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朝福 吳小英 胡金菊(廣東省東莞市企石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東莞523500)
他汀類聯合非諾貝特治療混合型高脂血癥和致動脈粥樣硬化血脂異常的社區應用
雷朝福吳小英胡金菊(廣東省東莞市企石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東莞523500)
目的:探討他汀類聯合非諾貝特治療混合型高脂血癥和致動脈粥樣硬化血脂異常的社區應用。方法:選取2010年1月~2015年10月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管理的270例混合型高脂血癥和致動脈粥樣硬化血脂異常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三組各90例,給予阿托伐他汀治療的記為a組,給予辛伐他汀聯合非諾貝特治療的記為b組,給予阿托伐他汀聯合非諾貝特治療的記為c組,對三組治療臨床療效、血脂達標率及藥物安全性進行觀察比較。結果:三組治療后TG、TC、LDL-C分別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HDL-C顯著升高,治療后b、c組TG、TC、LDL-C均較a組降低顯著,HDL-C升高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c組治療后血脂指標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b、c組血脂總達標率分別均較對照組顯著升高(P<0.05),b、c組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三組藥物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兩兩比較無顯著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他汀類聯合非諾貝特治療混合型高脂血癥和致動脈粥樣硬化血脂異常臨床療效顯著,可有效調節患者血脂水平,是一種療效確切、安全、可靠的藥物方案,值得社區推廣。
混合型高脂血癥 血脂異常 他汀類 非諾貝特
近年來,冠心病發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增長,隨著臨床醫學人員對心血管疾病認識的逐漸深入,血脂異常是導致冠脈疾病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已成為廣大醫師的共識。據不完全統計,國內成人血脂異常的患病率高達18%[1],血脂異常對血管功能的不良影響較大,亦是引發多種心血管疾病的關鍵因素,可見對血脂異常患者進行有效血脂調控是病情控制及恢復的關鍵[2]。目前血脂異常主要類型有混合型高脂血癥及致動脈粥樣硬化血脂異常等,對患者生存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對其治療以降脂藥物為主,而單一降脂藥物對患者血脂降低效果不顯著,較難在臨床推廣,臨床大量實踐已證實他汀類藥物聯合貝特類藥物對血脂異常的臨床療效顯著[3],但兩類降脂藥物的聯合應用同時存在潛在的肝功能損害及肌病等的風險[4]。為進一步探究他汀類聯合非諾貝特對混合型高脂血癥和致動脈粥樣硬化血脂異常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以2010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心血管科收治的270例患者進行臨床對照研究,研究結果簡述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1月~2015年10月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管理的270例混合型高脂血癥和致動脈粥樣硬化血脂異常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a組、b組、c組。納入對象均符合《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診斷標準,服藥前肝腎功能正常,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并排除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a組90例,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齡38~65歲,平均年齡(51.50±1.36)歲,合并疾病類型:高血壓32例,冠心病38例,糖尿病20例;b組90例,男性49例,女性41例,年齡39~66歲,平均年齡(53.50±1.56)歲,合并疾病類型:高血壓30例,冠心病39例,糖尿病21例;c組90例,男性50例,女性40例,年齡37~65歲,平均年齡(52.10± 1.16)歲,合并疾病類型:高血壓31例,冠心病37例,糖尿病22例。三組性別、年齡、合并疾病類型基線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均衡性。
1.2治療方法:a組給予阿托伐他汀治療,給予阿托伐他汀鈣片(國藥準字J20120050,分裝企業:輝瑞制藥有限公司,規格:10mg/片)口服治療,1次/d,1片/次,睡前服用。b組給予辛伐他汀聯合非洛貝特治療,給予辛伐他汀片(國藥準字H20083933,生產單位:蘇州第壹制藥有限公司,規格:20mg/片)口服,1次/d,1片/次,并聯合非諾貝特膠囊(Ⅱ)(國藥準字H20066657,生產單位:浙江國鏡藥業有限公司,規格:0.2g/顆)0.2g口服治療,每天早晨一次。c組給予阿托伐他汀聯合非諾貝特治療,給予阿托伐他汀鈣片10mg口服治療,每晚一次,另聯合非諾貝特膠囊200mg,每早1次。三組均持續給藥3個月。
1.3觀察指標:①三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臨床療效以患者治療前后血脂代謝指標[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變化情況進行評定,三組均于入院后及治療3個月后第二天清晨采集5mL空腹靜脈血,常規離心15min后,去除上清液,血液樣本置于American貝克曼庫爾特公司生產的AU5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血脂測定。②三組治療后血脂達標率比較,患者血脂達標評判標準:依據《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識2014》(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委會),提示無動脈粥樣硬化疾病但有冠心病危險因子,TC<5.20mmol/L,TG<1.70mmol/L,LDL-C<3.12mmol/L;而有動脈粥樣硬化者,TC<4.68mmol/L,TG<1.70mmol/L,LDL-C<2.60mmol/L,統計三組治療后血脂達標數量,其中達標率=(達標例數/總例數)×100%。③三組治療后藥物不良反應比較,主要對三組治療后肌痛、惡心、肝腎功能損害情況(依據肝功能及腎功能生化檢測結果)進行觀察比較。
1.4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本次研究中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以(%)表示,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對比進行X2檢驗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三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三組治療后TG、TC、LDL-C分別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HDL-C顯著升高,治療后b、c組TG、TC、LDL-C均較a組顯著降低,HDL-C顯著升高,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c組治療后血脂指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三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s)

表1 三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均①P<0.05;治療后與a組比較,均②P<0.05。
?
