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穎
在常熟,程璐一眼就能被認出是“異鄉人”。身高超過一米七的她,即使穿著平跟鞋,在眾多江南女子中也顯得鶴立雞群。她留著短發,顯得頗為干練。不過,這并沒有使她起初在基層的工作順利多少:畢竟對于成長于哈爾濱、工作在遼寧葫蘆島的她來說,常熟話幾乎就是一門外語。
程璐原本的身份是電子商務專業博士、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的講師。和其他數百名高校專家一樣,2015年夏天,她來到蘇南鄉鎮掛職。
鎮長幫租房
結束一年的掛職任期后,程璐選擇繼續掛職。
這個選擇,在一年前她初到常熟時恐怕還難以想象。
當時,簡歷在網上掛了半個小時就被常熟市“挖”走的她,一心想著能馬上大展拳腳。
常熟是全國最大的服裝批發市場之一,服裝產業年成交額高達1200億元。但隨著人力成本的上升、網絡銷售的沖擊,常熟的實體服裝產業受到不小沖擊。根據常熟市政府官網數據,常熟市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中,紡織服裝、服飾業產值下降6.8%,紡織業下降4.6%。
“電子商務”這個聽起來時髦的專業正好符合常熟市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因此,程璐說,“我就被挖來解決這些問題了。”
不過,一到基層,這個電子商務專業的博士發現,實際工作和她的想象大相徑庭。
“掛職之前,常以為基層公務員的工作與高校教師差不多,按時上下班,周末雙休。可真正來到基層,卻發現并非如此。虞山鎮的同志們有時開玩笑說,我們的口號是周六保證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證。”程璐說。
來虞山鎮掛職的第十個月,她轉發了一條“基層公務員為什么集體沉默”的文章,并評論道:“近十個月的時間,已經體會到基層公務員的不易,他們的堅持難能可貴,真心希望更多的群眾理解和支持他們”。
事實上,長時間以來,這個自稱“青椒”的群體,一向是在媒體上對公務員批評最多的群體之一。
更出乎她意料的,是基層工作內容之繁雜,涉及面之廣。這位實際上主管虞山鎮經濟服務業的副鎮長,既要去常熟市商務局做培訓,也要為拍攝淘寶“賣家秀”照片的企業出謀劃策。
一個反映更多的問題是,機關和高校做事風格的差異。
第八批科技鎮長團江寧團團長的東南大學產業黨工委書記周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不同背景的團員適應角色的時間也不同,有過行政工作經驗的團員適應角色更快,但從學校畢業直接進入高校工作、只做過科研項目的團員角色適應相對較慢。
一年的歷練之后,團員們顯然對機關的工作適應不少。在不到一小時的采訪中,程璐四次提到了常熟市委書記王飏對電商的重視,以及他們向王飏匯報工作的情況。
花三個月時間學方言
跟基層政府工作人員打交道有講究,面對工作對象,也就是基層企業時,講究同樣不少。
在到企業調研時,程璐發現最難的就是與車間工人交流,“雙方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因此要從一線獲得有效信息和數據非常困難。后來,通過向基層公務員學習,她發現得先和工人們拉家常、套近乎,再進一步溝通,這樣效果就好得多。
和程璐不同,讓李曉強比較頭疼的是企業主們。
2015年8月,李曉強在到常熟市支塘鎮掛職副鎮長前,剛被晉升為江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的副教授。33歲的他戴著框架眼鏡,看起來頗有些書生氣。
不過,他面前的企業主們倒是一點也不含蓄。
“高校打算向我們企業要多少錢?我將來能賺多少錢?我利用高校的技術,這筆錢什么時候能賺回來?”這是2015年夏初到支塘鎮時,當地企業家們問李曉強最多的三個問題。
時間長了,李曉強把他碰到的企業主分為三類:只關注“錢”的企業主;愿意與高校開展合作,并以某種形式對高校進行回報的企業主;以及只希望無成本地從高校拿到技術或希望通過高校教師人脈網推銷產品的企業主。
