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生
提要:財政支農政策培訓是宣傳財政支農政策,確保財政支農政策更好落實,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效途徑。要做好財政支農政策培訓,必須重視培訓教材建設,這是財政支農政策培訓的基礎性工作。本文在對浙江省財政支農政策培訓教材編寫的做法和經驗總結的基礎上,提出財政支農培訓教材編寫必須統籌規劃,集中組織編寫,并與時俱進對教材進行必要的修訂,避免重復和浪費,使培訓教材和政策相適應,為財政支農政策培訓取得實效打下基礎、提供保障。
關鍵詞:財政支農政策培訓;培訓教材;修訂編寫;實踐思考
自全國財政系統開展財政支農政策培訓以來,浙江省高度重視培訓教材建設,從培訓啟動的2009年就開始編寫培訓教材,并每兩年進行重新修訂編寫。到2016年,共編寫和修訂教材4版,發行24萬余冊,免費發放供各地開展培訓使用,免費提供給制定執行財政支農政策相關部門參考,得到了全省各級財政部門、農村財政經濟工作者的好評,受到廣大農村財會人員、農村兩委和農民的歡迎,被納入全省財政系統“五五”、“六五”普法讀本,有力地推進了財政支農政策培訓的開展,為財政支農政策培訓的開展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
一、教材編寫是開展財政支農政策培訓的基礎和前提
財政支農政策培訓是政策落實的基礎,是財政支農工作的抓手。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公共財政進一步加大向農村的投入、加快向農村傾斜,“三農”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財政支農政策培訓正是在這種形勢下開展的,是近年來全國財政部門為了適應農村發展、落實“三農”政策采取的有效舉措。要做好財政支農政策培訓,把好事辦好、辦出成效,使政策培訓取得實效、達到預期的效果,就必須重視和加強培訓教材編寫工作,提高對編寫培訓教材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為培訓工作的開展創造條件。
(一)培訓教材是財政支農政策培訓的基礎。財政支農政策培訓作為公共財政支農惠農的一種形式,是財政部門開展的一項新工作。作為政策培訓,財政支農培訓要培訓什么內容、采取什么形式培訓、如何達到培訓效果,都離不開培訓教材。培訓教材是培訓的基礎,是培訓內容的來源,是培訓課程安排、培訓講義準備、培訓課件制作的依據。培訓教材不是可有可無、要不要編的問題,也不是臨時拼湊、一蹴而就的問題,而是政策培訓的基礎性工程,是培訓取得實效的基本保障,是開展培訓必須要落實的工作。浙江省每年年初就開始布置落實符合培訓需要的教材編寫工作,為政策培訓的開展、培訓任務的完成起到保駕護航作用。
(二)培訓教材是財政支農政策宣傳的載體。開展財政支農政策培訓的目的,是為了宣傳財政支農政策、落實好財政支農政策、及時反饋財政支農政策執行中存在的問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鄉村美麗、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政策宣傳需要有載體,如報刊圖書、廣播電視、宣傳海報等。而編寫財政支農政策培訓教材,把財政支農政策進行匯總、分類和梳理,并通過政策培訓和教材的發放,把教材發放到鄉村公共服務平臺、村民辦事中心,發放到參加政策培訓的學員,無償贈送給農村干部群眾閱讀,是達到政策宣傳目的、收到政策宣傳效果的有效途徑。浙江省每年免費發放培訓教材近3萬份,每位參加培訓的學員達到人手一份,并發放到鄉鎮財政所、村民辦事服務中心等與涉農有關的辦事場所,供農民群眾查閱,發揮了政策宣傳作用。
(三)培訓教材是查找財政支農政策的工具。財政支農政策涉及范圍廣,既有農機補貼、良種補貼、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危房改造、農民增收、脫貧攻堅等政策,也有支持農村教育、醫療、科技、文化、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政策涉及財政、發改、教育、人保、衛生、科技等政府部門。由財政部門編寫培訓教材,把與財政支農有關的政策編在教材里,成為財政支農政策匯集的工具書,就可以使基層干部、農村干部群眾從培訓教材中查找財政支農相關政策,并從中了解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浙江省從方便基層干部群眾學習著手,在編寫培訓教材中,按照全面、系統、及時的要求,把財政支農政策編入教材中,既服務了培訓需要,也方便了農村干部群眾查閱,為基層干部群眾辦了實事。
