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2007年—2015年間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的122篇真實盈余管理研究文獻進行了系統的梳理、總結與述評。我們發現,近十年來有關真實盈余管理的文獻逐漸增多,且研究主題多樣化,主要集中在對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影響因素和經濟后果三方面的研究上。同時,我們也發現真實盈余管理的研究方法較為單一,多為檔案研究,這不僅禁錮了研究者的思想,也使得多年來真實盈余管理的研究不夠深入,并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因此,文章在最后針對我國真實盈余管理研究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和發展方向,借以促進真實盈余管理研究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真實盈余管理;研究主題;研究方法;建議
一、引言
自20世紀80年代起,西方財務會計理論界已經開始致力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我國則是在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后才開始關注盈余管理。近年來,真實盈余管理越來越成為研究學者關注的焦點。自從Roychowdhury(2006)提出了真實盈余管理的實證模型后,西方會計學界關于真實盈余管理的實證研究便如火如荼得進行著,我國雖稍有滯后,但也開始了對真實盈余管理的研究。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如何正確認識真實盈余管理有助于進一步推進資本市場的規范化、市場化和國際化。因此,有必要對2007年以來我國真實盈余管理的研究情況進行一次系統總結,把握其主要研究主題和結論,以促進我國真實盈余管理研究的深入發展和突破。
二、研究樣本選擇
本次系統總結運用檔案研究的方法,選取2007年—2015年作為研究范圍,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上發表的關于真實盈余管理的論文為樣本。最終本文選取了122篇學術論文作為研究樣本,涵蓋57種期刊,其中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論文為87篇,占比71.3%,發表在非核心期刊的論文為35篇,占比28.7%。
三、真實盈余管理評述
(一)發展軌跡
對最終選定的122篇論文,以年為單位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我國從2007年才開始對真實盈余管理的研究。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國內學者的關注點當時還在應計盈余管理上,對真實盈余管理不甚重視;二是因為之前并未出現衡量真實盈余管理程度的模型,難以進行實證研究。2006年Roychowdhury建立了真實盈余管理的實證模型,突破了量化真實盈余管理的障礙。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和上市公司采用真實盈余管理手段的增多,對真實盈余管理的研究理所當然應成為我國財務會計理論界的關注焦點。
從表1可以看出,2007年以來關于真實盈余管理研究的文章數量呈逐步上升趨勢。2009年末,我國創業板上市;2010年我國證券市場推出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我國資本市場在此階段發展迅速。在此背景之下,不少公司為了成功上市、穩定股價采取了一系列行動,其中就包括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因此,不難理解從2011年開始,真實盈余管理研究的文章數量增長較快。
(二)研究主題
根據122篇論文的具體內容,主要可以分為真實盈余管理的動機、行為研究、會計處理方法、經濟后果、模型研究、手段、影響因素等七大類研究主題。
其中:對真實盈余管理動機的研究文章只有兩篇,占比1.64%,主要研究為什么公司會產生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對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研究文章數量達到31篇,占比25.41%;研究如何對真實盈余管理行為進行會計處理的文章只有一篇,占比0.82%;對真實盈余管理經濟后果的研究文章數量較多,有23篇,占比18.85%,主要研究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對公司業績等的影響;研究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模型的文章只有4篇,占比3.28%,是對Roychowdhury模型的完善;對真實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文章有3篇,占比2.46%;對真實盈余管理程度的影響因素的研究文章最多,達到58篇,占比47.54%,是目前國內真實盈余管理研究的主要關注點。
從表3可以看出,在研究初期,大部分是行為研究,主要是對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綜合研究,這些文章內容全面但并不深入,只是對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一些理論綜述;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心真實盈余管理到底會給公司、市場造成什么經濟后果,以及如何能抑制真實盈余管理行為,2013年開始,學者開始把研究重心放在影響因素上,以期能通過研究影響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因素來抑制不必要的真實盈余管理行為。