遇到第三類企業主,“自然要盡量遠離”;對第一類,他有過不少嘗試,“不過這一年里沒有一家合作成功的”;只有第二種“值得感情投入”,“該合作合作,該喝酒喝酒”。
李曉強的經歷并不少見。
第八批科技鎮長團浦口團團長、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將軍路校區管委會主任劉宇雷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剛開始去企業調研,很多企業不了解“科技鎮長團”是干什么的,覺得這是一個政府的任務,企業就隨便派人寫一寫調查問卷。第一次發下去800份調查問卷,只收回來了100多份,其中還有不少虛假信息。
不過,一旦有機會合作,李曉強便樂得參與。雖然是支塘鎮的副鎮長,但當古里鎮的波司登國際控股集團需要與江南大學紡服學院的教授們進行資源對接時他也會出面協調資源、參與座談。
不過,這樣的合作案例在一年內并不多見。
和程璐不同,在一年的掛職時間完結后,這個被程璐稱呼為“二貨強”的海歸就離開了常熟,回到了原來的崗位。
給企業“把脈”
和大多數同批團員的選擇不同,在一年時間走完后,程璐選擇繼續留下。克服了方言障礙的她,后來的工作可謂頗有收獲。
盡管電子商務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詞,不過,程璐發現,不少企業員工對于電子商務的理解仍然十分簡單,認為電子商務只是在網上賣東西的企業不在少數,他們還意識不到倉儲物流、配送等環節的重要性。
“當地企業對電商是又愛又恨。愛的是,他們認為電商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恨的是,盡管花了很多錢和時間,但是他們做得并不好,甚至不知道問題到底出在哪里。”程璐說。
因此,程璐的不少工作,就是給企業“把脈”。
比如,一家傳統的生產木門的企業雖然在亞馬遜等線上網站實現了一些銷售,但是在海外市場的推廣始終不太順利。
經過調研分析,程璐發現,其絕大多數利潤都花在了運費上,因為只是產品從常熟空運到北美地區西海岸的費用就有4000多元人民幣。
程璐為企業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建海外倉以及在美國本土注冊品牌,基于產品的利潤非常高,在海外建倉成本相對比較低,由此可以解決銷售渠道的延伸問題,在當地注冊品牌可以解決品牌本土化的問題。
另一家以生產男裝為主業的傳統服裝企業,迫于日益攤薄的利潤,投入了超過300萬元用于發展電商,卻收效甚微。
在與企業負責人和車間工人交流后,程璐發現,這家企業在線上推廣的產品只針對身材比較特殊的人群,因此受眾較窄,訂單非常少。她給出的建議是,電商訂制化是未來的趨勢,但是建議企業改變目標消費群體,從特殊人群轉變為具有較高消費能力的精英人士。
提高對企業家的辨識力
隨著成本的上漲,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蘇南企業對于電子商務的需求著實不小,這為程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和她相比,李曉強們的專業應用范圍相對較小。不過,雖然發揮專業技術的機會不是很多,但他們卻可以在諸多企業和高校之間充當“月老”。
對于這些象牙塔里面走出來的高校專家們來說,經濟頗為活躍的蘇南鄉鎮,可謂充滿吸引力。
“我們為企業提供工藝指導,同時,企業產品的更新換代也為我們培養研究生提供了有價值的學術課題,而且還為高校解決了一定的科研經費。”王樹根說。
李曉強說,2016年,江南大學和古里鎮的一家企業簽訂了一份合約,為企業開發新產品,除了研發出來每一項新產品有獎勵外,企業還會從他們的銷售額中提取1%作為后續的研發經費轉到學校賬戶。
不過,對于他們來說,最有吸引力的,可能還是高校之外的可能性。
“高校的工作更簡單,相比在高校任教,在基層能夠接觸到更多的企業家,以及形形色色的人。”李曉強說,“多認識人就是機會。”
至少,經過一年的鍛煉,李曉強對企業家的辨識能力高了不少。現在,第一次見面,他就能判斷對方是否好的合作對象。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