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墨
?
論王國維的境界說
□田墨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在文學界曾轟動一時。書中所提到的“境界說”,是王國維文藝思想中極為重要的理論內容。本文主要論述境界說的內涵,指出境界說的價值,以此探究王國維的境界說。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所作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在接受了西方美學思想的影響之后,對中國舊文學進行了嶄新的評論,它提出了“境界說”。境界說是王國維進行文學批評的出發點,一切文藝思想最終也都歸于境界。
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這樣說道:“詞以境界為最上。”“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境界為本也;氣質、格律、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隨之矣。”王國維已經把境界看成是評價詩詞好壞的重要標準,但他的評價標準不同于以往對抒情詩的評價,他提出了“真”感情和“真”景物。“境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由此可見,“真景物”和“真感情”是境界的關鍵之所在。
在我看來,真景物就是包含著作者情感的景物,不只是客觀的描寫。例如:“‘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這里提到的云、月、花已經不單是它本身所指代的自然景物,這個“弄”字生動地表現了作者在孤寂之中的欣慰之感。再說真感情,指作者要直接抒發深遠厚重的真情實感。“稼軒《賀新郎》詞‘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絕妙…故后人不能學也。”這首詞抒發了壯志未酬的憤懣之情,有著真摯深遠的情感。
總之,《人間詞話》中境界就是要求,不僅要有情和景,還要注入充滿活力的生命意識,從而形成有情感、有鮮明畫面的藝術作品。境界是理想與現實、內容與形式、明朗與含蓄、情和景的和諧統一,具有耐人尋味的魅力,引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王國維提出了要追求自然的“不隔”文學,可以算得上是詞話中的重要貢獻。“‘闌干十二獨憑春…行色苦愁人’,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則隔矣。”“隔”指的就是語言晦澀難懂,無法表達直抒胸臆。王國維強調,詞必須要有真實情感和生動形象。
在文學批評史上,王國維首次提到了造境與寫境,理想與寫實之間的問題,在當時是比較卓越的見解。“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這里提到了創造境界的兩種方法,分別是寫實和虛構。造境具有浪漫主義特征,需要作家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將萬物控制在自己的筆下。寫境則是強調狀物之才能,重視客觀存在,包含現實主義的特點。王國維認為,上乘的作家才能夠創造出理想與寫實結合的意境容渾的藝術境界。他還進一步指出,理想和虛構不能離開客觀材料與法則。
“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提出,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主要指的是作者主觀情緒的體現。像“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以強烈的情緒達到“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有我之境;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以含蓄的情感達到“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就是無我之境。王國維認為無我之境更為絕妙,因為后者超越了個人情感與萬物相融,呈現出寧靜空靈之美感。
由于王國維深受西方資產階級哲學的影響,所以他的“境界說”具有重形式和超現實的傾向,帶有唯心主義色彩,這是境界說的弊端。但是,他明確和規范了“意境”的內涵,強調意境的價值與地位,并努力構建新的美學以及文學理論體系。他的“境界說”,在一定程度上涵蓋了中國古代一切純文藝形式的審美特征,是我國古代文論中“境界說”的集大成者。(河北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