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偉,徐翠芳,許懷萍,張驊,黃鉆華
(1.江蘇鹽城市亭湖區植保植檢站,224051;2.鹽城市鹽都區葛武鎮行政服務中心;3.亭湖區種子管理站;4.亭湖區農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
設施草莓常見病蟲害的識別與綜合防治技術
趙玉偉1,徐翠芳1,許懷萍2,張驊3,黃鉆華4
(1.江蘇鹽城市亭湖區植保植檢站,224051;2.鹽城市鹽都區葛武鎮行政服務中心;3.亭湖區種子管理站;4.亭湖區農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
亭湖是兼有“大城市、大農村”特點的典型城鄉復合型城市區,常年種植蔬菜達到13 333 hm2。設施蔬菜、林果花卉和休閑觀光并列為全區農業的三大主導產業。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和休閑觀光農業的不斷發展壯大,高效農業面積增長迅速,草莓也逐漸成為市民和果農的新寵。由于部分設施草莓連作年限增加,草莓病蟲害發生越來越嚴重,加之部分種植戶對草莓病蟲害防控不夠及時到位,影響了草莓的產量和品質,從而制約了本地草莓產業的快速發展。就本地設施草莓常見病蟲害的發病癥狀、發生特點和綜合防治技術作詳細介紹。
1.1灰霉病
灰霉病是草莓設施生產中的重要病害之一,發生比較普遍,一般減收20%~30%,重的50%以上,甚至絕收,給種植戶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
①發病癥狀灰霉病一般從花期開始發病,主要為害花、果實和葉片。生產中果實受害較常見,先在果實基部發病,病斑開始呈淡褐色水漬狀,之后慢慢擴大,最后導致全果腐爛,病部表面在濕度大時生灰色霉層。
②發病規律灰霉病的致病菌為半知菌亞門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Pers.)。病菌以菌絲、菌核或分生孢子越冬和越夏,常借風雨及農事操作傳播,可重復侵染,加重為害。低溫高濕條件下易發生,發病最適溫度18~23℃,相對濕度80%以上;連續陰天、降雨且溫度在20℃時發病嚴重;在多年連
③防治技術a.農業防治。選擇抗病性較強的歐美系硬果型品種;與禾本科作物實行3 a以上輪作;合理密植,注意增施磷鉀肥、控施氮肥;及時清除植株病殘體,帶出棚外銷毀;設施選址避免選擇地勢低洼、通風不良的地塊,要深溝高畦,覆蓋地膜,以降低棚室內的空氣濕度;做好溫、濕度調控,在發病時期加大放風,將濕度降低到50%以下,閉棚將溫度提高到35℃,悶棚2 h,然后放風降溫,連續悶棚2~3次可起到明顯的抑制作用。
b.藥劑防治。在草莓第1花穗有20%以上開花,第2花穗剛開花時,為最佳用藥時期,可選用50%咯菌腈可濕性粉劑4 0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劑 1 500倍液或 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霧,每7 d 1次,連續2~3次,交替施藥,以免發生抗藥性。棚內濕度較大時,可采用15%腐霉利煙劑熏蒸,傍晚點燃,閉棚過夜,效果良好。注意澆水前后要噴藥保護,重點噴施發病植株及其周圍植株;花期用藥需謹慎;采摘前7 d停止用藥。

草莓灰霉病
1.2白粉病
白粉病是草莓上普遍發生的一種重要病害,一般田間株發病率在15%~30%,重發田塊株發病率在45%以上,一般減產30%,嚴重達90%以上,對草莓的品質和產量影響較大。
①發病癥狀白粉病主要為害草莓的葉和果實。發病初期在葉片背面產生白色粉狀小圓斑,病斑逐漸擴大為邊緣不明顯、不規則形的霉層粉斑,嚴重時整片葉布滿粉狀物,抹去受害葉片上的粉層,葉片一般表現為褪綠或變黃。果實染病,幼果會停止發育,成熟的果實表面密布一層白粉,嚴重影響草莓果實質量。
②發病規律草莓白粉病病原菌為子囊菌亞門真菌羽衣草單囊殼菌 (Sphaerotheca macularisf.sp. fragariae),以分生孢子或菌絲體越冬越夏。發病適宜溫度為15~25℃、濕度為40%~80%,高濕對白粉病的發生和蔓延有抑制作用。蓋膜后即發生為害,草莓坐果期以后為害最重。高溫干旱與高溫高濕交替條件下,易大流行。
③防治技術a.農業防治。選用抗病、耐病品種;清潔田園,及時清理病殘果葉,并帶出園外集中銷毀;增施有機肥,避免過多施用氮肥;合理密植,及時通風。
