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
20世紀以來海烈婦故事研究綜述
□王娜
宋代以來,封建統治受程朱理學浸淫已久,統治階級不遺余力的宣傳程朱理學。為順應政治需要,元明清文學中出現了大量了歌頌“三綱五常”的作品。特別是頌揚貞節烈婦的文學作品更是屢見不鮮,守節烈婦視貞節高于生命,為保貞節慷慨赴死。文人士大夫秉筆頌揚,為挽救統治者所提倡的社會倫理犧牲自己的生命樹立了“光輝”的典范。面對現實社會中真實出現貞節烈女事件,文人士大夫更是表現出來強烈的創作意愿,紛紛創作小說、傳奇和詩文,或對守節烈婦加以褒揚、或對失節女性加以嘲諷和懲惡。
海烈婦故事是清初著名的貞節烈女事件,系真實事件,發生于康熙六年。故事梗概:徐州書生陳有量,有妻海氏,海氏貌美。有量生活窘迫,投親不遇,滯于常州。鄰居酒家楊二伙同林顯瑞,為霸占海氏,圖謀不軌,設計支走有量,強奸海氏未遂。海氏悲憤難忍,為證清白,投繯自盡。后經藍九廷仗義告官,常州府推官朱士達搜出海氏尸體,見海氏全身衣裳皆密縫連綴,判定系拒奸自盡。推官朱士達依律判林顯瑞死刑,楊二亦死于獄中。
關于海烈婦故事的敘述,最初來自當事人林顯瑞的供述內容,始作傳記首次進行文學加工的是武進縣令黃光業。此后傳記不絕于世,現存作品眾多,主要的有陸次云《北墅緒言》、方孝標《光啟堂文集》、周筼《采山堂遺文》、宋起鳳《稗說》等十余部作品。至此,海烈婦事件從眾人口口相傳的社會事件正式轉變為文人敘事,經過各方文人墨客的不斷加工,以詩歌、彈詞、戲曲、傳記、小說等樣式,天下傳誦。
取材海烈婦故事的文學作品眾多,戲曲方面有沈受宏的《海烈婦傳奇》和楚僧灰木的《昆陵驛節義仙記》、余治《海烈婦記》;小說主要有三吳浪墨仙主人的《百煉真海烈婦傳》和云陽嗤嗤道人的《海烈婦米槨留芳》,以及陸世儀、王巖、任源祥、方孝標、董含、陸次云、周簧、張符驤和王元炬等人所著小說,由于小說名字大多相仿,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詩詞方面更是豐富,在清代的詩文集中,存在不少歌頌海烈婦故事的詩詞,如龔士薦、陸世儀、孫枝蔚、陳其年、姜墚、裘璉、彭孫貽、王嗣槐、王士祿、鄭熙績、蔣楮等人都有相關詩詞流傳至今。甚至在小說《百煉真海烈婦傳》后就有二十二家題詩。
經過筆者的搜集整理,發現至今尚無關于海烈婦故事的專題研究,黃義樞的博士論文《清代節烈戲曲考論》用了極大的篇幅較為詳細地論述了海烈婦故事在戲曲中的嬗變和傳播,重點介紹了《海烈婦傳奇》和《昆陵驛節義仙記》兩部傳奇,考證較為仔細和完整。但由于博士論文選題的限制,沒有太多的涉及小說、詩文和史籍中的海烈婦故事,難免顯得單薄,不夠全面。而且文章沒有著力挖掘海烈婦故事及嬗變作品背后的文化意義和歷史影響,例如,作為以女性為主角的海烈婦故事,研究中沒有從傳統文化中的女性觀這個角度展開論述。也沒有涉及到清朝文人的群體觀念和清代初期市民的文化觀念等諸多領域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總結。直至目前,可以這么說,海烈婦故事仍是一個大有可為的研究領域,是一個巨大的研究寶藏。近年來,關于海烈婦故事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
(一)海烈婦故事的文本研究
涉及海烈婦故事的文本研究的主要有:郭英德的《〈海烈婦傳奇〉與清初江南士人的生活與思想》(《文學遺產》2011年第6期),文章立足于研究海烈婦故事衍生的《海烈婦傳奇》,考察了清初異族統治下江南文人士大夫的悲苦境遇,以及他們對于異族高壓統治的生存智慧、內心掙扎和自我救贖,從生活和思想兩方面拉近了時空的距離,讓讀者能夠向前跨越三百年,體會清初文人的內心世界。郭英德的《〈海烈婦傳奇〉作者、本事與序跋輯考》(《文獻》季刊2012年1月第1期),文章以考證為主,研究為輔,郭英德先生用極強的研究能力,扎實考證了《海烈婦傳奇》的作者、序跋和本事,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學習價值。