1.動機
在2007年—2015年這段時期中,關于真實盈余管理動機的研究并不多,其中,潘廣偉(2012)分析了真實盈余管理產生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防范和治理真實活動盈余管理的對策;張芫、張建平等(2015)分析出高估股價是真實盈余管理的動機之一,并提出在投資者保護程度較高的地區,政府監管能夠有效抑制公司基于高估股價動機的真實盈余管理行為。
2.行為研究
行為研究的文章包括文獻綜述、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綜合研究(包括動機、經濟后果、影響因素等)以及對公司是否存在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討論等。
李開偉等(2012)發現上市公司在增發過程中進行了經營活動真實盈余管理的操作,而增發后的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也是經營活動真實盈余管理的操作;朱朝暉等(2011)發現微利企業存在通過暫時性促銷、過量生產和減少酌量性費用等真實盈余管理手段來實現盈余目標的行為;林永堅等(2013)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而且在新會計準則實施后,微盈公司利用真實活動進行正向盈余管理的程度顯著提高。
這類文章總結了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特點,分析了哪類公司存在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如崔海紅,2015)、公司的哪些階段存在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如李開偉,2012;王敏等,2013)。
3.會計處理方法
對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會計處理方法的研究非常少,只有李菲(2012)通過對真實活動操縱的原因和方法的研究,提出了真實活動操縱的會計處理方法的幾種選擇。
可以明顯發現,關于真實盈余管理的會計處理方法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亟待繼續發展。
4.經濟后果
一部分學者對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經濟后果進行了研究,主要是研究公司實施真實盈余管理后,對公司的經營能力、股東的未來獲利能力有何影響。研究發現,采用生產操控(李彬等,2008)、費用操控(李彬等,2009)、銷售操控(李彬等,2009)等真實盈余管理手段后,公司的未來經營能力會下降;但朱朝暉等(2012)卻得出相反的結論,認為費用操控對公司經營績效沒有顯著影響;李彬等(2010)還發現上市公司銷售操控行為有損于股東未來獲利能力和公司未來投資水平;另外,真實盈余管理行為還會引起權益資本成本增加(王亮亮,2013)、現金股利分配傾向變低(鮑學欣等,2013)、審計費用變高(李剛等,2015)。
從已有的研究可以發現,大部分學者的研究重點及結論都是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負向經濟后果,鮮有研究真實盈余管理的正向經濟后果,說明目前關于經濟后果的研究廣度不夠,有待突破。
5.模型研究
Roychowdhury(2006)建立了真實盈余管理模型后,大部分的實證研究都以此模型為基礎進行研究。喻凱等(2012)發現當加入企業生命周期變量后,處于成長期和衰退期的企業,初始的 Roychowdhury 模型會產生向上的真實盈余偏誤;何雨(2011)則討論了Roychowdhury 模型運用在中國市場的缺陷,提出了一些改進方向和建議。
但是關于真實盈余管理計量模型的研究仍有所欠缺,研究者甚少且深度不夠。
6.手段
對真實盈余管理手段的研究目前主要是文獻綜述類的檔案研究,是根據國內外已有的研究進行的一些總結。如趙乙瑋(2012)從經常性項目和非經常性項目兩個方面來對真實活動盈余管理的手段作了較為全面的闡述。
關于手段的研究并不多,而且結論趨同,研究有所局限。
7.影響因素
目前國內關于真實盈余管理的影響因素的研究是最多的,并發現代理問題、董事會特征、股權結構、公司治理、管理層特征、會計彈性、會計政策、機構投資者、激勵、內部控制、事務所等因素都會影響上市公司的真實盈余管理程度。其中,公司治理、股權結構、管理層特征、內部控制等是研究中的重點關注因素。
(1)公司治理
研究者發現公司治理與真實盈余管理負相關(龍小海等,2011),即通過完善公司治理機制,有利于抑制真實活動盈余管理。
具體來看,高公司治理強度、市場化進程、管理層持股比例等都對上市公司真實盈余管理程度有所影響。比如,市場化進程能明顯誘發的真實盈余管理行為(侯曉紅等,2015)。
(2)股權結構
這類文章研究了大股東持股比例、國家控股、機構者持股比例、股權集中度、高管持股等股權結構因素對真實盈余管理的影響。張語恩等(2011)、姜英兵等(2011)、閆亞男等(2012)、黃曉波等(2015)都發現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真實盈余管理程度呈現出U型關系;徐新華等(2014)發現國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與股權集中度與真實盈余管理顯著正相關。
(3)管理層特征
研究發現CEO變更、CEO持股、女性高管、CFO年齡和任期等因素都會影響真實盈余管理。唐偉杰等(2013)認為CEO變更與真實盈余管理顯著正相關,程小可等(2015)發現CEO 持股能夠抑制民營上市公司真實活動盈余管理,扈曉夕(2015)建議上市公司適當增加女性高管在高級管理團隊中的比重,以避免冒險的盈余管理決策損害財務報表的公允性。
