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彥武 李俊芝(江門市五邑中醫院江門529031)
良附丸中藥配方顆粒及飲片湯劑治療胃脘分析
顏彥武李俊芝(江門市五邑中醫院江門529031)
目的:分析良附丸中藥配方顆粒及飲片湯劑在胃脘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方法:在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治療的胃脘患者中隨機選取100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依照治療方式分成兩組,對照組采用良附丸飲片湯劑治療,觀察組實施良附丸中藥配方顆粒治療,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后,觀察組病癥好轉率和對照組相比顯著偏高,差異顯著。結論:在胃脘治療中,良附丸中藥配方顆粒效果顯著優于良附丸飲片湯劑,可在臨床推廣。
良附丸中藥配方顆粒 飲片湯劑 胃脘
胃脘是一種生活中常見的疾病,主要是由于飲食不當、寒氣入侵引起。胃脘會影響患者的飲食和休息,影響生活質量。現階段治療胃脘主要利用良附丸。良附丸應用于治療,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在臨床治療胃脘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臨床應用過程中沒有發現明顯的毒副作用,但是傳統的良附丸應用于治療胃脘的形式相對比較復雜,飲片湯劑治療胃脘效果更多受到中醫水平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安全性相對較差,間接影響治療效果。良附丸中藥配方顆粒在治療胃脘的臨床安全性上相對更高,我院為加強對胃脘的治療,隨機選取胃脘患者100例,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隨機選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胃脘臨床患者100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進行患者的選取時,選擇的對象為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每組50例,患者的年齡25~50歲,平均年齡(31.5±1.2)歲,男性58例,女性42例,患者的患病時間在3個月~5年。在進行分組的過程中,充分考慮患者的年齡、性別、身體體征、患病類型,使兩個小組具有可比性,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兩組在入院治療過程中都需要服用安慰劑,安慰劑的服用為沖服,1日2次,1次1袋,對照組在服用安慰劑的基礎上沖服良附丸飲片湯劑治療,觀察組在服用安慰劑的基礎上沖服良附丸中藥配方顆粒,同樣的藥量為1日2次,1次1袋。治療7d觀察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身體體征和三大常規指標。
1.3評價標準:在完成治療之后,對患者的疼痛感進行評分統計,具體的發作次數,每次發作的時間進行記錄,與此同時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次數需要進行統計和處理。
藥物療效標準:痊愈的標準為癥狀完全消失,相關指標恢復正常,癥候積分減少超過80.0%;好轉的標準為癥狀減少,相關指標明顯改善,癥候積分減少超過40.0%;無效標準為癥狀、相關指標沒有顯著變化,甚至完全處于治療前水平,癥候積分減少少于40.0%。1.4統計學方法:這次研究患者的選擇有隨機性,與此同時充分考慮了身體體征和年齡上的可對比性。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具體的檢測計量單位為t,兩個小組之間的具體數據統計為(±s),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臨床指標對比結果:見表1。
表1 臨床相關指標對比(±s)

表1 臨床相關指標對比(±s)
?
2.2兩組治療效果對比: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在治療的過程中,對患者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統計,沒有發現患者出現不良反應,良附丸在治療胃脘的安全性上相對較好。
胃脘是一種生活中常見的疾病,主要是由于飲食不當、寒氣入侵引起。胃脘會影響患者的飲食和休息,影響生活質量。患者在患胃脘疾病時常常會伴隨胃脘部位的疼痛,可能導致消化性潰瘍出現,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必須考慮到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同時要注意滋補脾胃,從根本上改善胃部的免疫力,保證脾胃的正常運轉。
良附丸作為古代成方,經過很多年的經驗積累,治療胃脘的效果經過了大量臨床的驗證。但是傳統利用良附丸的方式主要為煎服,不僅浪費了時間和人力,患者的用藥量也很大,沒有相對統一的服用標準,患者的病情輕重也很難有效兼顧,在治療過程中,會影響治療的效果。另外良附丸作為中藥,產地的不同,氣候上的差異也可能導致藥效存在差異,原始的利用方式從生產、加工、運輸、煎煮到服用受到的影響因素相對較多。良附丸中藥配方顆粒大大減少從生產、加工、運輸到煎煮受到外界影響的可能性,現階段有效利用良附丸中藥配方顆粒治療胃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臨床安全性上相對更高。我院為加強對胃脘的治療,隨機選取胃脘患者100例,比較良附丸中藥配方顆粒和飲片湯劑治療胃脘的臨床安全性,使用良附丸中藥配方顆粒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病情,預防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治療效果優于良附丸飲片湯劑治療胃脘,值得在臨床推廣。
[1]梁盈軍,舒潔倩.良附丸等6首方劑中藥配方顆粒湯劑與中藥飲片湯劑臨床治療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3(10):190-191.
[2]成海燕.傳統中藥湯劑與中藥配方顆粒在臨床中的應用效果對比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3):512-513.
[3]魏蘭福,田耀洲,夏軍權,等.良附丸中藥配方顆粒與飲片湯劑治療胃脘痛臨床對比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9,20(3):612-614.
R 256.33
B
1672-8351(2016)11-00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