韓婷婷的《寒儒的悲哀—試論清代海烈婦故事》(《文學前沿》2007年第00期),文章主要探討海烈婦悲劇發生的原因及文人創作的出發點。黃義樞《清初小說〈百煉真海烈婦傳〉考述》(《小說論叢》),文章亦以考證為主,著力探討小說刊刻的時間及作者的問題,黃義樞經過史料記載和文內佐證,認為《百煉真海烈婦傳》成書于康熙七年八月之前,該小說的編者很可能是馮夢龍的后人馮勛。
(二)海烈婦故事的拓展研究
海烈婦故事拓展的研究有:張濤《被肯定的否定——〈從清史稿·列女傳〉中的婦女自殺現象看清代婦女境遇》(《清史研究》2001年第8期),該文以《清史稿·列女傳》為研究藍本,總結出其中有559位烈婦、節婦、烈女和貞女,其中非正常死亡的(自殺)的有294位,文章就主要以這些自殺的女性為研究對象,首先探究其自殺的真實原因,再向下挖掘這種犧牲自我保存貞節的極端形式背后折射出清朝婦女艱難的生存境遇和較低的社會地位,
黃義樞《清代節烈劇的成因與影響》(《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該文認為,清代戲曲中表現女性節烈故事的作品層出不窮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會風氣影響,當時社會經常上演各種低俗的“淫戲”,敗壞了社會風氣,一大批的正統文人為了抵抗這種低俗之風,才爭相創作節烈劇,同時,作者也分析了清代節烈劇眾多不能登上舞臺的原因,那就是文學成就不高,影響力薄弱。
另外,其他拓展文章還有:王紅曉《〈列婦傳〉模式類型研究》(重慶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高海霞近代山東地方志之《列女傳》研究(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潘洪鋼《清代貞潔烈女的悲慘故事》(歷史回顧》)和王傳滿《明清節烈婦女問題研究綜述》(《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因此可以說,至今無一人系統整理有關徐州海烈婦故事的文學作品,更無系統、深入、細致的文學作品研究,不僅如此,還有許多歌詠海烈婦的詩文等待人們去挖掘。
綜上所述,20世紀以來,關于海烈婦故事的研究仍然局限于兩個方面:一是集中于單個作品的研究;二是著重關注故事背后的文化意蘊及歷史影響。因此,從海烈婦故事整體層面來說,目前的研究具有碎片化的特點,僅僅具有點與點之間的聯系,缺乏完整的系統的考證和梳理。試舉兩例子:
第一,韓婷婷《寒儒的悲哀——試論清代海烈婦故事》從女性視角詳細論述了清代海烈婦故事的悲劇性,闡述了海烈婦故事發生的背后是封建文人的懦弱和糊涂,并嚴謹論述了海烈婦故事廣為流傳的原因。遺憾的是,該文漏掉了一些重要文本,如清朝文人記載海烈婦故事的筆記小說和題詠以及署名“楚僧灰木”的《毗鄰驛節義仙記》傳奇,這些文本的缺失,難免影響作者得出全面的結論。
第二,關于《海烈婦傳奇》及作者沈受宏的研究,目前學術界主要側重于其背后清代倫理劇繁盛的原因進行論述,將其定性為倫理劇并加以研究,認為海烈婦故事的傳播具有深刻的時代背景,順應了當時封建統治的需要。如郭英德在《是“風教”還是“風情”——明清文人傳奇作家的文學觀念散論》中就認為“明清文人傳奇作家的文學觀念之所以自覺地與倫理教化認同,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文人階層群體在心理素質上過分形成了對政治的依附感和認同感。”類似的其他研究也主要通過研究《海烈婦傳奇》自身的特點進行展開,缺乏一個全方位綜合的立體視角。
從目前為數不多的論文中可以看出,關于海烈婦故事,至今尚無系統的文獻資料整理,更無各種不同文體之間的有關情節、人物、主題的比較。因此可以說,至今還沒有系統研究徐州海烈婦故事的論文,尚有豐富的詩文寶藏等待我們去挖掘,這一切都需要我們繼續努力,不斷去發掘和研究,這方面有著極高的文學研究價值。
(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