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祥
【摘要】本文從列舉學生不糾正教師教學錯誤現象入手,尋找其缺乏批判意識的根源,指出其嚴重后果,從而提出初中語文教學培養學生批判意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文章著重從課堂教學主渠道、社會上交流、生活中體驗三個方面探討培養的方法和途徑,并記述了一些教學的具體做法和實效。
【關鍵詞】批判意識 培養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052-01
我曾在執教泰戈爾的《金色花》時,有意將“泰戈爾”板書成“泰弋爾”。一節課,沒有任何學生指出老師的錯誤。下次上課我問學生:“上節課老師板書錯了一個字,你們有沒有發現?”許多同學說發現了。我趁勢又問:“為什么不給老師指出和糾正錯誤?”這時,有的說“怕丟老師的面子”,有的說“怕老師罵人”,有的說“不敢批評老師”......我接著問,老師以前的教學中有沒有錯誤?這個問題又無人回答。這事引起我沉重的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呢?師道尊嚴,學生“逆來順受”,不敢“反抗”。可是,學生對書本中、交流中的錯誤為什么也不能指出呢?是“不敢”嗎?我想,除“不敢”之外,恐怕學生壓根就沒有質疑書本的意識,久而久之,“唯書”、“唯上”之學風的形成是其根本原因吧。
這種風氣的形成后果嚴重。“聽話”,人云亦云;課堂和氣,死水一潭。這樣,老師壓抑了學生的思想,學生不敢質疑,沒了批判的念頭與勇氣,學生成了老師的奴隸,書本的奴隸。奴隸想不想創新?會不會創新?不言而喻。這種教學培養的人沒有批判意識,更不會有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這與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教育要求背道而馳,必須改變!
初中語文教學必須把培養學生批判意識放在重要位置。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呢?我們應該從哪些途徑來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呢?
一、利用課堂主渠道,在教學中培養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批判意識的主渠道,是教師培養人才的主陣地。首先教師要轉變觀念,端正態度,承擔起培養社會主義建設創新型人才的重任;其次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使自己具有培養創新人才的能力;三要在教學中把培養學生批判意識的工作落到實處。
1.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讓課堂成為師生間、同學間相互交流思想、發表意見的大舞臺。要創造和諧的氛圍,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說,而不是老師一言堂,或個別“優生”說;要跟學生壯膽,讓學生有勇氣發表自己的意見,敢于說;要允許學生提意見,鼓勵提意見。我上語文課,鼓勵學生帶著批判的眼光閱讀課文。比如,我上九年級《心聲》,有意識讓學生反復讀文章的句子,尋找其毛病。讀后,學生就對“足足有二三十個老師和同學們擠在一間教室里”這句話提出了質疑:1.“足足”在句子中是否重復啰嗦?2.到底有多少人“擠”在教室里?是同學和老師一起二三十個,還是二三十個老師以外和同學們?3.句中“們”的限制語是“老師”還是“老師和同學”?學生讀后能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很欣慰!說明學生有了批判意識,是能發現問題的。我當即大大表揚了提問的馬太高同學,全班同學很受鼓舞。我趁熱打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遇事多問幾個為什么,教育學生懂得多觀察、多思考、多批判,就會改變,就會發現,就會創新。從而鼓勵學生質疑生活的現象,質疑他人的觀點,質疑課本、權威,質疑“成果”……長此以往,質疑就會成為習慣,批判意識就進入骨髓,根深蒂固。因此,廣大教師不要壓抑學生的心聲,要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否則學生的批判精神就會在萌芽時被偉大的教師給抹殺了。
2.強化抽象思維能力的訓練
鼓勵學生深入生活,體驗生活,總結生活經驗。鼓勵學生在學習中積極動腦,去發現學習中的問題,并積極地結合自己的經驗和已學知識,努力解決問題。還要多運用比較法,讓學生在知識與問題中尋找異同。比如初中閱讀教學中,我教給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方法,重點是對不同類文章既要善于分類,又要把握不同文章的主題及表現主題的方法;生字詞,繁難字詞的音、形、義教學,運用比較法訓練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也特別有效;形近字、近音字或同音字的比較,近義詞或反義詞的比較,會使學生對知識掌握得更牢固。
3.創設學習情景,激發思考欲望
學習情景很重要,學生愿不愿意學,有多大動機學,都跟學習情景有關。好的學習情景,學生會情緒高漲,興趣濃厚,思維活躍,反之,則會死氣沉沉,無動于衷。語文教學中,新課導入和問題設置,以及環境的創設,教師要本著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目的,不能搞形式,做花樣。
二、利用社會大舞臺,在與人的交流中培養
教師除了課堂上讓學生提問、答問、討論來培養批判意識外,還要利用社會大舞臺這個重要的陣地。一是讓學生在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意見、觀點時,首先能意識到自己的意見、觀點有可能欠妥或有錯誤,必須篩選,敢于否定自我,教會學生用已有的經驗和已學的知識及時敏銳地糾正自己的不當言論,讓它出不了口。二是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和觀點,要能對別人的意見和觀點進行正確的判斷和評價,敢于和善于明辨是非,能機智地抓住對方的不妥和錯誤,從而培養學生敢于研究問題,提出新觀點,提出新問題,尋找新方法,開拓新思路的精神。
三、利用社會實踐,在觀察與體驗中培養
在社會生活中,要讓學生多觀察、多實踐,多體驗。教育學生要留心生活,用心觀察身邊的每個人,每件事,每個物。要用審勢的眼光,發展的眼光去觀察,要用批判的精神去看待、去處理。對人、對事、對物,時時處處要有批判意識,不能隨流,不能盲從,不能附和,要敢于比,敢于評,敢于批,敢于否。通過比較,要敢于提出新問題,新觀點、新方法。一次作文教學,我讓學生觀察水杯,提示學生邊觀察邊思考:這水杯的形狀能不能變得更美,圖案能不能變得更漂亮,杯上的文字能不能變得更精彩。總之,讓學生“吹毛求疵”,其作文立意就不會再是陳詞濫調。另一次作文教學,我出示一個茶水壺。我們是農村學校,較多家庭還用煤為燃料,我針對如何節能的話題,讓學生反復觀察,反復思考。當堂課上,有學生提出了在茶水壺上裝置溫度計,避免水“燒過頭”的意見;課后有同學提出:從壺的底部到壺蓋部通一個錐筒(從下向上由大到小)與煤灶煙囪相接,讓原煙囪的熱能全部吸收于燒水壺。不少學生寫出了優秀的科技小論文,馬太高同學的科技小論文在市級評比中獲得一等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