b.藥劑防治。防治適期為花前花莖抽生期,在發病前期可以用硫磺熏蒸,即在棚室中央每隔10 m放置1個電熱自動控溫硫磺熏蒸罐,于傍晚扣膜后熏蒸,每天不超過4 h,連續熏蒸3 d即可起到明顯效果。病害發生較重時,可用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2 000倍液、25%乙嘧酚懸浮劑2 000倍液或36%硝苯菌酯乳油2 000倍液噴霧防治。藥劑噴施葉片背面,重點噴施發病中心及周圍,每隔7 d 1次,連續噴霧3次。

草莓白粉病
1.3炭疽病
炭疽病是草莓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條件適宜情況下,造成草莓減產25%~30%,最高可達80%。該病已發展成為繼灰霉病、白粉病后的第三大病害,草莓連作地發生尤甚。
①發病癥狀炭疽病主要發生在苗期,可為害草莓的花瓣、花萼、匍匐莖、葉柄、葉片、果實等。初侵染時呈灰黑或黑色紡錘形或橢圓形潰瘍狀小病斑,稍凹陷,后擴大為深色、凹陷的硬病斑,嚴重時病菌侵入短縮莖,致使整株凋萎枯死,枯死病株的根冠部自外向內發生褐變。果實受害,產生淡褐色近圓形病斑,軟腐狀并凹陷。
②發病規律炭疽病是典型的高溫高濕型病害,其病原菌為真菌,已報道的炭疽病主要由草莓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fragariae)、膠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或尖孢炭疽菌(C.acutatum)3種病原菌引起。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發病組織或病殘體中越冬。該病在氣溫28~32℃、相對濕度90%以上時易暴發流行。
③防治技術a.農業防治。選用抗耐病品種;土壤消毒,避免重茬地育苗;清潔田園,及時摘除病老枯葉;合理密植,667 m2定植株數不要超過50 000株;覆蓋遮陽網降溫,多施有機肥和磷鉀肥。
b.藥劑防治??捎?5%吡唑醚菌酯乳油1 500倍液、35%二氰·戊唑醇懸浮劑1 500~2 000倍液、25%咪鮮胺乳油800~1 0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 500倍液于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噴霧防治。
1.4紅中柱根腐病
紅中柱根腐病,又叫紅心病、紅心根腐病等,是草莓連作區的毀滅性病害。
①發病癥狀紅中柱根腐病分為急性萎蔫型和慢性萎縮型。急性萎蔫型癥狀引起全株迅速枯死;慢性萎蔫型初期不定根中間部位表皮壞死,地上部基部葉的邊緣先變為紅褐色,然后逐漸向上萎凋死亡,將根莖橫切,中柱部現針點樣褐變。
②發病規律紅中柱根腐病的致病菌為疫霉菌(Phytophthora fragariaeHickman),以卵孢子長期存活于土壤中,經病株、土壤或基質、農具、灌溉水、雨水等傳播,地溫20℃以下時,卵孢子發芽,從草莓的根部侵染;地溫6~10℃且濕度較大時,發病嚴重;連作地塊、苗勢弱的情況下容易發病。地溫超過25℃,即使土壤濕度大,也較少發??;屬于低溫高濕型病害,在土壤潮濕和冷涼地區易發生。
③防治技術a.農業防治。選擇無病地塊育苗,實行4 a以上輪作;采取膜下滴灌,忌大水漫灌;施足有機肥,重視磷鉀肥施用;發現病株及時清除;將石灰氮按照150 g/m2的用量撒施,與土壤均勻混合,覆蓋透明薄膜后保持30 d左右,揭去薄膜,10 d后定植幼苗。
b.藥劑防治。栽植前,用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苗根;發現病株,用30%精甲·嘧菌酯懸浮劑或99%噁霉靈原藥1 500倍液對根部澆灌,連續處理3次,每次間隔5~7 d。注意不同藥劑交替使用。
2.1葉螨
①為害癥狀葉螨以成螨、幼螨和若螨群集于葉片背面吐絲結網、吸食汁液進行為害,導致葉片出現灰白色斑點,抑制光合作用的正常進行,嚴重者葉片成銹色干枯,似火燒狀,導致草莓嚴重減產。
②發生規律為害草莓的葉螨主要為二斑葉螨(Tetranychus urticaeKoch)和朱砂葉螨(T. cinnabarinus)。葉螨在20℃以上時,5 d左右即能繁殖1代,世代重疊現象嚴重,1 a繁殖10代以上。葉螨可通過種苗等進行傳播,在老葉上越冬。
③防治技術消滅越冬葉螨,減少蟲源,摘除老葉、病葉和枯葉;噴施1.8%阿維菌素乳油2 000倍液或5%唑螨酯懸浮劑2 000倍液等殺螨劑,注意交替用藥。
