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錕
?
杜甫白居易災害詩中災異思想之比較
□黃錕
“杜詩”被喻為詩史,體現杜甫詩歌反映社會問題的歷史真實性,人們在研究杜詩時多側重于其中反映的安史之亂帶給人民的巨大災難,而忽略了杜詩中災難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天災。在白詩中此類現象亦有出現,以自然災害為題材的詩作共有五首,白居易災害詩歌創作以史家實錄筆法記載了發生在中唐時期的幾次嚴重的自然災害,對記錄當時社會現狀的史料,可以起到驗證與補充之作用,而在以往的研究中,白居易的此類詩歌亦未得到相對等的重視。筆者從對災害詩歌的敘述與描寫上把握白詩與杜詩在對待災害的態度上的差異,來比較二人的災異思想。
杜詩中記錄天災的詩歌有近七十首,主要分為:水、旱災害;風災;冰凍災害以及疫瘴,詳實地記錄其所經歷的各次天災,反映災害之下人們真實的生活困苦與思想感情,而白詩素來以尚實、尚俗、務近著稱。白詩中記錄天災的詩歌有:《賀雨》、《捕蝗》、《春雪》、《夏旱》、《大水》五首,其詩不僅可以證史補史,也反映了白居易的災異思想,從中也能對唐人災異認識觀窺探一二,具有相當的史料價值。杜甫較之白居易的災害類詩歌為多,筆者擬通過對兩人災害詩歌中的代表作的梳理,來比較二人的災異觀。
白居易的五首災害詩均創作于元和年間(唐憲宗),按時間排列大致為: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作《賀雨》、《捕蝗》,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作《春雪》,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作《夏旱》以及在元和十一年所作《大水》。
元和三年冬,南方大旱,旱區覆蓋今蘇、皖、鄂、贛等數省市,至元和四年春潤三月方得甘霖。此次旱災波及地域廣持續時間長,在史籍中多有記載。《新唐書》卷七《憲宗紀》道:“(元和)四年正月壬午,免山南東道、淮南、江西、浙東、湖南、荊南今歲稅......閏月己酉,以旱降京師死罪非殺人者,禁刺史境內榷率,諸道旨條外進獻......己末,雨。”①《賀雨》即作于元和四年閏三月,詩云:“皇帝嗣寶歷,元和三年冬。自冬及春暮,不雨旱爞爞。上心念下民,懼歲成災兇......疑為油油云,散作習習風。晝夜三日雨,凄凄復濛濛。萬心春熙熙,百谷青芃芃。人變愁為喜,歲易儉為豐。”詳細地記錄了災害發生的經過。《舊唐書》卷十五《憲宗紀》元和十一年,南方水災,“九月丁卯,饒州奏浮梁、樂平二縣,五月內暴雨水溢,失四千七百戶,溺死者一百七十人”白居易遂作《大水》記之:“潯陽郊郭間,大水歲一至。閭閻多飄蕩,城堞半傾墜,蒼茫生海色,渺漫連空翠。風卷白波翻,日煎紅浪沸......九月霜降后,水涸為平地。”(《白居易集》卷一)詩史互為佐證。
杜甫詩歌中記錄水旱災害的創作較多,筆者取其一二進行闡述分析。杜甫災害詩中正面描寫災害的發生情況,災害帶來的苦況和人們的感受的代表《苦雨奉寄隴西公兼呈王征士》中記道:“今秋乃淫雨,仲月來寒風。群木水光下,萬家云氣中。所思礙行潦,九里信不通。悄悄素瀘路,迢迢天漢東。愿騰六尺馬,背若孤征鴻...嘉蔬沒溷濁,時菊碎榛叢。鷹隼亦屈猛,烏鳶何所蒙...掛席釣川漲,焉知清興終。”詩中對大雨連綿的景象有比較細致的刻畫。根據宋朝黃鶴《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注,此詩應為杜甫于公元754年(天寶十三載)秋所作。《舊唐書》卷九《玄宗本紀下》:“是秋,霖雨積六十余日,京城垣屋頹壞殆盡,物價暴貴,人多乏食,令出太倉米一百萬石,開十場賤糶以濟貧民。東都瀍、洛暴漲,漂沒一十九坊。”亦可見杜工部詩史不虛。