(四)培訓教材是財政支農政策落地的紐帶。國家出臺財政支農政策,能不能達到政策目標,關鍵在于落實。要落實好政策,必須宣傳好政策,讓農村干部群眾了解政策,知道哪些政策農民是能夠享受,是農民應有的權利;哪些政策是有條件的,是需要有項目支撐的。財政支農政策培訓教材把和“三農”有關的政策進行匯編,農村干部群眾能夠從中學到知識、了解政策,有利于政策的落地。從這個意義上說,培訓教材是聯系政府和農民群眾的紐帶,通過培訓教材的發放和講解,把黨和政府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對農民的關愛傳遞下去。浙江省從財政支農政策培訓開展以來,一直把培訓教材定位為既是政策匯集的培訓教材、又是政策了解的科普讀物,是連接政府和群眾、財政和“三農”的紐帶,推動了培訓工作的開展。
二、浙江省編寫財政支農政策培訓教材的實踐與探索
在財政部中華會計函授學校統編教材的基礎上,浙江省積極主動利用好全國統編的培訓教材,結合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組織編寫有浙江特色、符合浙江培訓需要的培訓教材,在每年的培訓工作計劃中專門列入項目,并在年度預算中安排專項經費給予保障,確保教材編寫和修訂任務的完成,實現了培訓教材和培訓政策、培訓教材和培訓需要相適應,為財政支農政策培訓任務的完成并取得效果創造了條件、提供了可能。
(一)統籌規劃設計培訓教材。根據財政支農政策培訓涉及“三農”政策的方方面面,浙江省財政支農政策培訓教材在體例設計上力求做到求真務實、多方兼顧,主要體現為“六性”:實用性,一看就懂、一聽明了,符合基層培訓需要;權威性,做到政策權威、內容權威,不能模棱兩可,更不能道聽途說、信手拈來;準確性,政策內容、數據標準要準確,和實際執行的政策一致;時效性,及時更新,把最新的政策編入培訓教材;全面性,把與涉農有關的政策盡可能編入,方便了解和查閱;可讀性,通俗易懂。
在統籌規劃的基礎上,浙江省對財政支農政策進行梳理和歸類,培訓教材由農業生產類、農村生活類、農村社會保障類、農村教科文類、農村組織建設類、促進農村消費類、支持少數民族發展類和農資綜合補貼“一折通”發放管理類等八大類政策內容組成。編寫從政策的概念、依據、資金來源、享受對象、標準、程序、責任等方面入手,以一問一答的形式,對全省重點財政支農政策進行解答,努力做到內容完整、有理有據、簡明扼要、通俗易懂,符合基層培訓和農村干部群眾學習、了解、查閱政策需要。
(二)集中力量編寫培訓教材。編寫財政支農政策培訓教材不同于編寫財政學教科書,不是某一個部門或某一個人就能夠勝任,需要財政相關涉農部門共同編寫完成。為此,浙江省成立編寫委員會,由財政廳領導擔任編委會主任,各涉農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為編委會成員,統籌指導培訓教材的編寫工作,為培訓教材編寫提供政策指導和智力支持。建立聯絡員制度,由各涉農職能部門的業務骨干為聯絡員,具體負責相關涉農政策編寫工作。函校參與編寫全過程的組織協調工作,全程參與教材體系的設計,編寫任務的落實,教材編寫、修改、通稿等各環節,各涉農職能部門編寫的材料經部門主要負責人審定后由函校負責編審和修改,最后再由編委會主任審定統稿。培訓教材編寫完成后,由出版社出版發行,確保培訓教材的質量。
(三)與時俱進續編培訓教材。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的特殊性和“三農”問題解決的長期性,隨著財政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社會民生事業發展的需要,財政支農政策不斷變化和調整。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政策標準在不斷調整和變化。如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自2009年政策出臺以來,當年的標準是55元,即年齡達到60歲的農村居民可以享受每月55元的養老保險待遇,浙江省的標準是每月60元。隨著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和民生事業發展的需要,新型農村養老的標準也逐步提高,2012年浙江省的標準是每月80元,2014年提高到每月100元,今年又提高到每月120元。二是有些政策具有時效。如“家電下鄉”政策是國家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刺激國內消費需求而出臺的政策,政策執行到2013年就停止了。三是新政策不斷出臺。隨著財政職能的不斷強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不斷推進,國家財政支農政策不斷推陳出新,新的政策也在不斷出臺,如村級集體經濟扶持政策、農村公路養護政策等。由此可見,國家財政支農政策是動態的、發展的,要求財政支農政策培訓教材的編寫必須與時俱進,要隨著國家支農政策的調整而對培訓教材進行相應修改,使教材適應培訓需要。財政支農政策培訓開展以來,浙江省每兩年對教材進行修訂,增加新的財政支農政策、更新政策內容、刪除停止執行的政策。