2.2蚜蟲
①為害癥狀蚜蟲為害草莓的葉片,在葉背吸食汁液導致葉片卷縮變形,削弱植株長勢,使草莓生育受阻。蚜蟲還是病毒病的主要傳播媒介。
②發生規律為害草莓的蚜蟲主要有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等。蚜蟲在25℃左右溫度條件下,7 d左右能繁殖1代,世代重疊現象嚴重。在高溫干旱條件下會大發生,初夏和初秋時蟲口密度最大。蚜蟲以成蟲在設施栽培的草莓株莖和老葉下面越冬。
③防治技術及時摘除老葉,清理田間,消滅雜草;懸掛黃板誘殺蚜蟲或使用銀灰色地膜避蚜;可選用10%烯啶蟲胺水劑3 000倍液、24%螺蟲乙酯懸浮劑4 000倍液或50%氟啶蟲胺腈水分散粒劑4 000倍液噴霧。
[1]李敏,劉士烜.草莓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5(6):129-130.
[2]陳迪娟,成英.大棚草莓主要病害的綠色綜合防控措施[J].上海蔬菜,2015(3):76-77.
[3]陳永凡,陶小祥.草莓主要病蟲害發生與防治[J].上海蔬菜,2011(4):61-62.
[4]吉沐祥,楊敬輝,吳祥,等.大棚草莓主要病害發生規律與綠色防控措施[J].江蘇農業科學,2012,40(10):114-117.
[5]劉晶,鄭書恒,張濤,等.北京地區設施草莓主要病蟲害發生現狀調查與防控建議[J].中國植保導刊,2015,35(10):35-37,60.
Rapid Collection for Newly Hatched Larvae ofHelicoverpa assulta
WANG Bolin1,CHANG Yun1,SI Shengyun2
(1.Pingdingshan No.1 Senior High School,Henan 467000;2.Institute of Vegetable,Wuh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430065)
A new rapid collection method for newly hatched larvae of tobacco budworm was reported in this present 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compared with the manual collection method,the initial collection time was short,the survival rate of newly hatched larvae was 96.33%,and the collected larvae developed more neatly.Pupa weight from the larvae using the rapid collection method was 295.33 mg/female and 284.66 mg/male,respectively,which were bigger than those from the manual collection.This rapid collection method could release the manual work and avoid the possible injuries for the newly hatched larvae.That ensured the population propagation ofHelicoverpa assultain the laboratory.
Helicoverpa assulta;Newly hatched larvae;Rapid collection作的設施栽培條件下,若氮肥施用過量,病殘體清理不及時,密度大,排水、通風不暢等管理不當時病害發生較重。
10.3865/j.issn.1001-3547.2016.20.033
S668.4
B
1001-3547(2016)20-0086-02
2015年江蘇省農業三新工程“設施草莓優質安全栽培技術集成與推廣”項目(SXGC[2015]183)
趙玉偉(1979-),女,碩士,農藝師,主要從事農作物病蟲草害
的預測預報與防治技術指導工作,
E-mail:65484894@qq.com
2016-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