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
【摘要】高中的語文學習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意味著語文學習任務的完成,意味著他們繼續進行專門深造和謀求職業已經具備了適應社會發展的語文能力。換句話說,就是已經具備了參與現代化建設所應具備的語言運用和語文學習能力。未來學家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由此可見高中語文教學面向現代化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中語文 教學 理念
在更新觀念、了解學生的基礎上,要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還要依賴于教師的教學。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我們應大力推廣以運用現代教學技術為突破口的教學改革。教學中提高單位時間的信息量,提倡教學媒體的多元化,變灌輸式為啟發式,變訓練式為開發式,特別要注重對學生學法的研究。教師應努力做到在教學中對不同的學生施加不同的影響,并針對學生間的差異開展多側面、多層次的引導,以發展不同類型學生豐富的個性,滿足不同類型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如,進行以提高學生素質為核心的分層次教學。其特點是根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和班級學生的實際能力,將一班學生分為若干個不同的層次,然后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進行不同層次的輔導和考核,因材施教,分層達標,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課堂教學行為,是一個在一定的教學情景中富有變化性特征和整體性特征的研究對象。對它的研究既要重視因為各種客觀原因要產生的多變性,又要重視在一定的范圍、在一定的情景中所形成的一些規律性特征。這規律性存在正是研究的意義所在,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以便發現一些合理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從而通過干預和控制更有效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能。
課堂中教師的教學行為一直以來成為研究者重視的一個方面,在“傳授知識”的課程功能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的知識傳授功能被過度的夸大,具體表現在教學行為特征是“一言堂”、“話語霸權”、“強制灌輸型”教育。在現代課程理念中,建構主義強調認識主體在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性、獨特性和社會性。因此,“獲得知識”代替了過去“傳授知識”的課程功能理念,同時對課堂教師行為提出了改革要求。
而在高中語文教師在授課時,根據高考綱要和學生實際,經常講授一些語言基礎知識。初聽起來,似乎是初中知識的重復,但實際上是對語言知識的擴展和加深。有經驗的教師還傳授給學生一些規律和學習方法。例如:也是講語音,高中老師會傳授給大家“bpmf”只能和“o”相拼,不能和“e”相拼,其它聲母才能和“uo”相拼;同樣是講漢字,高中不只講形聲字,還講象形字、會意字、指事字,即使講形聲字,也經常和學生分析“形”是什么、表何意;講詞語色彩,不僅有感情色彩,還講語體色彩;講句子,不只講主謂賓定狀補,還講什么詞、什么短語經常充當什么成分。幾乎對每一個語言知識高中語文教師都把它從初中的基礎上引向全面和深入。應當說,高中語言教師做了大量“份外”的事,而且做得很好。這樣就使高中階段的語言知識學習既注意了連續性,又有很大的擴展和加深,使同學們的知識和能力接近并逐漸達到高考的要求,更適合深層次的語言理解和運用。對高中階段學習內容的特點有了明確的認識,我想,厭倦情緒和輕視思想也應容易克服了。
與此相聯系,對學生的評價也要以素質為標準,要建立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首先評價的內容要全面。既要重視基礎知識的考查,更要注重能力的考查。要以大綱和教材中規定的知識點為依據,不任意拔高要求。要根據不同年級的要求,確定聽說讀寫四項能力的分數比例。其次,評價的方法要多樣化。實施四個結合,即知識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結合;口試和筆試相結合;課內和課外相結合;全面考核和抽樣考核相結合。此外,評價的過程要民主化。在評價中,不僅要注意結果的評價,更要注意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的評價。
高中生正處于思想成熟的階段,他們在校園中學習知識的同時,必然的受到浮躁的社會風氣的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力求做到由表及里、從感性到理性的雙重思考,去探求語文的真諦;體會那些文質兼優的名家名篇中洋溢著的對祖國、對人民、對同志親友、對大自然的深摯感情,字里行間洋溢的或優美典雅、或清麗委婉、或崇高悲壯的美感。因此,我們不能僅僅傳授語文知識,而必須要進行情感傳遞和情感教育。阿拉伯數字和X、Y無論經過怎樣巧妙的組合,都不會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教師要實現教學過程的開放。一方面表現在教師語言權的開放,另一方面表現在學生思維權的開放。課堂上教師應當走下講臺,取消語言霸權,使學生有機會發言,有權利提出不同意見,平等的交流自己的看法觀點。這正是開放式教學過程的特點之所在。教師應當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學模式,不應當過分強調每一個教學環節的按部就班,而應以學生樂于探究問題為中心展開教學。學習語文是一個學生思維能力多維發展的過程,教師不能用現成的固定答案去限制、束縛,甚至扼殺學生有價值的思維亮點。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多向思維,發散思維,學會從不同角度辨證的理解和分析問題。學生是有生命的個體,認知理解上的不同正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個體價值的體現。
語文教學的一個顯著矛盾是學科內涵極其豐富,但教學課時相對較少;加之語文學科具有適于自學的獨特性,因此,打通“課堂”這個瓶頸,溝通課內外學習環節對語文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在這方面我做了一些探索,例如:在“聽說”方面,每節課都抽出五分鐘時間用于學生演講,這樣一學年下來,每個學生至少有六到八次在大家面前大聲演說的機會。我還要求學生做“聽說”的有心人,在課堂外加強與別人交流學習,有意識地鍛煉“聽說”能力。在閱讀、寫作方面,我以加大閱讀、寫作量為突破口,以“讀”引“寫”,以“寫”促“讀”。
總之,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到語文課程的重要性,才能積極探索,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學改革方案,進而付諸行動,最終迎來語文教學改革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