(四)無償贈閱使用培訓教材。浙江省對編寫培訓教材的定位是無償使用,并由省財政組織力量,落實人員和經費,免費贈送供全省財政支農政策培訓和財政支農政策培訓宣傳使用。一是及時免費發放培訓教材。每年教材編印啟動早,按照培訓需要和宣傳需要編印培訓教材,免費發放到全省各市縣財政局,再由各地財政局發放到有關鄉鎮、農村和培訓學員,使每位參加培訓的學員都能夠領到培訓教材,作為培訓資料和培訓學習參考書,發揮培訓教材的作用。 二是設計宣傳手冊。2014年以來,浙江省選取與農戶、農民利益最密切相關的部分財政支農惠農政策,設計制成財政支農政策宣傳手冊,直接面向各個鄉鎮財政公共服務平臺、村民辦事中心、行政村、農戶發放,擴大了財政支農政策宣傳。三是制作培訓光盤。2014年,浙江省認真篩選優秀教學課件,以培訓教材為依據,根據培訓需要,集合制成全省財政支農政策培訓優秀課件光盤,向全省各級財政部門推廣,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共享。四是建立培訓師資隊伍。2014年以來,根據“有進有出,動態管理”的要求,浙江省建立培訓師隊伍,按照培訓教材的內容每年對培訓師進行培訓,推動培訓開展。目前,浙江省打造了以一本教材、一份折子、一張光盤、一支培訓隊伍的“四個一”為核心的財政支農政策培訓體系,創建了有浙江特色的培訓模式。
三、做好財政支農政策培訓教材編寫工作的體會與思考
浙江省從2009年開始編寫財政支農政策培訓教材,至今已編寫和修訂四次,對財政支農政策進行了系統的匯總、梳理和歸納,為財政支農政策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創造了條件、提供了便利,也為財政支農政策的調整和完善提供了依據、積累了經驗,為進一步做好財政支農政策培訓教材編寫明晰了思路。
(一)準確定位,確保編寫的培訓教材適用。編寫財政支農政策培訓教材目的是為了使用,推動財政支農政策培訓工作開展。要把財政支農政策培訓教材編好,符合培訓需要,必須做好頂層設計,明確教材的定位和目的所在。地方財政編寫培訓教材要在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實務操作和實用,更接“地氣”,把政策說清楚,做到簡明扼要、通俗易懂,使基層干部群眾看得明白,容易理解,這樣編寫的教材才會有生命力、符合地方培訓需要。
(二)領導支持,確保培訓教材編寫有效推進。財政支農政策培訓涉及財政系統的各有關職能部門,要把培訓教材編寫工作做好,難度和困難是客觀存在的,必須積極爭取得到財政部門領導的支持、爭取各有關財政職能部門的配合。只有領導支持了,把培訓教材編寫列入工作議程和工作計劃,才能把各有關職能部門的人員組織起來,確保培訓教材編寫所需要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編寫培訓教材的權威性和政策及時性才有保障。因此,組織培訓教材編寫必須加強和財政部門領導的匯報溝通,加強和各財政職能部門的溝通協作,確保培訓教材編寫順利開展和完成。
(三)集中力量,確保培訓教材編寫好。由函校或財政干教中心組織財政系統各涉農職能部門的業務骨干,按照統一要求分頭編寫,這是一種比較好的編寫方式,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編寫任務。盡管這種編寫形式總纂和通稿的要求高、工作量大,但由于財政業務骨干熟悉財政業務,編寫的教材能夠和實際緊密結合,符合與滿足培訓需要,增加業務部門對財政支農政策培訓的參與度,更有利于得到財政業務部門的支持,也有利于培訓工作的開展。地方財政編寫培訓教材,最好由省級財政集中編寫,供全省范圍內使用,實現資源更多的共享,以避免多頭編寫、政策不一,減少浪費。
(四)定期修訂,確保編寫的培訓教材精準。培訓教材的編寫不是一勞永逸的,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永遠在路上,編寫培訓教材必須要有這方面的考慮和準備,否則就不利于培訓工作的開展。因此,培訓教材編寫完成后,必須要與時俱進,定期組織力量投入相應的人力和物力對培訓教材進行修訂或續編,及時補充增加財政支農政策,刪除已停止執行的財政支農政策,調整變化的財政支農政策,使培訓教材的內容和實際執行的政策相一致,確保培訓教材內容的準確、政策的權威。
(作者單位:浙江省財政干部教育中心)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