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望春(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藥劑科深圳518036)
中藥配方顆粒與中藥飲片治療原發性高血壓臨床對比研究
莫望春(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藥劑科深圳518036)
目的:對比研究中藥配方顆粒與中藥飲片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60例。兩組均給予中藥治療,但劑型不同。對照組給予傳統的中藥飲片,觀察組應用中藥配方顆粒。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與對照組血壓下降值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血壓達標率為80.00%,與對照組的76.67%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中醫癥候積分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中藥配方顆粒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療效并不弱于中藥飲片,且具有便于長期服用、服用方便等優勢,應用中藥飲片不便的患者可以考慮應用中藥配方顆粒。
中藥配方顆粒 中藥飲片 原發性高血壓
原發性高血壓是指在目前醫學水平及檢查手段下仍無法明確病因的高血壓,多數高血壓患者為原發性高血壓[1]。中醫藥是高血壓重要的防治手段之一,除了能夠有效調節血壓,還可顯著緩解臨床癥狀,預防并發癥。湯劑是中醫藥傳統的用藥形式,應用較為廣泛。但高血壓屬于慢性疾病,需長期用藥,這給患者長期堅持用藥增加了難度[2]。中藥配方顆粒是預先提取于單味藥,臨床服用時按飲片方式調劑,與飲片使用相同的處方,逐漸成為飲片的代用形式[3]。但臨床對中藥配方顆粒與中藥飲片的臨床療效差異一直存在爭議。本研究為證明中藥配方顆粒的療效,觀察其療效是否可達到中藥飲片的效果,展開了隨機對照實驗,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120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60例。觀察組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齡45~76歲,平均年齡(61.37±5.84)歲。對照組中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齡47~75歲,平均年齡(60.45±6.19)歲。納入標準:所有患者表現為口干味苦、面紅耳赤、苔黃舌紅等肝陽上亢癥或頭痛、眩暈、腰膝酸軟等心肝兩虛癥;均屬于原發性高血壓1、2級。排除標準:近半年內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等病史者;伴有心、肺、肝等器官受損,甲狀腺疾病或夾層動脈瘤與大動脈瘤;糖尿病控制較差者;心絞痛、房室傳導阻滯者;電解質紊亂者。統計學比較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均根據癥狀給予相同的處方,肝陽上亢證者給予復方黃芩湯治療,15g黃芩、夏枯草、決明子、生山楂,30g珍珠母、葛根;心肝兩虛證給予復發先麥湯,6g香附,10g知母、黃柏、仙靈脾,30g淮小麥、鉤藤、珍珠母。對照組應用中藥飲片,每日煎煮1劑,分早晚溫服,其中珍珠母先煎;觀察組應用中藥配方顆粒,每日沖服1劑,早晚各服1次。兩組均持續治療30d。
1.3觀察指標:記錄兩組血壓下降值,統計血壓達標率,并對比組間中醫癥候評分。血壓指標:舒張壓(DBP)≤90mmHg,收縮壓(SBP)≤140mmHg;中醫癥候評分:根據患者頭痛、眩暈、腰酸、面赤、口干、健忘等表現程度予以評分,其中輕:1分;中:2分;重:3分,分值越低,提示中醫癥候越輕。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血壓下降值對比:兩組血壓平均下降值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血壓下降值對比(±s,mmHg)

表1 血壓下降值對比(±s,mmHg)
?
2.2血壓達標率對比:對照組治療后血壓達標46例,達標率為76.67%(46/60);觀察組治療后血壓達標48例,達標率為80.00%(48/60),兩組相比,無顯著差異(X2=0.196,P>0.05)。
2.3中醫癥候評分對比:兩組治療后中醫證候評分均明顯下降,兩組間治療前后中醫癥候評分均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表2 中醫癥候評分對比(±s,分)

表2 中醫癥候評分對比(±s,分)
?
