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南,全景梁,李姝,孫大宇,沈慧,龍茜,孫慧哲
(沈陽醫學院,遼寧沈陽110034)
醫學整合課程教學對提升醫學生人際關系處理技能的研究
顏南,全景梁,李姝,孫大宇,沈慧,龍茜,孫慧哲*
(沈陽醫學院,遼寧沈陽110034)
醫學整合課程;醫學生;人際關系技能
醫學整合課程教學從20世紀中葉的北美醫學教育興起,在醫學教育改革和醫學生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校課程整合后,將原有的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教學調整為以器官系統為基礎的整合課程教學,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增設和調整整合課程的內容,改革了教學方法與手段,明確了學習目標、學習資源,符合學生發展的要求。在不影響教學質量的情況下,避免課程內及課程間的內容重復,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實踐動手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主動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協作和創新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在原有PBL整合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課程整合的力度和范圍,積極探索教學內容相似而且內在聯系緊密的學科,開展課程內容的橫向整合。課程整合改革先試點后推廣,通過設置實驗組和對照組開展循證評價,保證整合課程改革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現介紹如下。
1.1研究對象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6個臨床醫學專業整合班的181名學生作為實驗組(進行整合課程改革)、6個臨床醫學專業非整合班的185名學生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進行教學)。兩組學生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研究方法
一年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采用自我導向學習評定量表進行調查,發放問卷366份,回收有效問卷36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自我導向學習評定量表(SRSSDL)由英國Thames Valley大學的Swapna Williamson教授研制,為自評量表,其中人際關系處理技能(Interpersonal skills)維度12個條目,采用Likert 5點計分法,選項為“從不”、“很少”、“有時”、“經常”、“一直”,分別計1分、2分、3分、4分、5分,所有條目均為正向計分,學生根據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選出一個最符合自己實際請況的答案。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由表2可見,兩組在“善于利用偶然的機會”、“我同他人保持著良好的人際關系”、“很擅長口頭上的溝通”、“我能用寫作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意思”4個條目上的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整合醫學課程后進行教學,經過一年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整合課程教學模式的培養和以網絡教學平臺為載體的課外指導性自學以及PBL、TBL、病例討論、床邊教學等多項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的實施,促進學生更新了學習理念。改變一個人的人際關系交往技能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并非可以立竿見影,這也就是整合課程要在整個大學5年內連續實施的意義[1]。在意識還沒有完全轉變的情況下,人際關系處理的方式方法已經在深刻地發生變化,這也遵循了人類行為學產生的軌跡[2],從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人際關系處理技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在“善于利用偶然的機會”、“我同他人保持著良好的人際關系”、“很擅長口頭上的溝通”、“我能用寫作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4個條目的得分上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也就是說,為期一年的醫學整合教育對于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人際關系處理技能有著積極的影響。與未參與醫學教育整合的學生相比,參與醫學整合教育的學生在人際關系處理技能方面總體上有顯著提升。
結果顯示,通過整合課程的學習和多種教學方法的改革,使學生逐步由傳統的被動式學習模式向主動求知式學習模式轉變,加強了自我表達和與同學之間的交流,從而提升了人際關系處理技能。下面將以“善于利用偶然的機會”、“很擅長口頭上的溝通”、“我能用寫作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3個維度作為切入點,展現醫學整合課程教學對于提高醫學生人際關系處理技能的作用。
(1)整合課程教學模式的培養和以網絡教學平臺為載體的課外指導性自學以及PBL、TBL、病例討論、床邊教學等多項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的實施,促使學生抓住偶然機會加以利用,并實現自我提升,加強了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由于相互認識和情感體驗而形成的個體間關系,包含在其社會關系的體系之中。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包括對于偶然機會的把握和利用。作為體現人際關系能力的一個維度,“善于利用偶然的機會”是整合課程教育過程中學生在人際關系處理技能方面的一個體現,這點充分展現出在醫學生現有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結合傳統教學模式,運用整合課程教學模式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2)在人際關系處理技能維度中,“很擅長口頭上的溝通”條目得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學生若擅長口頭上的溝通,會對人際關系處理技能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對于人際交往,哈貝馬斯[4]曾提出:“人際交往行動的概念首先把語言作為參與者與世界發生關系,相互提出可以接受和駁斥的運用要求的理解過程中的一種媒體。”張金彥等[5]認為:“人際交往是指人們為了相互傳遞信息、交換意見、表達情感和需要等目的,運用語言、行為等方式而進行的人際聯系和人際接觸的過程。”邢瑩等[6]認為:“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交往。人們運用語言、行為方式而進行聯系,通過互相接觸、互通信息、互相交流,達到彼此傳達思想、交換意見、溝通情感、滿足需要等目的,從而增進相互了解,增進友誼,和諧合作,促進事業成功。”這些都表明語言溝通在人際交往方面的重要意義。很多人在與別人交往時都會產生羞怯心理,主要表現在與人說話表情僵硬、不敢與他人對視、說話吞吞吐吐、臉紅、靦腆、動作不自然等,有的還會回避交往。長此以往,就會產生拒絕與他人交往的想法,導致自我封閉,造成他人的誤解與排斥,以至于無法與他人進行正常的溝通,使得人際交往無法正常進行。因此擅長口頭上的溝通不僅能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增強自信,還能與他人保持良好的關系。在整合課程教學模式的實施中,學生不僅可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還可以明確表達自己的意思,也能夠與教師和同學進行有效溝通,使得他人樂意與自己溝通交流,這對人際關系也有一定的正反饋作用。
(3)在整合課程教學中,需要學生有良好的總結能力、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以利于學生的學習與溝通。在人際關系處理技能維度中,“我能用寫作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條目得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良好的寫作能力可使學生用寫作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在整合課程教學中,如果學生有較強的寫作能力,則可將自己的想法有效地表達出來,提高他人對自己觀點的興趣,促進了與他人的交往,逐漸提高了自己的人際關系處理技能。
表1 兩組學生一般情況比較
表2 兩組人際關系技能維度各條目的得分比較(x±s,分)
[1]盛強,霍金芝,楊斌.青少兒自身心理狀態與學習成績的關系[J].中國公共衛生,1999(9):852.
[2]錢菁菁.基于階段自我導向學習模式中教師角色的初探[J].科技展望,2016,26(2):347-349.
[3]劉凌.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8.
[4]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
[5]張金彥,王建軍.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M].東營:石油大學出版社,2001.
[6]邢瑩,吳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2.
(*通訊作者:孫慧哲)
G526.5
B
1671-1246(2016)20-0099-02
2015年度遼寧省教育評價協會第一屆教學改革與教學質量評價研究立項課題(PJHYYB1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