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瑞
進入高中階段以后,我們有許多同學總是感慨,高中歷史太難學了,內容多、頭緒繁、很多問題很難理解;即使早上讀、晚上練到頭來還是無法把握教材內容,不能掌握課文要領,考試成績讓人十分難堪;真的不知道怎樣才能學好歷史課。針對學生的這些問題,我總結多年教學改革經驗,為同學們學好歷史提幾點意見
一 要培養學習興趣
從心理學上看,興趣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了興趣,才可能發揮你的主觀能動性。事實上,只有當你對歷史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之后,才能促使自己主動去學習和探索,你才能盡快地把知識點記住,才能透徹地去想象歷史現象中蘊含著的規律性的知識,才能去應答靈活多變的考試題。
那么興趣如何培養呢?我認為首先要端正學習態度,不要有主課副課的錯誤認識。其次要多接觸。古今中外有影響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很多,他們都有特定的歷史背景,有特定的歷史作用,有許多是很有趣的歷史巧合,也有很多是歷史發展的偶然或必然,只有你多了解、多接觸你才能發現其中的規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之間的淵源,你才會覺得歷史有趣。再次,做到課前先預習教材,把握重點及難點,把不懂的內容注上符號,上課時帶著問題專心聽講,積極思考主動提問,下課后按要求先看書再作業,這樣你就會對歷史逐漸產生興趣。
二 總結目錄規律,簡化歷史線索
目錄總領全局,是全書的總綱,綱舉目張。只要將目錄深刻領會了就能將全書結構及內容了然于心,做到
具體方法是;先記教材目錄,雖有些單調,但目錄對教材的內容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按照教材所編的篇、章、節的標題和順序仔細研讀教材,對所涉及內容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理解,從宏觀上初步把握教材內容,然后依次以節、章、篇為單位,逐步擴大知識容量,再認真推敲目錄,按篇、章、節標題對教材的細目進行聯想、回味、探索其內在聯系,比如中國古代史目錄:古代史課本將內容分為先秦、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宋夏金元、明清的歷史,其內容多、時間長、跨度大,學習起來的確有些難度。課本內容是按朝代順序進行編排分為六大版塊,五個章節,每章內容都有一個同樣的格式結構,即朝代的建立→政治建設→經濟制度及經濟狀況→邊疆民族關系→對外關系→文化。每個朝代都按這個順序編排內容,我們就可以將五章簡化為一章。另外,凡統一的朝代都有一定的規律,有著類似的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對外關系和繁榮的文化。同樣,凡分裂動蕩的朝代其歷史的發展過程也大體相似。這樣一來又可以在內容上將整個封建社會分為兩大部分,那就是繁榮的歷史和分裂的歷史。這樣就能做到對書本知識收放自如,熟練運用,真正做到把書變簿再變厚。
三 理清歷史概念
初中歷史重識記,高中歷史重理解重運用,而理解應用的前提是弄清概念。歷史概念以歷史理論為指導,是在一定量的感性材料認識基礎上,經過人的歷史抽象思維能力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它反映著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只要我們在新課的學習中,認真聽講,理解掌握了這些概念,有適當的練習鞏固實踐,考好歷史也就不難了。
四 及時鞏固復習
記憶總有一個遺忘的過程,任何人都不例外,所以學好歷史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首先做到當天講的內容務必當天復習理解。其次,要經常“溫故而知新”,最后是每一章節學完后,要做章節總結從整體上去把握歷史現象“”歷史條件。
五 重視練習實踐
歷史學習要記憶要理解更要分析運用。要完成分析運用能力的提升,課后練習是不可少的。例如我們在做選擇題題的時候,經常會遇到文字材料性選擇題、圖表性選擇題、概念性選擇題、組合型選擇題、逆向性選擇題、結論性選擇題、因果性選擇題、比較性選擇題和探究性選擇題,如何掌握解題方法至關重要,而方法的掌握,我們必須通過做大量的練習才能從中找出規律找出解題的方法。例如解答文字材料性選擇題多用史實支撐法、轉化法和理論分析法。解答概念性選擇題多運用背景分析法、本質定性法、時空定量法和理論分析法,背景分析法、就是歷史概念有其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據歷史概念的時間和空間,聯系所學知識,直接選取合適的答案。本質定性法就是對歷史概念的性質等屬性上的界定,凡是與題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質不同的就要被淘汰。時空定量法就是對歷史概念的時間、適用范圍等量度上的界定,分析該概念在什么時空區間內存在,在什么范圍內適用。理論分析法就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因此,課后練習能幫助我們鞏固基礎知識,培養獨立思維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和歸納綜合能力,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堅信同學們只要有信心,在學習過程中,能培養學習興趣,構建知識體系,理清歷史概念,及時復習實踐運用,就一定能學好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