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巧云
【摘要】課外作業是學習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提高學生的素質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農村小學教學中往往還是臨近放學,老師才走進教室,布置大量的課外作業,學生勉強接受,可高質量完成作業的人是寥寥無幾。數學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也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作業布置就必須設計個性化,使學生享受作業帶來的成功與喜悅。
一、現狀
調查表明,在農村小學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留守兒童,與祖輩生活在一起,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于讓孩子完成作業,根本談不上什么家庭教育。大部分學生對待作業是敷衍了事,質量往往是不盡人意。如何使學生拋棄不好的舊習慣,使學生喜歡做家庭作業,去鉆研家庭作業,已成了一些農村學校教師值得反思的問題。
二、存在的問題
數學老師每天都要布置一些課外作業,學習負擔逐漸加重,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缺少家長監督,有的學生用各種手段逃避課外作業,要么作業忘了拿,要么作業本丟了或不動腦筋抄襲其它同學的作業。我想這種現象的出現,更多的存在客觀問題。
1、作業一致,沒有區別對待。
學生每天的課外作業起碼要一兩個小時,盲目的搞“題海戰術”,作業布置時,不管是差生,還是優生,學生沒有選擇,不會的也要去完成。作業沒有層次性,造成差生完不成或抄襲作業,而優生不能滿足的現象,導致學生學生作業效果降低,這樣顯然不利于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
2、形式單一,內容枯燥。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農村小學大多數數學老師課外作業布置以計算為主,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試卷中出現的形式借助紙筆完成,多要求個人完成今天的作業明天交,而且機械重復的較多。這種毫無趣味、拘于書本的課外作業,使學生苦不堪言,勢必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上家庭的因素,更使學生對數學作業產生厭倦的心理,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發展。
3、脫離生活,應用意識淡薄。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很少講知識的實際運用,學生缺乏應用意識。作業時學生只會按類型做題,不會應用。他們既不知道數據從哪里來,也不知道解決問題需要哪些數據,更不知道怎樣去獲得數據、解決問題。教師設計作業時,從書本出發,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不是寫就是算。學生做作業總感覺到的是負擔,體驗不到其中的樂趣,而且會使學生產生厭學的現象。
三、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策略
如何科學合理地布置課外作業?我認為關鍵是老師如何精心設計課外作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獲取,更要注重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本人在實際教學中對數學課外作業設計進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主要有以下策略:
1、課外作業布置樂中求知,體現出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求知的欲望。課外作業設計時要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避免單一的計算,可以把數學的計算作業設計成多種形式。如學習了兩位數加減,為了鞏固知識點,把計算變成有趣的猜數游戲,如:57-28=29,不一定非要寫,可以這樣猜一猜:我比57小28,我是誰?這樣的猜數不但提高了學生們的興趣,而且連思維能力稍差的同學,計算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除了猜數,我們還進行了猜年齡、猜吃的、玩的、用的東西,這里看起來很簡單,其實有很多數學知識。又如教學完“2-6的乘法口訣求商”后,我們可以設計對口令的游戲,讓孩子與同伴玩,孩子們在玩中學,在游戲中感受知識的魅力、成功的喜悅。學生樂意完成這樣的作業。作業形式活潑、趣味十足,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作業的積極性,學生覺得興味盎然。
2、課外作業布置要尊重差異,體現出層次性。
我們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要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可我們的教學卻往往表現在整齊劃一,課外作業尤其為明顯,作業內容、要求一樣為此,在課外作業設計時,不能“一刀切”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層次性的作業,否則,會使差生越來越差,優生又得不到發展。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因材施教。如:在學習小數乘法簡便計算后,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作業,供學生自選完成。
(1)5.4×72+5.4×28 (1.25+2.5)×4 ;
(2)5.4×99+5.4 7.5×10.1;
(3)7.4×5.6+7.4×5.4-7.4 8.4×7.2+0.84×28
此作業題,要求每個學生針對自己的能力選擇完成。這樣的設計既兼顧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同時也考慮到學生能力的差異。每一位學生在自選作業的同時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3.課外作業布置要體現作業的個性化
樹立大教育觀,走出課堂,努力打破時空,拓展學生作業的空間,通過作業把學生引向生活。操作實踐是一個手腦并用的過程,是培養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因為小學生的思維往往處于具體形象階段,還不具備完全依靠推理等純抽象的方法獲取知識的能力,對于學習一些抽象的規律性的數學知識,還需要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動。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人民幣的認識”后我做了一些嘗試。在教學時,我感覺學生的實踐經驗懸殊很大。調查后發現有些同學從來沒參加購物,甚至從來沒接觸過人民幣。于是課后我布置了這樣的操作性作業。(當然事先要與學生家人打招呼,希望多給孩子購物的機會。)先每人發一張購物記錄卡, 然后讓學生回家后帶著記錄卡到超市去買東西。這樣一段時間后,學生不知不覺增強了實踐經驗,對于人民幣的知識也鞏固得比較好了。
又如學完“認識圖形”后,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剪一些學過的圖形,并將這些圖形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最后將圖形拼貼成美麗的主題圖畫。《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不能停留在只要掌握課外知識的確層面上,要讓學生會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我們通過作業把學生引向課外,拓寬知識來源,給課堂注入新的活力。讓學生體會到學有所用,體現數學的生命活力。
實踐表明:這樣的措施是可取的,效果是喜人的。留守兒童不僅有人監督自己完成作業,而且在這集體中學會了交流,學會了合作,鍛煉了能力,感受到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