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敏
為兒子父親手抄六萬余字譯文
◎賈敏
替你翻書,伴你共讀。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xù)讀《傅雷家書》這本書。
今天的共讀目標是《傅雷家書》的第六個部分,來自傅雷1961年上半年寫給兒子傅聰?shù)募視?/p>
我十分欣賞傅聰在信中說過一句話:“學然后知不足,只有不學無術或是淺嘗即止的人才會自大自滿。”我想,傅雷這么多年的教育,在傅聰身上已經(jīng)開花結果了。對于1961年的傅聰,已經(jīng)名利雙收,二十多歲的年紀,在外人看來已經(jīng)十分成功了,然而在傅聰?shù)乃枷肜铮耘f有著繼續(xù)學習的欲望跟謙卑。
不單只是對學習的謙卑,思想上更是正義凜然,如同父親般堅守到底。在傅聰?shù)男胖型耆孤读艘粋€聰明熱情,充滿愛,有正義感青年的一面,寫滿了對黑人的同情,想到非洲為他們義演,恨殖民主義者欺凌弱小,對世界上一切丑惡的憤懣。
這,正是傅雷想看到的兒子,在傅雷心中了不起的兒子。
在母親的心中,談到傅雷得知傅聰對希臘精神的向往,但又止于對希臘精神的不明確,竟重新整理舊稿。即使傅雷腰酸背痛,眼花流淚,但為了孩子,什么都不顧了。
因為稿子的字太小,傅雷只能一只手拿著放大鏡,一只手拿著筆來抄錄。而且,因為原著中有關神話、史跡、掌故太多,而又沒有詳細的批注。因此,傅雷在猜到兒子不懂的地方另行標注,讓傅聰看得無需如此吃力。
母親為此感動,只希望兒子能夠多些來信,“報道”他如今生活的細事,便已經(jīng)是最好的報答了。
除了手抄的譯稿,傅雷夫婦還一同打字裝訂這個書籍,寄去給傅聰。
上了一定年紀的人,少不了的便是生離死別,傅雷也不例外。宋家婆婆的去世,讓他們夫妻倆大受打擊,一開始原以為只是小病,然而臥病在床不到五天,便離世了。看到現(xiàn)在的年輕人年富力強,羨慕之感無法言語。
其實啊,誰沒有年輕過,誰又不會老去呢?如今我雖然才二十多歲,但看到十七八歲的姑娘,心里還是不禁地去羨慕。心想,如果我還是這么年輕該多好,好像一切的事情都還會有轉機,生活總是這么無憂無慮。
但想起自己十七八歲的時候,何其不艷羨二十多歲年輕人的自由?羨慕他們的成熟,羨慕他們豐富的人生閱歷。
年輕時期盼快點長大,長大了卻又想著回到過去。人總喜歡在這種臆想中,反而看不到當下才是最值得珍惜的年華。只要做的每個決定,走的每一步路,都無悔于心,那就無憾了。
傅雷在信中寫道:“人沒有苦悶,沒有矛盾,就不會進步。有矛盾才會逼你解決矛盾,解決一次矛盾即往前邁進一步。到晚年矛盾減少,即是生命將要告終的表現(xiàn)。”
看到這里,想起楊絳先生也寫過類似這樣的話:“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住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智者的話,雖然表達的方式不同,但在思想上卻是殊途同歸。年老的時候,可能在生活上已經(jīng)得到保障,煩惱也減少了,但生命也快走到盡頭了。
人生就是這么脆弱,珍惜當下,及時行樂。
自從傅聰結婚以來,書信中多了給彌拉的信。傅雷夫婦更是多次用他們倆幾十年來的生活相處來作為例子,教導彌拉和傅聰怎樣相處。
傅雷常常跟妻子談論一切事情,人生、政治、藝術、各種小問題都會發(fā)表自己的感想,傅雷就能從這些小交流中,得到新的思緒。
原來,終身伴侶的相互幫助,很多都是不知不覺的,經(jīng)常相處在一起的人,總會相互影響。
信中看到這樣的一段描述:母親說,我是家里最不重要的人,還自認為身體最棒,能把東西剩下來給爸爸和弟弟吃是我的樂處。但他們卻又硬要我吃,你推我讓,常常為此爭執(zhí)。
看到這里,心里難免不會感到難過,一代偉人的一家連一頓飽飯都要你推我讓的。可是“執(zhí)拗”的傅雷,即使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仍舊守著原則不愿意跟兒子開口要錢。因為在他看來,從不曾有過老派人依靠兒女的念頭,只想著幫助兒女,卻從來沒想過兒女的報答。
雖然生活上困難,但對于傅雷夫婦來說,也是“知足常樂”。精神上還是得到滿足,兒媳彌拉的經(jīng)常來信,為他們寂寞的生活添加不少光彩、溫暖和興奮。每當看到來自遠方的信,就像面對面談話一樣親熱。一封看似簡單的信,但卻被父母再三翻看,看著信中記載生活的細節(jié),幻想著兒子一家的生活。
骨肉相連的三兩個人,除了親情的牽連,其實還有更多的感情融入在內,舉止投足間的相似、精神世界的雷同、氣質談吐的近似等等,你和我都如同一面鏡子,照出形影相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