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濤
西方發達國家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文官制度,但為官不為等懶政問題仍是世界各國政府面臨的共同挑戰。國外的發展經驗表明,治理為官不為不但要加強對公務員隊伍的績效管理,而且要從行政文化、制度建設、技術創新、監督制約等多個方面入手建立現代治理體系。
更新施政理念預防為官不為
行政道德建設是公務員制度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立完善法律法規等正式制度體系的同時,一些發達國家在治理為官不為過程中非常重視文化、道德、習俗等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作用。通過更新行政文化,推進高效政府建設,促使公職人員樹立勤政、廉潔、高效、務實的行政理念,加強對公務員行政行為的引導和制約,形成預防為官不為的“軟約束”。公務員行政道德建設隱含在政府效率提升及公共行政制度建設之中,英國著名行政學家伊頓在《英國公務員考試》一書中就提出:公務員不僅是公共服務的提供者,而且應當作為國家道德風尚和政治公正的檢驗和標志。治理為官不為還體現在現代服務型政府建設理念之中。美國政府在上世紀90年代席卷全球的治道變革運動中,倡導建立“顧客至上”的價值理念,通過調研了解公眾對于政府的需求,要求政府像企業那樣向公眾提供公共服務,聽取公眾對于政府的不滿,“讓顧客滿意”的理念在美國的歷次政府改革中逐漸確立起來。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確立了“以民為本,心系群眾,關懷草根”的“親民”理念,以“親民”理念服務于全國人民,成為亞洲國家乃至全世界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典范。
創新管理工具防范為官不為
為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績效,一些發達國家一方面通過運用現代技術工具實現政府辦公自動化、服務信息化和管理扁平化,加強對為官不為問題的監控和干預力度,筑牢預防為官不為的技術防線。另一方面在現代政府管理中汲取企業管理的績效評價和科學管理方法,大力推行績效管理技術創新。美國政府早在1993年就成立了“國家績效評審委員會”,該機構研究表明美國政府績效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政府職員的懶惰無能。美國人事管理署在2005年的抽樣調查中顯示,超過4%的公職人員處于低效狀態,表現為執行力弱、低產出率、積壓工作、差錯不斷及屢遭投訴等。為解決這一問題,美國部分城市將原先用于商業機構的平衡計分卡績效管理制度進行了優化,將其引入到政府績效管理當中。經過修正的平衡計分卡制度分為顧客服務、管理資源、業務運轉和員工發展等四個方面,對公共服務績效測量指標進行了細化處理。通過運用這一管理工具,政府把組織戰略和公民需求分解成為具體的、分階段的、可操作的運作目標,把公職人員的行政行為和組織戰略目標緊密結合起來,對公職人員的行為形成了制約,可以有效預防為官不為行為的出現。
強化內外監督減少為官不為
強化監督是預防治理為官不為問題的重要手段。一些發達國家通過強化對政府部門和公職人員的內外部監督,有效減少了為官不為問題。從內部監督機制建設來看,美國在政府機構內部建立了包括政府道德辦公室、功績制保護委員會、檢察長辦公室等自我監督控制的專業機構,對官員的日常工作及道德標準進行監督,對官員的不當行為進行糾正。此外,韓國的“國民請求監查制度”、新加坡的廉政監查制度等,都從政府內部建立起監督官員和減少為官不為問題的“防火墻”。從外部監督機制建設來看,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建立起了系統全面的新聞輿論監督和公眾監督體系,輿論監督在許多國家已成為揭露懶政問題的主要方式。加強公眾監督、“以權利制約權力”也是一些國家減少為官不為問題的有效途徑,很多國家形成了全民監督的氛圍,比如在瑞典官員懶政和腐敗問題已成為全民關注的事情,公民有權對任何為官不為行為進行批評揭露和曝光,使各級官員處于嚴密的監督之下而必須嚴格自律。
通過問責機構制約為官不為
早在1921年美國國會就建立了專門負責問責的機構——總審計署,總審計署于2004年更名為政府問責辦公室,目前其監督范圍幾乎覆蓋了聯邦政府的一切行政活動。政府問責辦公室通過公民滿意度調查、政策績效評估和政府項目審查等方式,對政府官員的行為提出可行的改進建議,通過監督降低政府運作成本、提高行政效率,進而達到預期政策效果。瑞典在議會中設有監察專員公署,公署專員經過議會選舉產生,任期四年且可連選連任。公署當中有50多名工作人員專門負責監督為官不為等行為。韓國實行了國會監察制度,國會下設16個常設委員會,除議長外的所有議員都隸屬某一常設委員會,負責對政府部門實施對口監督。同時,韓國國會還下設長期及臨時兩類特設委員會,負責對特定事項進行監督。
加強制度建設懲治為官不為
發達國家通過完備的法律制度體系織就了嚴密的“防護網”,以“法治、理性、責任、效率”為核心的發達國家公務員制度,為其治理為官不為問題提供了制度保障。美國有《公務員法》《彭德爾頓法》《職位分類法》《文官制度改革法》及《政府績效與效果法》,法國制定了《公務員總法》《國家公務員地位法》及《地方公務員地位法》,英國有《文官守則》和《富爾頓法》,新加坡制定了《公務員守則和紀律條例》,這些法律對為官不為問題有明確的懲戒制度或紀律處分規定,官員或公職人員如果不能履行職責義務或出現失職違法行為,會被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通過制度建設對為官不為行為進行預防治理,體現了發達國家法治化治理行政不作為問題的理念,為從源頭治理為官不為問題建立了長效機制。
(摘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