(4)內部控制
涉及內部控制影響真實盈余管理的9篇論文中,作者都認為有效執行的內部控制能有效遏制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并提出降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成本、完善企業內部控制、提高真實活動盈余管理成本,能夠減少真實活動盈余管理行為的發生(喬莉楠等,2014)。
(三)研究方法
按研究方法對樣本論文進行分類,可以分為案例研究、檔案研究、實驗研究和規范研究四大類,如表5所示。
表6顯示了不同研究方法在研究主題間的分布。可以發現,案例研究全是對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研究,這也符合案例研究的特點,這說明研究者在進行案例研究時,傾向于對該案例關于真實盈余管理的動機、手段、影響因素和后果進行徹底研究。
而目前實驗研究只應用到了對影響因素的研究上。根據實驗研究的特點,在后續研究中,可以將實驗研究推廣到對經濟后果等方面的研究上。
總體來說,我國真實盈余管理方面的研究方法略顯單一。
四、啟示和建議
在過去的近十年中,國內學者對真實盈余管理的研究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單到深入的過程。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研究為我國真實盈余管理研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但經過對文獻的整理,也發現了我國真實盈余管理研究的一些問題。本文在最后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和發展方向,借以促進真實盈余管理研究的快速發展。
(一)加強對真實盈余管理動機的研究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發現目前對真實盈余管理動機的研究不多,而主要的方向是真實盈余管理的影響因素。大部分學者研究影響因素的目的是找到抑制真實盈余管理的方法,但都忽略了一點:對動機的準確把握可以從根本上抑制真實盈余管理。比如根據動機尋找可以替代真實盈余管理的另一種方法等。故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多進行動機方面的研究。
(二)加強對真實盈余管理計量模型的研究
目前國內對真實盈余管理程度的衡量使用的都是Roychowdhury 模型,但由于中國資本市場有其獨特的市場環境,故在使用Roychowdhury 模型時應根據我國資本市場環境進行相應改進和完善,否則由此得出的研究結論就存在局限性。但國內對模型的研究不夠深入,只是提出了一些改進方向和建議,并未真正建立適合中國資本市場的真實盈余管理計量模型。因此,建議以后的研究者對模型建立多加關注,構建適合中國本土環境的計量模型。
(三)擴展研究主題的深度和廣度
分析所有樣本論文,研究主題自2007年以來并未有大的深入和拓展,因此,雖然真實盈余管理的研究在我國已進行了將近十年,但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論或相關會計原則。另一方面,某些真實盈余管理行為是在鉆制度的“空子”,因此,完善我國會計制度和證券市場制度也是抑制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方法之一,但目前并未出現相關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對真實盈余管理的研究僅僅局限在上市公司內部,而相關制度、法規以及整個市場環境也應作為研究范圍之一。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應加強對研究范圍的擴大和研究內容的深入,同時完善我國會計準則和證券市場制度。
(四)加強對真實盈余管理的正面經濟后果的研究
大部分研究都認為真實盈余管理行為會給公司和市場帶來負面的經濟后果。而事實是在某些情況下真實盈余管理也會給公司帶來正向的回報。而現有研究主要都在分析負面的經濟后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并不客觀。
(五)嘗試使用規范研究方法
顯而易見,我國近十年的真實盈余管理研究中,規范研究方法使用的非常少,這導致至今我國都未形成有關真實盈余管理的理論。大部分研究都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去研究真實盈余管理“是什么”,而忽略了對“應該是什么”的研究。真實盈余管理理論的缺乏,不僅使真實盈余管理的研究缺乏邏輯性,而且易受局限,難以突破現狀。
(六)采用多種研究方法進行研究
另外,我國研究真實盈余管理使用的研究方法非常單一,多用檔案研究法建立計量模型進行研究,并且,其模型的使用也只局限在Roychowdhury 模型上。結合真實盈余管理和各種研究方法的特點,我認為可以嘗試多使用案例研究和實驗研究,比如通過案例研究深入研究某公司真實盈余管理的動機、手段和經濟后果等,并得出一般性結論得以推廣,也有助于真實盈余管理理論的體系構建。
參考文獻:
[1]潘廣偉.上市公司真實活動盈余管理的表現、成因和治理對策[J].中國證券期貨.2012
[2]李開偉,韓傳模,李曉雄.公司增發過程中經營活動真實盈余管理程度研究[J].財會月刊.2012
[3]崔海紅.非流動資產處置是真實盈余管理手段嗎——基于上市公司不同盈余分布的實證檢驗[J] 財會月刊.2015
[4]李彬,張俊瑞.真實活動盈余管理的經濟后果研究——以費用操控為例[J].華東經濟管理.2009
[5]喻凱,伍輝念.企業生命周期、Roychowdhury 模型與真實活動盈余管理[J].新會計.2012
作者簡介:
范靜(1993-),女,四川成都人,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