高血壓是可伴有器官器質性或功能性損傷的臨床綜合征,主要特征為動脈血壓持續升高,是誘發腎功能損傷與心腦血管病的高危因素[4]。我國傳統中醫雖未明確提出“高血壓之名”,但依據其發病特征及臨床癥狀,高血壓在中醫上當屬“眩暈”、“風眩”、“肝風”之范疇,發病與臟腑氣血陰陽不調密切相關。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的精髓,湯劑是體現辨證論治理念最主要的劑型。但隨著人們生活與工作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患者因湯劑煎煮時間較長、攜帶不便或缺乏煎煮技能而逐漸放棄使用湯劑,轉而傾向于應用配方顆粒。中藥配方顆粒的原料與中藥飲片相同,在發揮辨證論治的同時,還能避免攜帶不便、煎煮煩瑣等問題,便于患者長期便捷用藥[5]。但中藥配方顆粒治療高血壓能否達到與中藥飲片相同的療效仍需進一步研究。
中醫治病歷來講究藥物結合用法,中藥的用法可稱為劑型,是指藥物投遞至人體的方式。古代醫者有云,疾有宜服散者、宜服丸者、宜服湯者、宜服膏者,亦可參用,即常見的中藥劑型有湯劑、丸劑、散劑、片劑等,不同劑型,療效不盡相同[6]。近代有學者提出[7],湯劑適用于去大病,散劑可用之去急,而丸者,宜用于舒緩而治,不宜速去病。湯劑是傳統中藥中最常見的劑型之一,可依據患者病情實施辨證論治,可為患者提供靈活全面的治療服務,加上湯劑易吸收,可迅速發揮藥效,一直是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劑型之一。高血壓的治療也應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臨床強調治療高血壓的首務為調肝,療法可有鎮肝豁痰、平肝潛陽、疏肝降逆等。臨床依據高血壓的發病規律,制定治療原則,如化痰消疲、補益肝腎、平肝熄風、苦泄肝火等,同時應根據臨床癥狀有機貫通各療法。肝陽上亢者宜用黃芩、夏枯草、決明子、生山楂,30g珍珠母、葛根等,心肝兩虛者淫羊藿、黃柏、淮小麥、知母等,以起到潛陽降逆、清熱瀉火,或滋補心肝、調節陰陽之功效[8],如葛根具有擴張血管、舒經活絡之療效,從而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血壓;生山楂,通過進入肝經,可活血行氣。夏枯草,性寒味苦,可清肝膽之火;決明子可起到平抑肝陽、清肝瀉火的作用。多藥配伍應用可共同奏效,充分發揮中藥的優勢。目前,中藥飲片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的療效已逐漸為臨床認可,但對中藥配方顆粒的藥效缺乏肯定性的研究。本研究中兩組高血壓分別給予原料相同但劑型不同的中藥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在降低血壓、提高血壓達標率及中醫癥候評分等方面具有相近的療效,兩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表明中藥配方顆粒治療原發性高血壓同樣具有顯著療效,具有可行性與安全性。同時中藥配方顆粒能夠在繼承發展中藥傳統優勢的情況下,彌補中藥飲片的諸多缺陷,在現代制藥技術的應用下,可達到高效、特效、體積小、副作用少的效果,有利于患者長期服用,控制血壓。
綜上所述,中藥配方顆粒治療原發性高血壓可取得與中藥飲片相近的療效,可作為使用中藥飲片治療不便時的替代,具有推廣價值。
[1]李延萍,謝微杳.中藥配方顆粒與中藥飲片的規范化臨床療效研究[J].重慶醫學,2014,43(30):4092-4093.
[2]郭慧君,王知佳,陳存龍.平肝通脈方對高血壓病肝陽上亢夾血瘀證病人中醫證候及頸動脈IMT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9):933-936.
[3]張濤,張娟紅,徐麗婷.中藥丹參類制劑臨床研究及應用進展[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5,18(3):330-334.
[4]肖桂秀.中藥配方顆粒與傳統中藥飲片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療效比較[J].環球中醫藥,2013,6(z1):50-51.
[5]周渭.中成藥治療高血壓臨床及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基層醫藥,2015,22(23):3667-3669.
[6]王金秀,李浩,劉龍濤,等.中醫辨證論治聯合生活方式干預治療正常高值血壓224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16,57(9):758-762.
[7]周夏慧,陳曉城,李章平,等.補陽還五湯配方顆粒與傳統飲片中黃芪甲苷的含量比較[J].中國基層醫藥,2015,22(2):272-273.
[8]高紅勤,沈逸辛,唐安,等.健脾補腎方對高血壓腎病的干預作用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7):685-687.
R 544.1+1
B
1672-8351(2016)11-00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