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提取物對儲藏期梨黑斑病抑菌效果初步研究
本試驗以梨黑斑病病原菌作為供試菌,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測定方法和果實處理測定方法,深入研究了姜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結果表明:梨表面呈現有大小不同的病斑,說明抑菌效果不太明顯,這要求我們繼續進行深入研究,以尋找更適合儲藏期梨黑斑病的防治方法和預防途徑。
姜提取物;梨黑斑病;抑制率
梨黑斑病病菌(Alternaria kikuchiana Tanaka)是梨黑斑病的重要致病菌。近年來,梨果黑斑病成為我國梨果栽培中危害最嚴重的病害,主要危害果實、葉片及新梢,發病嚴重時會引起大量裂果和早期落葉落果,導致減產,并引起病害流行,最終導致樹體衰弱,縮短結果年限。此病在梨果近成熟期開始發病,采收期嚴重發生,貯運期繼續發病。采前爛果率可達30%~50%,嚴重時甚至造成全園絕收。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生姜的國家之一,且栽培面積十分廣泛,主要分布在貴州、四川、廣西、云南、廣東、陜西、浙江等省。近年來,許多科研工作者針對生姜開展了較多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姜的化學成分及其藥理作用方面,如張宏志等測定了生姜中生姜油和姜辣素的含量,并對提取物進行了大蔥紫斑病原菌抑菌活性試驗,以尋找新的具有抗菌、抑菌活性的植物源農藥。本文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測定方法和果實處理測定方法,深入研究了姜提取物對梨黑斑病病菌的抑菌活性,以期找到能有效預防和制止梨果實黑斑病的發生和蔓延的辦法,這對于提高梨果的產量和品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1.1材料。姜提取物由西安匯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供試梨果采自衡水舊城村梨園,供試梨病原菌經過梨儲藏發病進行分離得到。培養基采用PDA培養基。
1.2方法。姜提取物對梨黑斑病果實處理試驗。選用衡水市舊城村梨園內的梨若干,將梨等量分為幾份,選取5 000、2 500、1 250和625 mg/L濃度的姜提取物對梨進行浸泡,浸泡約10 min,預先培養梨黑斑病原菌,待平板凝固后接入生長一致的菌餅(d=6.0 mm),菌絲面向下,每果實接種3個菌餅,每個處理3次,再選取一組未經處理的梨作為對照(正常PDA培養基未加入抑菌物質),另選取一組只經過70%乙醇浸泡處理的梨作對比(70%乙醇1 ml加入100 ml的PDA培養基中)。浸泡后待梨晾干,用細針在梨的表面扎3個不同的傷口,將梨黑斑病菌接在經過受傷處理的梨表面,用脫脂棉固定,將其放入容器內,用保鮮膜密封。25℃光照培養箱培養6 d觀察結果。用十字交叉法測量供試真菌菌落生長直徑,用下述公式計算抑菌率。
病斑生長抑制率(%)=(對照病斑直徑-處理病斑直徑)/對照病斑直徑×100


表1 姜提取物對梨黑斑病果實處理結果的影響
由表1數據可以看出,姜提取物對梨黑斑病抑菌效果在5 000 mg/L濃度下最高,達到36.25%,其他處理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但抑菌效果不明顯,有待進一步研究。試驗結果不理想原因可能由于浸果時間過短,且浸果后才將梨表皮扎傷,以致于“隨著姜提取物濃度增加,對梨黑斑病的抑制作用也越來越明顯”這一結論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因此,我們還需繼續進行試驗與探究,為下一步研究提供精確科學的依據。
課題名稱:大學生創新課題(20160107003);河北省科技計劃項目(15226505)指導教師:梁魁景
[1]Uemura I,Miyagawa H,Ueno T.Asymmetric total synthesis of AK-toxins[J].Tetrahedron,2002,58(12):2351~2358.
[2]何海明,銀建民,彭云承,等.伊犁逆溫帶主要果樹病害的發生與防治[J].新疆農業科學,2000(S1):161~163.
[3]吳文君,劉惠霞.對農藥的幾點看法[J].農藥,1998,37(9):1~5.
[4]吳文君,胡兆農.我國植物源害蟲控制劑的研究與開發[J].農藥,1995,34(2):6~8.
[5]Eberhard U.Control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with berberine,C.A.,1985(107):72~74.
[6]Herger G,Harvey I,Jenkins T.et al.Control of powdery mildew of grapes with plants extracts[J]. New Zealand Weed and Pest Control Society Inc.,1989:178~181.
[7]Menzies J G,Belanger R R.Recent advances in cultural management of disease of greenhouse crops [J].Candi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1996 (18):186~193.
[8]孟昭禮,羅蘭,尚堅,等.人工模擬殺菌劑—綠帝對8種植物病原菌的室內生測[J].萊陽農學院學報,1998,15(3):159~162.
[9]史光瑚.我國水果業的發展和幾點建議[J].果樹科學,1998,15(2):97~102.
[10]程年娣,葉生海,王成玉.梨黑斑病發生特點及綜合防治技術[J].湖北植保,2003(3):12.
053000衡水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龍飛梁魁景張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