2.2三組治療后血脂達標率比較:治療后b、c組血脂總達標率分別均較對照組顯著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c組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三組治療后血脂達標率比較[例數(%)]
2.3三組治療后藥物不良反應比較:治療后三組藥物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兩兩比較無顯著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治療后藥物不良反應比較[例數(%)]
隨著國人生活水平升高及飲食習慣的改變,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不少研究顯示混合型高脂血癥及致動脈粥樣硬化血脂異常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關鍵危險因素[5],血脂異常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血脂異常已成為冠心病腦卒中缺血性腎臟損害及大動脈疾病發生發展中的重要預后因素,不少研究證實TC及LDL-C表達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6],他汀類藥物對血脂的調節作用早已被證實,貝特類藥物對TG及HDL-C的療效確切,臨床大量實踐表明單一應用降脂藥物對血脂異常患者的血脂調節作用有限,聯合應用降脂藥物對血脂異常的臨床療效及藥物安全性為目前臨床醫師關注的焦點[7]。
臨床應用較多的調血脂藥物有他汀類、貝特類、煙酸類、膽固醇吸收劑等,他汀類藥物對細胞內膽固醇合成早期過程中的限速酶活性具有競爭性抑制作用,可有效上調細胞表面LDL受體并加速血漿LDL分解代謝,可顯著降低TC并輕度升高HDL-C,在血脂異常治療中的應用療效顯著,近些年來的臨床用藥實踐表明他汀類藥物是治療高膽固醇血癥及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藥物;貝特類藥物治療過程中主要作用機制為可通過激活氧化物酶增生體活化受體a,對脂蛋白酶有刺激作用,并有效增強LPL的脂解活性,利于去除血液循環中富含TG的脂蛋白,降低血漿中TG并升高HDL-C表達水平,對膽固醇的逆向轉運有促進作用[8],對血脂異常的臨床療效顯著。薛敏等[9]研究顯示他汀類藥物不良反應通常較輕且短暫,藥物不良反應主要有失眠、頭痛、抑郁、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等,少數患者會出現肝功能損害及肌痛、肌炎等不良反應,并認為他汀類藥物引發的肝酶異常多見于用藥后或增大劑量后的12w內,藥物減量或停藥后肝酶恢復正常且無其他藥物不良反應發生;貝特類藥物不良反應主要包含膽石癥、消化不良,并可引發肝臟血清酶升高及肌病等,但非諾貝特引發肝臟血清酶升高及肌病情況較少,該研究還認為單用合理劑量的他汀類藥物引起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但大劑量及與其他藥物聯用時可大大升高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三組治療后血脂指標較治療前顯著改善,治療后b、c組血脂指標改善均較a組顯著,b、c組治療后血脂指標比較無顯著差異,b、c組血脂總達標率均較對照組顯著升高,這與易文[10]等研究中的他汀類藥物聯合非諾貝特對血脂異常患者的血脂調節及血脂達標率均較單一用藥高的結論吻合;結果亦顯示b、c組藥物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與a組相比無顯著差異,提示他汀類藥物聯合非諾貝特對血脂異常患者具有一定安全性,與王振青[11]等研究中的他汀類藥物聯合非諾貝特對血脂異常患者安全性亦較高的結論吻合。
綜上,他汀類藥物聯合非諾貝特對混合型高脂血癥和致動脈粥樣硬化血脂異常的臨床積極作用顯著,有社區推廣價值。
[1]張航向,寧曉暄,王曉明,等.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進展[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7(1):95-97.
[2]虞建新,吳奇,周理蘭,等.辛伐他汀治療2型糖尿病伴血脂異常患者的療效及對血清vaspin水平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28(23):6588-6589.
[3]馬宏娟.他汀聯合貝特類降脂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4,12(3):258-261.
[4]趙燦,郭丹杰,徐成斌,等.調脂藥物的聯合應用及安全性監測[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13,15(1):38-41.
[5]王川,嚴勵.老年血脂異常的防治[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4,30(11):1035-1038.
[6]吳燕丹.TC/HDL-C、LDL-C/HDL-C、TG/HDL-C與冠心病不同程度相關性[J].臨床誤診誤治,2014,28(6):64-67.
[7]李自成.聯合調脂治療血脂異常的策略[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3,19(1):12-13.
[8]馮文學,周新華,吳利軍,等.洛伐他汀聯合非諾貝特治療混合型高脂血癥[J].中國實用醫刊,2010,37(4):93-94.
[9]薛敏,李玉亮.他汀類藥物與貝特類藥物聯合應用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4,29(4):183-184,185.
[10]易文,周瓊,黎玉冰,等.他汀類聯合非諾貝特治療混合型高脂血癥和致動脈粥樣硬化血脂異常患者的社區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18):86-87,90.
[11]王振青,張淑芬,白春然,等.洛伐他汀聯合非諾貝特治療高脂血癥120例臨床觀察[J].河北醫學,2012,18(10):1453-1454.
R 589.2
B
1672-8351(2016)11-0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