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娟
【摘要】建立平等、互助、協調的和諧社會,一直是人類的美好追求。一個社會的和諧,既要有賴于科學合理的制度,更要有賴于熔鑄于民族血脈的文化傳承和普遍而深刻的價值認同感。中國傳統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思想源遠流長,對我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本文通過論述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尚中貴和”的思想內涵及其價值追求,從而分析“尚中貴和”思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也應該看到,傳統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時代性,我們要用全面和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它,我們應與時俱進,緊密結合中國社會的實際,大膽對其進行創新,實現傳統文化精神與當代和諧精神有效地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服務,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關鍵詞】民族精神 尚中貴和思想 和諧社會 指導意義
一、前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客觀要求。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歷史過程,建立平等、互助、協調的和諧社會,一直是人類的美好追求。一個社會的和諧,既要有賴于科學合理的制度,更要有賴于熔鑄于民族血脈的文化傳承和普遍而深刻的價值認同感。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思想源遠流長,內容深刻而豐富,她是祖先留給我們及子孫后代的精神財富和無價之寶,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柱。我們應傳承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精神,繼承其特有的文化內涵,形成符合傳統美德和時代精神的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
二、“尚中貴和”的思想及其價值追求
尚中貴和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精神,是中華傳統哲學思想之精髓。“和”是一種根本的目的,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道德的內在精神。“尚中貴和”重在“中和”二字。
在中國歷史上,有所謂“和同之辯”。“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不同事物之間彼此為“他”,“以他平他”即把不同事物聯結在一起。不同事物相配合而達到平衡,就叫做“和”,“和”才能產生新事物。春秋末年齊國的晏嬰進而用“相繼”、“相成”的思想豐富了“和”的內涵。“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可否相繼便是“和”。通過“濟其不及,以泄其過”的綜合平衡,是君臣之間保持“政平而不干”的和諧統一狀態。孔子繼承了這種思想,主張“禮之用,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對“和”與“同”的不同取舍作為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表現了重和去同的價值取向。到戰國中后期,孔門弟子把這種思想大加發揮,《中庸》一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觀念之所以重要,即在于“性”、“道”雖同,但氣稟有異,所以表現在每一個人的身上則會出現太過或不及的偏差,“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遏人欲于將萌,而不適其潛滋暗長于隱微之中。”此之謂“慎獨”。這就是說,人的喜怒哀樂的感情,在未發之前與已發之后,皆須達到既“中”又“和”的境界,沒有一點偏向,沒有一絲走作。人的心性修養能達此“中和”,社會與天地萬物相和諧,使“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所以稱“中”為“大體”,“和”為“達道”。達到中和狀態,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便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了。孟子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他所謂的“人和”就是指人民之間團結一致,以及統治者與人民之間的協調關系。還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思想,就是說以和諧為最高原則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君臣、父子等倫常關系,也包括國家、民族之間的關系。“中和”之道,實際上就是要求個體自身以及個體與他人、與社會、與天地萬物的和諧,創造和諧、融洽、有愛的社會氛圍。
三、“尚和貴中”思想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指導意義
崇尚“和”,追求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看重和諧,堅持中道”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對抗性最明顯的特征。中國傳統文化重視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地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諧等,強調“和為貴”。《周易·乾卦》中說到:“君子以厚德載物”,指的也是寬容、和諧待人、和諧待物,即以寬厚的道德心懷包容萬物,能寬容意見不同的人;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也是說要在不盲目附和的情況下協調不同的意見。可見,重和諧,是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方面。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胡錦濤同志正式提出了“構建神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命題。全會《決定》標志著“和諧社會”理論已經正式成為一個科學系統的理論體系,這更加顯示出構建和諧社會的急迫要求。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尚和貴中”的和諧思想正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和深刻啟迪,可以說以和為貴的人文精神正是現階段和諧文化和和諧社會建設中所急需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動力。“尚和貴中”思想對我們現階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的指導意義,主要表現在:
1.“尚中貴和”思想是處理國際矛盾的潤滑劑。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成為了時代的兩代主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日益趨于頻繁,彼此和平共處、相互支持、共同發展就顯得尤為的重要。我們知道,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一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但是,由于國與國之間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諸多的不同,國與國之間放的交往不免會存在沖突和摩擦,對此,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我們應該看到,從本質上來說,人類是要要求進步和和平發展的。因此,我們要嚴格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謀求國與國之間的和平交往。所以我們應當運用中華民族“尚中貴和”的民族精神作為指導,借鑒“和為貴”,“與人和善”的精神氣節來處理國際間相互交往中出現的沖突和摩擦,緩和相互之間的矛盾,推動國與國之間和睦相處、互利合作,為人類的共同發展,和諧共處創造友好、和諧的國際秩序和國際環境。
2.“尚中貴和”思想是化解社會矛盾,推動社會大發展大繁榮的指導原則。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中胡錦濤主席正式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命題。全會《決定》指出:“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鞏固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快和諧社會建設的步伐,營造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來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或是面對這樣一個事實:由于社會經濟成分、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樣性,導致社會成員間的經濟收入不可避免地存在種種差距,隨之就帶來了社會分配不均或不平等的問題,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一部分矛盾又是客觀造成而存在的。面對這些矛盾和問題,我們要用積極地態度去面對,除了賴于科學合理的制度,我們更要賴于熔鑄于民族血脈的文化傳承的深刻價值來作為指導,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尚中貴和”的民族精神來啟迪人們發揚社會主義道德精神,正確處理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協調各種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創造安定、和諧的社會氛圍,促進全社會的大發展大繁榮。
3.“尚中貴和”思想是處理個體與他人、與社會關系的共同準則。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國人民的共同心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需要來自政府、社會團體等方面的努力,更離不開廣大人民的支持和努力。小家和諧,才能促進大家的和諧,從而才能實現整個社會大家庭的和諧。然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錯綜復雜的,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生長環境、教育背景、人生經歷、性格愛好,因此人與人的相處總會帶來一些矛盾和摩擦。如何才能正確地處理好人際關系呢?“知和曰常,知常曰理”。孟子認為“人和”是一切事物關系中的重中之重,指出天時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的重要,一切事物的運用、發展都要注重“人和”,有了“人和”就得到了人心。所以,我們應當傳承我們中華傳統的優秀民族精神,運用“尚中貴和”思想來調和人際關系,使其達到一個和諧友好的狀態。作為個人,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應該自覺按照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和原則來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列寧說過:“只有了解人類創造的一切財富以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同樣,只有了解了人類創造的一切道德資源,才能形成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因此,我們要借鑒“尚中貴和”思想來作為我們共同的準則,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指導我們在生活中正確處理好個人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
四、全面認識和整體把握 “尚中貴和”的思想
“尚中貴和”的思想,代表了中國倫理政治型文化的基本精神,適合了封建社會大一統的政治要求,有迎合了宗法社會溫情脈脈的倫理 情感的需要,從而成為民族的情感心理原則,也培育了中華民族的群體心態。可以說,“尚中貴和”的思想是東方文明的精髓,由于全民族對中和觀念的認同,使人們普遍認為認識到自己行為態度要適度,因而十分重視和諧局面的實現和保持,使得中國社會有某種特殊的凝聚和擴展,產生了積極地作用和影響。
但另一方面,它又抑制了競爭性觀念的生長,也為折衷主義、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提供了理論土壤,從長遠利益來看,這是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建構的。我們應該對傳統的文化精神和思想保持理性和清醒的頭腦,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傳統的思想就有一定的時代性。因此我們要用全面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全面、整體、系統地把握和認識其精神實質和深刻內容,汲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同時,我們又不能固守舊的觀念,應與時俱進,緊密結合中國社會的實際,大膽對其進行創新,實現傳統文化精神與當代和諧精神的有效結合,從而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服務,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李中華,中國文化概論[M].華文出版社,1994;
[2]陳江風,中國文化概論[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張岱年、方可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傅治平,和諧社會導論[M].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5]尹利平、孫中亞,從“尚中貴和”理念到共建“和諧世界”[J].齊魯文化·理論學習,2006年第4期;
[6]歐亞平,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綱[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7]黃釗,弘揚“尚中貴和”的民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