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華(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放射治療科廈門361003)
乳腺癌腦轉移經甘氨雙唑鈉放療增敏治療臨床效果觀察
鄭華(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放射治療科廈門361003)
目的:觀察乳腺癌腦轉移經甘氨雙唑鈉放療增敏治療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8月收治的122例乳腺癌腦轉移患者,經隨機抽簽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1例。觀察組經甘氨雙唑鈉放療增敏治療,對照組實行單純放療治療,對比兩組近期療效、顱內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毒副反應。結果: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85.2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52.46%,P<0.05。兩組中位FPS比較,差異顯著,P<0.05。兩組毒副反應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乳腺癌腦轉移治療中,應用甘氨雙唑鈉放療增敏治療,可達到較好的臨床效果,治療安全性較高。
乳腺癌腦轉移 甘氨雙唑鈉 放療增敏治療 臨床效果
乳腺癌,為臨床多發病、常見病,為女性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當前,這類病癥呈上升的趨勢。乳腺癌綜合治療,臨床療效較好[1]。然而,針對遠處轉移,如腦轉移預后效果并不理想。放療,為治療腦轉移的主要方法,但是治療的效果不容樂觀,影響臨床療效,與乏氧細胞有關,它對低LET射線可達到較好的抗拒效果。甘氨雙唑鈉,屬于國內研制的放射增敏劑。本次研究,選取近年來我院收治的122例乳腺癌腦轉移患者,觀察實行甘氨雙唑鈉放療增敏治療的效果,現針對本次研究展開報道。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8月收治的122例乳腺癌腦轉移患者,實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手術后通過病理切片證實,并經CT、MRI檢查證實[2],排除其他惡性腫瘤史者、實行腦轉移灶手術者、不接受本次治療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1例。觀察組年齡40~56歲,平均年齡(48.5±4.4)歲。包括顱內單發病灶、多發病灶各42例、19例。并發其他位置轉移、骨轉移、肺轉移、肝轉移、頸部淋巴結轉移、腹膜后轉移分別為21例、15例、7例、4例、9例、5例。對照組年齡44~58例,平均年齡(51.4±4.6)歲。包括顱內單發病灶、多發病灶各42例、19例。并發其他位置轉移、骨轉移、肺轉移、肝轉移、頸部淋巴結轉移、腹膜后轉移分別為21例、15例、7例、4例、9例、5例。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實行單純腦轉移灶放療治療,選擇6MV-X射線,DT40Gy/20次,單發病灶縮野后,追加劑量為每周15Gy,局部加量采取CT進行定位處理。為規避放療產生的腦水腫,部分患者放療治療的過程中,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然后,給予速尿和甘露醇(成都青山利康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169),實行降顱壓處理。
1.2.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甘氨雙唑鈉(山東綠葉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0022)治療,每次給予800mg甘氨雙唑鈉,實行靜脈滴注治療,于0.5h內完成放療,2d一次。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近期療效、顱內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毒副反應。
1.4療效評判標準:腦轉移灶臨床療效,結合RECIST1.1版實行評判[3],按照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定、進展評判。
毒副反應,經NCI CTC3.0版的標準[4],分為0~4級。
顱內進展生存期(PFS),即為放療—病灶進展/病死時間。
