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善
【摘 要】地方高校成人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相似性的、傾向性的問題,諸如,辦學定位偏差、結構性矛盾凸顯、職業性特色缺失和非學歷培訓力度不大等,這些問題制約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發展。基于此,文章從內涵發展、職業導向、多種形式融合、網絡化改造、服務人的終身學習等方面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進而推動成人教育事業在新常態背景下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成人教育;地方高校;趨同性問題
【中圖分類號】G7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794(2016)10-0078-03
地方高校的成人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各級各類人才,提高國民素質、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隨著社會的轉型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成人教育在辦學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愈加明顯,而且是一些相似性的、傾向性的問題,稱為趨同性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成人教育的科學發展,如何策應社會變革與經濟轉型的發展,如何破解發展的瓶頸,推動成人教育可持續發展,是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一、地方高校成人教育發展的趨同性問題分析
1辦學定位偏差
一是辦學目的商業化,手段市場化。地方高校舉辦成人教育的主要目的目前大都定位在追求經濟效益層面,承擔成人教育的部門基本都有經濟目標,已成學校創收的經濟實體之一。有的在組織教學過程中壓縮課時、偷工減料、減少教學成本;有的與根本不具備辦學條件的個人搞聯合辦學,以圖收取管理費;有的仍然還在實行經濟承包管理。二是地方高校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普通高等教育上,弱化成人教育,沒有把成人教育納入發展規劃之中,重視不夠、投入不足,質量下滑,社會認可度不高。
2結構性矛盾凸顯
一是成人教育的學歷教育和非學歷培訓教育的辦學類型、科類、層次、形式和規模等要素的布局與結構不適應地方經濟結構調整與社會轉型發展的要求,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發展不平衡,人才培養的模式、類型、途徑等過于單一,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二是不同高校舉辦成人教育存在明顯的同質化傾向,專業重疊、學科相仿,培養模式與途徑相近,不能滿足學員個性化發展的需求。三是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推進,成人教育學員生源數量減少與辦學單位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之間的矛盾凸顯,導致問題重重。
3職業性特色缺失
一是培養目標上以學歷教育為導向,把文憑作為成人教育的主要價值追求,脫離了教育的主旨。二是課程體系普教化。課程體系學科化、理論性強,課程內容陳舊、脫離實際,課程目標缺乏職業導向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無法滿足成人學習者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學習要求,無法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無法滿足學員更好的求職謀生、轉崗和參與社會活動的需要。
4非學歷培訓力度不大
一是對非學歷培訓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一些高校把非學歷培訓看做是學歷教育的補充,看做是學校創收的副業,對非學歷培訓在提高全民族素質及構建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體系中的作用重視不夠。二是主動適應市場不夠。地方高校開展的非學歷培訓項目,目前大多是依托行業的優勢,舉辦一些政策性的或委托性的培訓項目,對面向市場積極尋求非學歷培訓項目的意識和主動性還不夠,非學歷培訓的管理隊伍普遍缺乏市場管理與運作經驗,缺乏市場開拓精神。三是起步晚,規模小,效益低。非學歷教育在大多數普通高校還是方興未艾,在整個培訓市場還占很小的份額,培訓效益還處于一個較低水平。
二、地方高校成人教育可持續發展策略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地方高校的成人教育工作要主動適應新常態的時代要求,立足改革與創新,主動策應產業結構升級與調整,主動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積極探索新常態下成人教育的發展戰略,有效破解成人教育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為建設學習型社會,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智力支撐,實現成人教育事業的發展新常態。
1走內涵式發展之路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為高等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成人教育內涵建設,主要是指教育質量的提高、服務意識的強化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內涵式”發展則更加注重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的提升,更加注重人才培養質量;成人高等教育在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的辦學原則下,要更加重視社會效益。強化內涵建設,走內涵式發展之路,要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認識,轉變成人教育觀念。要牢固樹立“高校成人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觀念,在制定學校發展規劃時,要在政策、經費、人員、制度等方面予以保證;要充分認識和發揮高校成人教育在繼續教育中的主陣地和引領作用。二是要以人為本。教學活動要建立在學員的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等要切合學員實際,突出學習者的主體地位;要強化服務意識,為學員提供耐心、熱情的指導和教導;要敞開校門辦學,把培訓送到企事業中去,把教育辦到社會中去,切實履行高校服務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職責。三是教師隊伍的專業化。保證教育質量的根本在于教師,要建設一支學術水平高、教學能力強、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專兼職相結合的師資隊伍,特別是要通過選派部分專任教師分期分批到企業生產一線鍛煉和從企事業單位聘請符合要求的人員到學校兼職任教的方式來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以滿足成人教育課程的現實需求。
2堅持職業導向
