代表不同的寫作教學模式。隨著兩岸語文教學交流的不斷深入,我們既要有兼收并包的氣量,要認同并學習臺灣地區作文評分標準中的閃光點,并能夠結合大陸地區寫作教學的實際情況運用到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本文也旨在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個新思路新方法,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促進高中寫作教學的不斷進步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2016年新課標全國卷高考考試大綱說明導讀[S].西藏人民出版社2016,01.
[2]臺灣地區104 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國文考科非選擇題閱卷評分原則說明[S].
http://www.ceec.edu.tw
[3]孫紹振,孫紹振論高考語文與作文之道[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08.
[4]尹遜才,張秋玲,高考作文命題幵放與限制的手段[J].語文建設,2008,03.
[5]《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6]2011-201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新課標全國卷)
[本論文成果系華中師范大學大學生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