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記者 劉 棟
?
今年全國兩會熱點掃描
□本刊特約記者劉棟
供給側改革、脫貧攻堅、慈善法審議……今年適逢“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圍繞社會公眾關心的問題,展開了認真的審議和討論。更值得關注的是,無論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還是政府工作報告、“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很多表述令人耳目一新,關系改革、影響發展。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供給側改革是一個相對陌生的經濟學名詞,何為供給側改革?簡單來說,供給側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地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實際上,供給側改革把拉動經濟增長的重點從此前的擴大需求、刺激消費等需求側方面轉移到了供給側上,通過供給質量的提高帶動需求進而拉動經濟增長。對于制造業而言,這種思路上的轉換,既是產業升級、跨越式發展的機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供給側改革,就好比一場結構‘闖關’,是一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過程。”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省長朱小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用包子和蛋糕的故事對供給側改革進行了解讀。“比如說,以前包子店賣包子,5毛錢一個,賣到現在不僅賣不動了,即使賣出也不賺錢甚至虧本;于是店主升級改賣芝士蛋糕,10塊錢一個,有了利潤可仍是賣不動,是因為消費者買不起。”
“如果把包子比作傳統產業,蛋糕比作中高端產業,如何解決這一煩惱?”朱小丹認為,過去,我們更多地習慣于需求側管理,大量供給集中在產業鏈中低端,大量企業仍停留在“以價取勝”的層面上,導致供給與需求脫節,產生大量的低端乃至無效供給。正因為如此,才出現了類似5毛錢一個的包子盡管便宜卻賣不出去或者賣出去也不賺錢、虧錢的情況。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目標,就是要擴大有效供給包括中高端供給。什么是有效供給?最簡單的評價有兩條:一是能賣出去,二是有錢賺。照此看來,5毛錢的包子和10塊錢的芝士蛋糕都沒有同時做到這兩條。朱小丹表示,在供給側改革中,“包子”可以轉型升級,提高質量、打造品牌,走出“賣出去也不賺錢”的困境;“蛋糕”可以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創新商業模式,優化性價比,避免有利潤而賣不動的被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要調整好“包子”這個存量,又要引導好“蛋糕”這個增量。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了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的審議。他強調,“十三五”時期是脫貧攻堅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時期,必須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牧區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脫貧攻堅一定要扭住“精準”二字,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精準到戶、精準到人,找對“窮根”,明確靶向。
“西部地區常住人口約占全國27%,‘211’高校、‘985’高校分別僅為全國的21%和18%,本科院校不足全國四分之一。”全國人大代表鄭強呼吁,中央應從財政支持和人才培養兩方面,對西部進行教育扶貧,加強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建設。在鄭強看來,推動西部貧困地區經濟發展,首先要對該地區教育進行脫貧扶持。
全國政協委員寧崇瑞委員認為,應該把當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與全國連片特困地區發展及扶貧攻堅規劃有機結合起來,不僅要使所有的貧困戶、貧困村、貧困縣脫貧摘帽,更要關注連片特困地區的區域經濟整體發展,只有整個連片特困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了,才能實現可持續、全面的脫貧。
全國人大代表張術平建議,從最基礎的種植、養殖和加工入手,來開辟一些豐收的門路,發揮財政引導資金的作用,和金融資金結合起來,起到一種杠桿的作用、放大的作用;建好村級班子,幫助扶貧對象研究制定扶貧計劃,幫助他們實施這個計劃,以便加快扶貧的步伐。
全國人大代表陳穎表示:“要使我們的貧困人口能自立自生,從心理上脫貧,我想這才是一種可持續性的,使他們能自立、自強、自信地去發展起來,才是真正的脫貧。”
樂善好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20年來,我國慈善事業蓬勃發展,社會捐贈額從2006年不足100億元,發展到目前1000億元左右。目前,慈善領域面臨著一些新情況,例如:慈善組織內部管理尚不健全、運作不規范、行業自律機制尚未形成等。“懷胎十年”的慈善法草案如何規范慈善監管?
慈善法(草案)提交大會審議,代表、委員在審議和討論中,就草案中的各項條款展開了激烈的爭議,而這部法律也被視為全國人大開門立法的典范。大會期間,草案經過兩輪修改,第一輪是根據3月11日的審議情況形成修改稿,在3月13日繼續審議;第二輪是在13日審議的基礎上形成表決稿,到3月15日下午再對表決稿進行審議,到3月16日經大會表決通過。
全體人大代表在3月11日一整天的審議,促成了草案的92處修改,其中實質性修改34處。慈善組織中公募基金會的年度管理費用從15%下調到了10%,在這之前,15%這個數字曾被視作對現有社會組織成本管束的一大突破。
在13日審議的草案修改稿第六十條提出,慈善組織應當遵循管理費用最必要原則,厲行節約,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慈善組織中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基金會開展慈善活動的年度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總收入的70%或前三年收入平均數額的70%;年度管理費用不得超過當年總支出的10%。特殊情況下,年度管理費用難以符合前述規定的,應當報告其登記的民政部門并向社會公開說明情況。
3月11日審議稿中的“管理成本”被改為“管理費用”,年度管理費用支出比例從原來的15%降為10%。法律對慈善組織管理費用的規定,影響著千千萬萬慈善組織的生存。慈善組織是非營利性機構,它們掌握的慈善財產主要用于開展慈善活動。但機構需要人來管理,日常管理的行政成本、聘用人員的工資福利以及開展慈善活動的成本,都是必要的支出。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富申評估咨詢集團董事長樊蕓解析,“管理成本”改為“管理費用”,表述更加準確,“管理費用是個會計科目,根據會計賬目上的管理費用和總支出,可以清楚地計算支出比例,便于監督。管理成本不是專業詞匯,界限比較模糊,如果有心作假,別的支出也能借用‘管理成本’的名頭”。
“慈善法草案講的慈善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捐贈財產或者提供服務等方式,自愿開展的公益性活動。”全國人大代表林蔭茂認為,要把握好“公益性”這個性質,包括扶貧濟困、扶老救孤、救助災害、促進教科文衛體事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公益活動。如果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在網上發微博微信請求好心人捐錢,應不屬于慈善法調整的范圍,或者說不是慈善法規范的慈善活動,因為它不屬于公益性的,只能是一種個人求助行為。
“慈善法草案最主要的內容是既規范了慈善活動中的各種法律關系,又促進慈善事業的發展。”林蔭茂表示,慈善法草案對慈善組織、募捐行為、捐贈行為、信托行為、慈善財產、慈善服務等都進行規范,對政府組織、慈善組織、捐贈人、受贈人、受益人、信托人、受托人,慈善法草案都有針對性的規定。對多年以來社會上熱議的有關善款用途公開問題、認捐之后不兌付問題、慈善組織管理成本問題、網絡募捐問題、善款投資問題等等,都有積極的回應。舉例來說,草案規定慈善組織通過互聯網開展公開募捐的,應當在民政部門統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臺發布募捐信息,而公開募捐必須要有公開募捐資格認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