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少云 葉春巧 陳雪梅(廣東省汕尾市逸揮基金醫院藥學部汕尾516600)
25例中成藥不良反應分析
呂少云葉春巧陳雪梅(廣東省汕尾市逸揮基金醫院藥學部汕尾516600)
目的:對我院中成藥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原因進行探討,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減少和避免不良反應發生,確保人體用藥安全。方法:對我院25例中成藥臨床不良反應病例報告涉及藥品的品種、不良反應臨床表現、轉歸、患者性別年齡進行統計分析。結果:中成藥不良反應臨床表現大部分為皮膚及附件損害和藥物熱,老年組、中成藥注射劑發生不良反應比例高。結論:隨意聯合用藥及注射劑型發生不良反應多,應該合理使用中成藥,減少不良反應。
中成藥 不良反應 分析 合理用藥建議
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我院根據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開展不良反應監測報告工作。現對我院上報的25例中成藥臨床不良反應病例報告進行回顧性分析和討論,以了解我院中成藥不良反應發生的特點和規律,指導臨床合理用藥,確保人體用藥安全。
我院中成藥不良反應報告25份,按照不良反應涉及的藥品品種、臨床表現及轉歸、患者性別年齡進行統計和分析,見表1、表2。

表1 涉及藥品品種、不良反應臨床表現、應對措施及轉歸

表2 不良反應病例的患者性別年齡
上表結合報告可見我院25例中成藥不良反應病例,均于用藥30min內出現不良反應;門診報告病例3例,1例為急診,其余均為住院報告病例;涉及14個品種,血栓通凍干粉針、益氣復脈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報告病例最多,臨床表現大部分為皮膚及附件損害和藥物熱;不良反應男性女性均有發生,無顯著差異;0~14歲2例,15~20歲2例,21~40歲3例,50~60歲9例,60歲以上9例;23例是藥品已知的不良反應類型,2例為新的不良反應類型,對原患疾病的影響只有2例造成病程延長,23例無明顯影響。
3.1女,51歲,因眩暈入院,入院當天開始輸注疏血通,第五天在輸注該組液體時畏寒、胸悶、體溫升高,經停藥,予地塞米松5mg靜脈注射,體溫下降,好轉。
3.2女,87歲,因“頸椎病、腦動脈供血不足”而住院,入院當天在輸參附注射液5min時,拔針去做CT檢查,間隔30min繼續輸注參附注射液,隨即出現畏寒、寒戰、高熱。
病例一有聯合用藥,4月25日起輸注疏血通6mL,于26日起加用長春西汀20mg/d、醒腦靜30mL/d,在聯合用藥的情況下,劑量沒有酌減,三種均為腦血管擴張藥,應該為重復用藥引起的不良反應。
病例二患者年齡大,屬于用藥特殊人群,注射液輸液間斷期間,護士未對藥品特殊保存,在病房的環境下室溫保存,藥品有可能發生改變或污染,造成不良反應。
25例不良反應報告中,無嚴重不良反應病例,相比我院中成藥的用量分析,中成藥不良反應較少,而且癥狀比較輕微,經停藥,對癥治療所有病例好轉,癥狀消失,說明中成藥臨床應用比較安全。老年組發生不良反應最多,50~60歲和60歲以上組發生不良反應是全部例數的72%。這是因為老年人組織器官逐漸老化,各系統功能降低,尤其肝腎功能的衰退,導致機體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等功能減弱,更容易造成中毒和不良反應。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23例,占92%,均為靜脈滴注,中藥注射劑成為中成藥不良反應的重災區。
中成藥以其療效確切、副作用小、使用和攜帶方便的特點廣泛應用于我國各級醫院的臨床實踐[1]。但是近年來臨床屢見不良反應報道。不良反應可以根據病因分為兩類,一是與藥物劑量有關的不良反應,該類型具有劑量依賴性和可預測性,個體易感性差異大,二是與劑量無關的不良反應。中成藥不良反應臨床表現形式多樣,以藥物熱和皮膚及其附件損害最常見,其次為全身系統性損傷的臨床表現。藥物熱表現為畏寒、發熱等;皮膚附件損害癥狀為瘙癢、皮疹等;全身損害常表現為呼吸系統:呼吸困難,氣促、咳嗽等,心血管系統:胸悶,心慌心悸,血壓下降或升高,消化系統:腹瀉惡心嘔吐、便血、腹部不適等,神經系統:全身麻木,頭痛,言語不清,意識模糊等,還有肝腎損害,重則導致死亡。導致藥物不良反應的因素很多,有藥物的因素,有患者的因素;但不能忽視不合理用藥,如缺乏辨證、選用藥物不準確、用藥時間過長、劑量過大、用法不適當,均會引起不良反應。在我國,隨著中成藥品種開發越來越多,臨床上中成藥與西藥、中成藥之間聯合應用情況較為普遍。臨床上隨意聯合多種藥物進行治療,藥物之間產生復雜的相互作用,有可能發生更多的不良反應。臨床醫生和藥師,在面對“多用藥”時,就要做到多考慮,以做到合理使用,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和危害。另外中藥注射劑的研制開發,發揮了中醫藥治療急癥的特色,用于危急重癥的搶救,獲得了肯定的效果。但是中藥注射劑成分復雜,其中的動植物蛋白、鞣質、多肽、多糖等大分子物質極易作為過敏原引起過敏反應,如疏血通注射液,它是由水蛭和地龍等動物提取的注射劑,對人體來說這些異體蛋白如果處理不當容易發生過敏性反應[2]。在臨床使用過程中,如稀釋劑選擇不當可影響藥物配伍的穩定性,大劑量甚至超劑量用藥,滴注速度過快、患者個體差異等問題均可引起不良反應的發生[3]。所以醫護人員應嚴格按照說明書規定的用法用量給藥,不得超劑量使用,加強用藥監護,注射劑用藥緩慢滴注,特別是開始30min內要密切觀察用藥反應,發現異常立即停藥并采用積極救治措施。輸液應現配現用,已配好的輸液,應在病情允許情況下盡快應用,避免藥物分解、藥效下降及不良反應[4]。總之,臨床醫師及藥師要重視中成藥特別是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加強監測,合理用藥,確保安全用藥。
[1]趙文光,詹若挺,楊昱.基于臨床用藥的中成藥分類探究[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2,14(2):1357-1362.
[2]魯素雅,黃青,史清水.中藥注射劑過敏反應非臨床評價方法研究進展[J].藥學與臨床研究,2013,21(5):547.
[3]孫成宏,李云霞,張英.康艾注射液臨床研究進展及不良反應[J].臨床誤診誤治,2013,26(5):101.
[4]王維.造成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的原因及預防措施[J].中國醫藥指南,2009,7(2):64.
R 286
B
1672-8351(2016)11-01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