職業性是與“學術性”相對而言的,是按照職業的內涵來規范教育的標準,以職業為導向進行的教育活動。它以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它是按照生產、服務、管理等工作崗位或崗位群來設置專業,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針對性。堅持職業導向,一是突出課程的職業性。課程建構既要關注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又要體現職業崗位群的專業技術特點;課程的目標要以培養學習者職業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使求學者獲得某一特定職業或職業群所需的職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便更好的就業于某類職業崗位;課程內容要根據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職業變化的需要,體現針對性和先進性;要開發模塊式的課程結構,加大職業實用性課程比重;要建立與職業資格認證相結合的課程體系,達到教育服務職業的目的。二是強化實踐性教學。強化實踐性教學是實現成人教育職業性的有效途徑。成人教育教學要面對現實,一方面是生源實際,生源質量明顯下滑,教學要考慮具有不同學習基礎與背景的人,要與學員職業需要的實際對接,要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是社會實際,要建立起既符合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目標,又切合學校自身優勢,同時又能滿足求學需求的教學模式,要把實踐性貫徹于教學理念、項目選擇、內容確定、教學手段、考核結果的各個方面。
3推進成人教育現代化
人類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互聯網+ ”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教育的網絡化突破時空限制,有效解決工學矛盾,為成人教育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目前,我國互聯網已廣泛覆蓋各行各業且信號穩定,借助網絡技術,推進成人教育現代化,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媒體化相結合的教育環境,滿足成人多樣化學習需求的條件已經日趨成熟。借助網絡技術,推進成人教育現代化,一是要重視網絡資源建設,尤其是數字教育資源的開發和應用。要構建網絡課程體系和遠程課程體系,要設計和開發符合成人學習特點的多媒體工具型、資料型和百科全書型的課程軟件,要從基于面授的多媒體教學、基于遠程的網絡教學向基于移動平臺的泛在學習發展,要推動移動平臺建設,開發移動微型學習資源,積極應對現代遠程教育發展的新常態。二是要提高成人學員網絡學習的適應性。學習適應性是個體克服困難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傾向,亦即學習適應能力。調查研究表明,學員的網絡學習的適應不良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網絡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手段,一種學習方式,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學習者對網絡學習的適應能力是影響其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成人學員網絡學習的適應性,一方面,要引導學員樹立正確的網絡學習觀、強化學習動機、引導學習方法、提升網絡操作能力和給予必要的人文關懷,讓學員通過積極調解自身,提高學習效能。另一方面,要完善適應性學習支持服務體系,優化網絡環境。要提供針對性、適應性導航支持系統,要健全網絡學習中供需雙方的良好適應機制。
4加快多種成人教育形式的融合
目前,我國高校成人教育領域有函授教育、夜大教育、網絡教育、自學考試等多種教育形式存在,每種教育形式各具特色,各顯功能,在滿足學員多樣化教育需求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在當前大力倡導終身學習、全民學習、泛在學習的大背景下,多種教育形式存在的同質化競爭,束縛了高校成人教育的縱深發展,加快多種教育形式的融合刻不容緩。一是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融合。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互相關聯,相當一段時期內還要并存發展,非學歷教育的發展必須以學歷教育為基礎,要把兩者納入到終身教育體系和構建學習型社會中進行融通;推行“學歷+技能”模式,推行“雙證制”,實現學歷教育向非學歷教育的漸進轉型。二是要建立成人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要打破各高校、各類型成人教育之間的壁壘,推行學分銀行制度,實現不同類型、不同形式、不同層次、不同學校的學習成果的互認、學分的積累、轉換和銜接,搭建起各類成人教育的“立交橋”。三是要形成繼續教育聯盟。各高校要以開放、共享、合作、創新為理念,以教育信息化為手段,共建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平臺建設,共建共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要主動與企業聯盟,厘清企業的培訓需求,整合開發新技術、新理論和復合型人才的培訓;要積極參與政府購買服務,開拓政府主導的繼續教育項目,成為政府購買服務的承接載體;要依托國際交流合作的廣泛優勢,開展各類國際化通用的職業資格證書培訓。
5完善終身教育體系,服務人的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這為高校成人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積極探索以終身教育為目標的成人教育新模式,拓展發展空間。一是成人教育要著眼并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高校的成人教育在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同時,要注重為不同社會成員的個人發展服務,為社會成員的終身學習服務,滿足各類社會成員自我學習、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多樣化需求,實現人人、時時、處處可以“隨心所欲”地進行學習的目標;要把人的全面發展、服務人的終身學習作為成人教育的生存價值。二是繼續教育社區化。高校繼續教育是面向成人的綜合性教育,要主動融入到社區教育,以終身教育為指導,以服務社區為目的,全面拓展服務內容和范圍,全面提高人的生活重量,推動學習型社區、學習型城市、學習型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陳偉.成人教育的基本理念[J].現代大學教育,2002,(2).
[2]趙新.論成人高等教育職業性特色缺失的原因及對策[J].成人教育,2015,(4).
[3]張艷超.普通高校繼續教育改革趨勢:跨界、融合與創新[J].教育發展研究,2014,(3).
[4]梁艷萍,等.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現狀分析與發展路徑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9,(12).
[5]陳東,吳登俊.成人學員對現代遠程教育適應性現狀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