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英
[摘 要]新課程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而“創設問題情境”是開展探究教學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個人覺察到一種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達到這一目的心理困境,也就是當已有知識不能解決新問題時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對學生而言,“問題”就是矛盾,好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
[關鍵詞]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
素質教育中提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材為主線,將學生、教師、和教材之間的關系,明確地指出,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中肯的。而其中的主體性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靈魂.在教學中要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就必須使認知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使學生在自覺、主動、深層次的參與過程中,實現發現、理解、創造與應用,在學習中學會學習。而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明顯的意識傾向和情感共鳴,乃是主體參與的條件和關鍵。
一、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不強的表現
1.課堂上學生不敢多問。在課堂教學中,即使有問題,也會因為怕此問題太簡單或與課堂聯系不大等原因,被老師拒絕回答。所以學生的問題意識就一直沒有表現出來。面對這種現象,教師就要多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2.課堂上學生沒有問題。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特別是接受學校教育后,問題意識卻日漸淡化。這一問題的根源仍是教育,大部分的師“問”生“答”。在課堂教學中特別注重學“答”的訓練,而忽視生“問”的指導與培養,從而導致現在的學生越學越不問,越不善問;越高年級的學生越不會問的尷尬局面。正如有些專家所說的“去問題”教育,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沒有問題走出教室,甚至根本不帶問題進教室,這種現狀對于我們實行素質教育是極其不利的。
二、創設問題情境的主要方式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形成不是自發的,而是教師為把學生引入積極的思維狀態而有目的設置的。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提出激發學生參與意識的問題,使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培養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敏銳的發現問題的能力,這是發展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開端。
2.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求知欲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币虼?,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通過設置各種問題情境,創設各種具有啟發性的外界刺激,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激起學生要“弄懂”、“學會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欲望。在教學中設置一些懸念,創造一種特殊的情境,則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并使這種共鳴轉化為求知欲,進而把注意轉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上。
3.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教師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從而給學生設置了一定的思維障礙。因此,教學便具有探索性和創造性,學生面對新的、帶有挑戰性的現實的有趣問題,需要發揮思維的潛能,深入的鉆研、靈活的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從而使學生的多種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4.創設問題情境,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開放性問題在教育心理學中稱為結構不良問題,通常一個問題總是含有3個要素,即條件、目標、途徑。如果條件條理、目標明確,解題途徑有多條或條件、目標只知其一,解題途徑全然不知,則問題結構不完整,此即為開放性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較好地創設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培養學生靈活多變、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地發散性思維,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創設問題情境的原則
1.問題要有趣味性。利用故事來創設教學情景,將問題置于生動有趣的情境中,使學生的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共同參與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輕松的發展。
2.問題要有現實性。利用現實生活中的事實數據,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有助于學生發現那些對他們個人來說是真實的挑戰,從而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3.問題要有思考性。設置懸念或矛盾,創設問題情景。創設問題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思考。設計的問題必須要有思考性,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間。
4.問題要有針對性。緊扣有關的學習內容,創設數學問題情景 數學學習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對數學的理解,掌握有關的數學知識,并形成數學思考的能力。因而,問題的設計必須要有針對性。
5.問題要有挑戰性。讓學生的思維經受來自問題的挑戰。富有挑戰性、開放性的問題情境,能使學生的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發揮,促使他們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四、問題情境教學的幾個誤區
1.必須為學生創設真實的生活化的情景
問題情景可以分成現實的、超現實的(虛擬的)、學生知識儲備和經驗中已有的三類。由此,問題情境不一定就非得是生活里面有的真情實景,有時候情境也可以是很抽象的。并且情境不是中小學課程的專用詞匯,就是到大學里也得搞清楚情境。不論學到什么程度,都要和已有的經驗和積累聯系,都要和新的東西聯系,都要和發現聯系。滿足這些聯系的題材和素材,在一個課程框架下,就叫問題情境。相對以往那種偏重于模仿操作、累積經驗,以解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無疑有很大的進步作用,并為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所重視和采用。
2.問題情境的教學模式主要應用于新知識的建構
部分老師對新課程理論學習不夠深刻徹底,認為“問題情境——意義建構——數學理論——數學運用——回顧總結”是新課程的唯一模式,于是無論是教案書寫,還是課堂流程均套用該模式,課堂教學成了新時期的八股文,在新課引入階段頗費心事創設情境,一旦新的概念形成就走入展開習題教學老路。實際上是與新課程的理念背道而馳,問題情境模式毫無疑問應貫穿整個教學的始終。
3.問題情境是教學的唯一方法
問題情境教學是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精髓,但是不是對所有的,不管是計算課、概念課、應用題課還是實踐活動課等等,都是一個“情境的創設”,以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性和民主性,課堂教學活動變成了“口語交際課”,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提出了無數個自己的觀點,有時自己真的駕馭不了課堂,甚至出現教學內容無法完成的情況?!昂鲆曅适墙嬛髁x理論的一大缺陷。”“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比魏我环N方法都有其優越性,關鍵看教學方法是不是正確的科學的,要用科學發展觀看待問題。
參考文獻:
[1]陳智慧;創設問題情境引領學生的創新思維;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2]張淑珍;創設化學問題情境,引領學生學會學習;新課程(上);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