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1301 李英娜
?
微信二三事
漢文1301李英娜
這些天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是——要不要卸載微信。
我們常說,這是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而微信好友百余人,朋友圈對我(相信也是對很多人)而言就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總據點。每次點入微信,總有一個小紅點提醒我有好友更新了動態,但耗時耗力地刷朋友圈對我來說不是一個有收獲的經歷,結果無非就是看看別人吃了什么、在哪里玩耍,以及見識到日益精進的修圖軟件和技術。
我的一個閨蜜保持著定期清理社交軟件好友的習慣,基本上每三個月都要審視一番那些在列表中活躍或者不活躍的頭像,然后果斷地刪除聯系甚少的或交往質量低下的好友。如此,將好友數量保持在30人左右。
我驚嘆于她的大膽,因為這樣的舉動,在如今這個被社交軟件擠壓得幾乎沒有個人空間的時代來說,無疑是非常容易得罪人的,據我所知,有一些人會使用群發功能查看誰把自己刪掉了。
但聽完我的話后,她只輕飄飄地回我一句:“你以為人家真的在意你把他(她)刪掉了嗎?也許人家也想刪掉你,只是把你當成一種資源留作后用而已。就算發現被你刪了,說不定也因為是你主動而感到解脫。”
言語犀利卻一針見血。她說的“資源”,讓我聯想到“物化”這個詞,簡單來說就是不把人當人看,只當做東西,與之相對應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感情,也只是被當作可用的資源而非寶貴的饋贈。這個詞語和“異化”一起,比較精確和殘酷地總結了我們如今的生活狀態。
經常有微信好友給我發消息——“朋友圈點贊”,簡短利落,完全不客氣的口吻。這不是多么難的事情,所以當我看到了消息,會點開此人的朋友圈,找到那條明顯是營銷廣告的“集贊送禮”的動態,幫忙點贊湊數。這種幫忙自然是不會、也不奢望得到一句謝謝的,因為太簡單了,似乎什么也沒付出就幫到了別人。真正讓我感覺有些煩惱的是下面這樣的事。
之前有個不甚相熟的微信好友發來一個公眾號,要我幫她個忙,具體步驟是首先要關注這個微信號,然后點進去填寫我的個人信息并確認,最后截圖給她幫她獲得領禮品的名額。不想泄露手機號的我,第一次時嘗試隨便編了一個手機號填了上去,結果下一步居然是要填手機收到的一個驗證碼。頓時放棄,想著裝作沒看到這幾條好友消息好了。但那姑娘鍥而不舍地又在好幾個時間段發了幾回信息給我,都是請我一定幫忙之類的措辭。礙于情面,最后我也只好按要求走了遍流程,結果當然是騷擾電話和廣告信息更多了些,這次,盡管得到了感謝,但我只覺苦不堪言。
這難道不是我“被物化”的表現嗎?這難道不是一種變相的強迫嗎?這個忙,幫起來也不難,但是它的前提已經不是朋友之間交情深淺和情愿與否的問題了,我出于面子上的圓不過去才幫了她,但不像平時因為幫到朋友那樣感到輕松愉快,反而會覺得有些受冒犯,因為這與我接受的教育并不相符,即便是我要把朋友的手機號給別人時,也要先得到他(她)的允許才會這么做,這是一種尊重,而這種堅守現在看來似乎有些可笑,大眾的認知是,日光之下無新事,更無隱私。
我相信,并非我一人遭遇了這些事情,微信時代里,我們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類似經歷,只是有人已經被物化奴役了,甚至不覺其苦反而樂在其中了。當他們認為自己為別人做這些沒什么的時候,他們也便不覺得自己的舉動給其他人造成了什么煩擾。
微信是我用得最多的社交軟件,所以我為此文取名“微信二三事”,但QQ、MSN等社交軟件實際上都是讓人又愛又恨的,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這些社交軟件,但它們的確已從四面八方不遺余力地侵襲我們原本就不怎么堅定的意志力。
我們以豪飲之態給自己灌下一碗碗心靈雞湯,以為已經走在將生活更新換代的道路上,殊不知別人的故事和他們真實的生活終究有十萬八千里的差距,網絡寫手將生活的殘酷和治愈統統奉給你,鼓動你旅行,鼓動你享受美食,鼓動你消費,到了最后,消費卻成為你證明自己存在的唯一武器。最可悲的事情是正好在最沒有消費能力的時候擁有最強烈的消費欲望,而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是:最沒有消費能力的人最易被心靈雞湯所打動。
所以我們更需要保持警惕(包括對此文的言論),保存對生活新鮮氣息的敏感。最好不要將越來越多的事情劃到“理所當然”的范圍之內,對朋友、對自己、對生活中的點滴都應如是。若我們將自己對人事的標準一降再降,若我們太習慣妥協和無意識地要求別人對自己妥協,那么最后的結果必然是我們自己也被別人列在可有可無的清單中,隨時大筆一揮就可刪去。
閨蜜是一個只讀精挑細選來的紙質書籍的人,生活認真,執著追求著夢想,所謂的心靈雞湯,她絕不喝別人熬好的。在大多數人提筆忘字的如今,她仍然保持著寫日記的老習慣,字跡也正如她的人,飄逸而不失力度,極個性,極美。
從閨蜜那里我學會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是一個懂得選擇和適時放棄的人,那你就更有可能成為一個讓人舍不得刪去的朋友。你若將微信等社交軟件中的好友數目作為你社交圈子大小的衡量標志,那你只是一個盲目到失去對自我理性認知的網絡看客。
寫完此文,突然多了一份勇氣。停筆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膽地去清理一下我的好友列表。然后文火慢燉,熬一碗我自己的心靈雞湯,一碗反心靈雞湯的心靈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