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才
【摘要】時事教育是中學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好時事教育,對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有著重要作用。同時,巧運用時政熱點,有助于改變傳統政治課堂枯燥乏味的局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提升學生應對高考的能;巧用時政熱點還會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最終實現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中學政治 時政熱點 政治課教學
引言
本文介紹了在教學中應該注重運用時政熱點為課堂服務,真正讓政治課走進學生的心里,讓他們真正愛上這門課。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政治課被很多人認為枯燥、說教,如何提高政治課的趣味性顯得就非常重要了。教師的人格魅力、幽默風趣的語言、淵博的知識、課堂的駕馭能力、學生在課堂的主體性發揮……都會作為評價一堂好課的標準。在多年的教學中,我越來越意識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最簡單可行有效的方式就是把學生特別感興趣的時政熱點貫穿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們往往會表現的非常活躍,大家會踴躍的發表各自的見解。我們要將時政熱點帶入課堂,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主流價值取向。要讓教學回歸生活,就是要“接地氣兒”,“用活”時政熱點為課堂服務。
一、思維交換,培養學生關注時政熱點的熱情。
蕭伯納說:“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思想,那么,我們每人將有兩種思想。”我非常喜歡這句話,并把他運用到了我的教學中。文科班女孩子非常多,而女孩兒中真正關心政治的人數并不多,針對這一現狀,在教學實踐中,我要求學生們每天盡量抽時間觀看新聞聯播、時事評論、閱讀相關的時政報紙……每天上課前3到5分鐘,我會提問學生昨天和今天國際國內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我把我們班學生按座位分成了8個小組,提問后可以自由發言,每個小組也可以派代表發言。除此,每周我還會拿出半節課的時間就本周內發生的某一重大時政讓學生去充分的討論、相互交流學習。學生有些觀點可能很稚嫩、片面,甚至有孩子的觀點比較偏激,說到激動之處更會義憤填膺。我覺得這樣非常好,我鼓勵他們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只有在交流傾聽中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斷修正自己。每次我最后會總結給他們以引導。這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開闊了學生視野,使學生樹立了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思想,孩子們看問題也變得理性了,思維邏輯更加合理縝密了,解答主觀問答題的時候變得更有條理了,更重要的是大家都能融入到課堂中來。
二、教師轉變觀念,讓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活”起來。
單一、古板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只能讓課堂變得枯燥乏味。新課改新形勢下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快節奏的、靈活多樣的、豐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無聲的。教師上課節奏要快,以訓練學生的反應、思維與速度。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的有意注意時間大多數不超過20分鐘,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學方法呆板、節奏慢,就會出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習慣。為避免這一點,教師應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暫時刻,用學生能接受的節奏組織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如議一議、說一說、想一想、搶答競賽、你行嗎等,使學生既緊張又活潑,在輕松愉快而又緊張刺激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不會感到厭倦,學到的知識記憶得特別牢固,教學效果會大大提高。
三、利用好社會大課堂,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理論聯系實際,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是政治課推行素質教育重要途徑。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請進來。走出去,要根據課題的需要,組織學生到工廠參觀訪問,到農村調查采訪,通過到社會訪問調查,開闊學生的視野,進一步認識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和改革開放推動著我國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請進來,是根據課題需要,請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做出貢獻,有代表性的人員到學校講課,作專題報告。同時結合實際,在第二課堂活動中舉行時事演講,辯論賽、政治小論文。這樣,使學習生動活潑,在思想政治課所學的知識得到檢驗,得到升華,從而激發學生對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追求欲望和創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學生政治學科的理論素質和思想、道德、覺悟水平,獲得良好 素質教育效果。我針對學生厭學,浪費現象嚴重問題。我帶學生去縣城較近的一所學校,與學生交流,聽課,讓她們感受農村學生不容易,學習條件不好,生活環境艱苦仍然努力學習,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求知欲。學生回來后感受很深。反思帶來的快樂我感受頗深,如今嘗到了甜頭。“親其師,信其道”。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老師,往往對學生產生一種親和力,對學生的教育事半功倍。快樂老師就是教育教學的快樂,就有學生學習生活的快樂。這就是新型師生關系要求做到的,盡管做得還不好,還需不斷學習新的教學、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四、課后小結要下功夫。
在課后小結時,我常采取以下二種方式:一是學生小結,即由學生站在講臺上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并指出重點、難點。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膽量,也能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二是畫“知識”樹,即在學完一課后,讓學生畫一株“知識”樹,將知識的主干和分枝全部畫下來,這樣可以促使其對知識進行梳理識記,并將知識系統化。
教學實踐證明,這種形式的教學,讓全體學生都動起來,從動腦、動口、動手等方面提高了學生興致、活躍了學生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活動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與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