白居易災害詩歌創作有記錄的切身經歷是《大水》,元和十一年“潤、常、湖、陳、衢、許大水”是年,身處潯陽(今江西九江)的白居易作《大水》一詩以記之。其余幾篇災害詩創作并無親身經歷的書面記錄:《賀雨》“奔騰道路人,傴僂田野翁。歡呼相報告,感泣涕沾胸。”作者“對農人遭災感同身受”③。而杜工部詩歌創作則不然,不論是其對災害略有提及的詩還是專門描寫天災的詩大多是杜甫本人的親身經歷,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風高秋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唐肅宗上元二年秋,一場暴風雨讓詩人又一次遭厄,杜甫有感而發,作此詩。
白居易《賀雨》:“上心念下民,懼歲成災兇。遂下罪己詔,殷勤告萬邦。帝曰予一人,繼天承祖宗。憂勤不遑寧,夙夜心忡忡......上思答天戒,下思致時邕。莫如率其身,慈和與儉恭。乃命罷進獻,乃命賑饑窮。宥死降五刑,已責寬三農。宮女出宣徽,廄馬減飛龍。庶政靡不舉,皆出自宸衷。”白居易上疏皇帝,詩中敘述并贊揚了了皇帝納諫,躬自反省下罪己詔,發布賑災制文等舉措。對唐憲宗繼位以來的功績進行頌揚,并在最后希望皇帝有始有終,堅持勤政愛民。詩中記錄了發生在元和四年的災害,頌揚了憲宗虛心納諫造福百姓的功績,直白地表達了對皇帝的勸諫之意。《捕蝗》:“捕蝗捕蝗誰家子,天熱日長饑欲死。興元兵后傷陰陽,和氣蠱蠹化為蝗。始自兩河及三輔,薦食如蠶飛似雨。雨飛蠶食千里間,不見青苗空赤土......捕蝗捕蝗競何利,徒使饑人重勞費。一蟲雖死百蟲來,豈將人力定天災。”詩中描寫蝗災可怖,鋪天蓋地,‘如蠶飛似雨’,與民奪食。“夫兵亂歲饑,乃貞元當時人民最觸目驚心之事,樂天于此,即余悸尚存,故追述時下筆猶有隱痛”詩人白居易痛從何來?憂從黎民蝗災之苦中來。
杜甫詩歌中不僅寫出對自己的萬般感慨,還寫出了對萬事萬物的情感,他將自己的苦、痛、悲憫、同情,推己及人。《楠樹為風雨所拔嘆》:“倚江楠樹草堂前,古老相傳二百年......干排雷雨猶力爭,根斷泉源豈天意......淚痕血點垂胸臆。我有新詩何處吟?草堂自此無顏色。”將自己悲天憫人的情懷抒發至一棵樹上,又是何等的悲憫?在杜甫詩歌中‘安得’一次出現頻率頗高。“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萬里風,飄飄吹我裳”(《夏夜嘆》)、“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吳越”(《喜雨》)。
白居易詩歌的主要特點即:尚實、尚俗、務近。詩歌創作的出發點就是反映社會現實,憫農,體現詩人的民本情懷。在《賀雨》詩中詩人通過對皇帝的勸諫來緩解百姓疾苦,但卻與“主于文辭而托之以諫”不同,白居易進言“欲聞之者深誡也”希望能受到當權者的重視,故而詩歌中所表露的情感則更為直白,急切。而在其詩作中也多暗喻、暗諷,通過在災害詩中的一些意象來諷刺時人。《大水》:“獨有傭舟子,鼓橙生意氣。不知萬人災,自覓錐刀利。”用“傭舟子”諷刺那些朝堂之上不顧黎民百姓只圖剝削享樂,縱情淫逸水災發國難財的佞臣。
杜甫近七十首天災詩幾乎全部親身經歷過,更能感受到黎民百姓的苦難,更加關注現實,對百姓困苦亦有切膚之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長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既是杜甫本人生活困頓的寫照,也是萬千勞苦大眾的縮影,工部詩以小見大,表達了對百姓疾苦的同情。《雷》詩云:“大旱山岳焦,密云復無雨。南方瘴癘地,罹此農事苦......吁嗟公私病,稅斂缺不補。故老仰面啼,瘡痍向誰數。暴旭或前聞,鞭石非稽古。請先偃甲兵,處分聽人主。萬邦但各業,一物休盡取。水旱其數然,堯湯免親睹......”涉及到的災害不止一種,有旱災,疫瘴,還有兵亂等,思想內容相對豐富。同時,杜甫詩中在探求天災本源的時候更多地受到當時社會的普遍影響,將其歸罪于人禍。
碩士點項目:本文是2015年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唐代災害詩研究(編號:2015SSD08)”
(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