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兼明
大陸媒體報道,經國務院同意,民政部等27個部門將建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以對留守兒童實施“精準關愛”。
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升級,與李克強總理1月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的講話有關。他要求把保護和關愛留守兒童的責任落到實處,“決不能讓留守兒童成為家庭之痛、社會之殤!”2月, 國務院發布了與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相關的工作意見,要求鄉鎮一級政府建立完備的留守兒童信息臺,一人一檔案。民政部首次設立了未成年人(留守兒童)保護處,并會同教育部、公安部等,即將展開對留守兒童全面摸底排查工作。
近年,與留守兒童相關的悲劇屢屢刺痛民眾的心。對大陸留守兒童的數量,也一直缺乏權威統計。2013年全國婦聯發布的報告推算,留守兒童人數達6102.55萬,加上3600多萬流動的未成年人,約占大陸3億未成年人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全國三個兒童當中就有一個處于留守或流動狀態。這是一個驚人的恐怖數字!有什么比無法待在父母身邊,更能傷害孩子?又有什么比不能使孩子在自己身邊上學,更讓父母絕望?當然,并不是說留守兒童一定會成為“問題兒童”,但缺乏父母的照料與監護,肯定會在他們中間產生大量的心理不健康者、行為失范者,還可能讓少數孩子被傷害或非正常死亡等。有統計顯示,在某些地方,未成年人犯罪的70%都有留守兒童經歷。顯然,這樣的社會現實或遲或早將與每一個人相關,即便你的孩子前途光明,也很可能在未來受到某次犯罪的傷害。保護與關愛留守兒童,其實是在保護我們每個人自己的未來。
關注,關愛,是為了盡快有所改變。面對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小修小補的立法或救濟,已絕難起到什么效果。如再不對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有所行動,對相關的社會政策進行系統的、全面的改革,它將會直接影響到整個中國在未來的穩定和存續。這大概也是由27個部門成立聯席會議制的本意。未來人口的素質,將決定一個國家和社會未來的成色。人人都知道“少年強則中國強”,兒童是“國家的未來”,但不少地方政府在處理兒童權益保護的立法、教育與福利方面,卻一直處在嚴重滯后的狀態。如果有6000多萬兒童都無法生活在一個健全的家庭中,我們又怎能期望國家在未來會變得強大?
中國留守兒童問題的產生不全是人為原因,背后有深遠的歷史緣由——從建國后實行城鄉二元化計劃經濟制度開始,中國城鄉居民對生活資源、文化資源、教育資源、醫療資源等等的占有便產生了巨大的差別。改革開放只是釋放了被鎖死在土地上的農民流動的自由,并沒有及時對戶籍、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面的平權進行同步的制度調整和匹配,所以造成了大量家庭不得不受別離之苦??陀^地說,最近兩屆政府在這方面的努力作為是比較多的,城鄉一體化的推出對削減留守兒童數量就有很切實的幫助,但依然不夠。
首先,對留守兒童問題最徹底的解決之道,必須是遷徙自由和教育等方面平權的制度匹配。對大多數外出務工者來說,大中小城市為其建設者的孩子提供公平的教育機會,是城市管理者應盡的基本義務。雖然8年前政府就要求按“流入地為主”原則來解決隨遷子女的求學問題,剛開始幾年情況已有所好轉,哪知近幾年,在城市學校就讀的隨遷子女數量不升反降,很多城市想通過抬高隨遷子女入學門檻來控制人口,這顯然是不智的行為。與其把資金投入到孵化培育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疏導和行為矯治,不如盡快打破各種制度壁壘,讓孩子跟隨父母在務工地自然融入所在城市,這才是從源頭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辦法。再大的城市問題、環境問題,也沒有國家的未來問題大。再大的問題,也沒有人的問題大。多年來,各地政府和社會組織在關愛留守兒童問題上,已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這種不治本的幫扶無法解決留守兒童核心的問題。可以說,當前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工作重點,并不在留守兒童生活的鄉鎮,而是在父母務工、生活的城市。
其次,要制定《兒童福利法》或《留守兒童保護法》,從國家法律層面來保證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即不單強調家庭和父母的責任,更要強化各級政府的責任。比如,日本政府上有“兒童家庭局”,下有市、鎮的兒童福利理事會,村村都有兒童咨詢所。但大陸目前兒童保護的職能,卻分散在民政、婦聯、共青團、衛生部等不同部門,一旦有事追責,難免互相推諉,誰都不承擔責任。
其三,聯席會議制度的建立,顯示了中央政府對解決此問題的決心,但這仍是第一步,后續措施如何跟進?27個部門如何分工與協調?各類計劃如何落地實施?都是需要長期監督、公示的。要有硬指標的考核,才可能在“懶政”“怠政”的背景下有所推動。當然,留守兒童的流出地和流入地及全社會的協作和努力同樣重要。留守兒童問題,決不是一家一戶的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它就會惡化為與每個人相關的重大社會問題。
(摘自《鳳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