1.5統計學方法:本文中的數據均經過SPSS17.0統計學軟件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檢驗分析計量資料分別為通過均數±標準差(±s)、t表示;計數資料采取例數(n)代表,采取X2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近期療效的對比:觀察組的近期治療總有效率85.25%,對照組的近期治療總有效率52.4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近期療效的對比[n=61(%)]
2.2兩組遠期療效的對比:觀察組的中位PFS為9.9(95%CI:5.14~14.66)個月,對照組的中位PFS為5.28(95%CI3.14~7.42)個月,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
2.3兩組毒副反應對比:觀察組中,0~4級脫發各0例、14例、0例、0例;0~4級頭痛各6例、2例、0例、0例;0~4級惡心嘔吐各4例、2例、0例、0例;0~4級白細胞減少各3例、0例、0例、0例。對照組中,0~4級脫發各0例、18例、0例、0例;0~4級頭痛各8例、3例、0例、0例;0~4級惡心嘔吐各6例、3例、0例、0例;0~4級白細胞減少各4例、2例、0例、0例。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乳腺癌產生遠處轉移,則表示不能治愈,會對患者的生存質量、生活質量構成直接的影響。當前,乳腺癌原發灶的治療、檢查技術不斷完善,15.8%左右的患者發現了腦轉移,HER-2陽性乳腺癌中,腦轉移率約為38.7%。相關報道顯示,基底樣型乳腺癌的遠期顱內局部發生率、生存率非常差。腦轉移,屬于影響乳腺癌患者生存質量的主要原因,全腦放療的總生存率約為0.5年[5]。當前,乳腺癌并發顱內轉移瘤治療的方式較多,大部分為姑息性治療,治療的主要目的為局部腫瘤發展的控制,以便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因為患者腦部轉移瘤發展較快,會對患者的生命健康構成威脅。為此,原發灶治療前,應充分考慮治療的方式。立體定向放療技術的廣泛應用,促使腫瘤組織受到較好的劑量照射。部分研究人員認為,乳腺癌腦轉移瘤經高劑量立體定向放療治療,12個月局部控制率約為92.5%,12個月的生存率在74.6%左右。然而,針對部分體積較大的腦轉移瘤,實行全腦放療、立體定向放療,局部控制效果并不理想,這可能與腫瘤乏氧細胞有一定的聯系。以往,臨床認為乳腺癌腦轉移和其他原發腦腫瘤基本相同,但是血腦屏障存在,單純通過藥物治療/放療治療不能獲得最理想的效果。近年血腦屏障受到一定的破壞,正常情況下不能通過血腦屏障藥物,但是部分會通過血腦屏障。甘氨雙唑鈉,為國內自制的放射增敏咪唑類化合物,可達到較好的抗癌效果。相關報道顯示,這一藥物具有較強的親電子損傷固定效果。射線功效下,腫瘤細胞分子受損,甘氨雙唑鈉親電子作用下,可將轉移瘤細胞分子受損的電子固定,促進腫瘤細胞死亡,可提高放療的效果[6]。與此同時,還可對DNA修復酶實行抑制,甘氨雙唑鈉,能夠有效對DNA修復酶實行抑制,并可對腫瘤細胞中受損的DNA分子實行修復,進而有效加強腫瘤乏氧細胞的輻射敏感性。這一藥物,還可提高腫瘤放化療增敏效果,在腫瘤體內不會發生蓄積,安全系數較高。相關報道認為,甘氨雙唑鈉治療頭頸部腫瘤、食管癌,均能發揮較好的放射增敏效果,近期療效較佳,易于耐受。
綜上所述,乳腺癌腦轉移,應用甘氨雙唑鈉放療增敏治療,近期療效較佳,治療的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
[1]吳颯.甘氨雙唑鈉聯合放射和化學療法治療中晚期宮頸癌療效觀察[J].新鄉醫學院學報,2016,33(3):215-217.
[2]林斌偉,譚榜憲.甘氨雙唑鈉對食管癌放射治療增敏作用的研究進展[J].川北醫學院學報,2016,31(1):146-148.
[3]溫麗娟,張晴,牛洪欣,等.甘氨雙唑鈉對非小細胞肺癌放化療的增敏作用及安全性[J].山東醫藥,2016,56(9):37-39.
[4]錢振玨,牛伶,鮑揚漪,等.選擇性Bcl—2抑制劑ABT—199對乳腺癌細胞MDA—MB—231的放療增敏作用[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5,50(9):1237-1242.
[5]李輝,羅寧,吳棟文,等.甘氨雙唑鈉對鼻咽癌放療增敏作用的Meta分析[J].國際腫瘤學雜志,2015,42(8):593-598.
[6]陶濤.腫瘤放射增敏劑在鼻咽癌放射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24):90-92.
R 737.9
B
1672-8351(2016)11-00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