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華,成升魁,梅旭榮,劉某承,洪傳春
(1.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 100081;3.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沈陽110004)
中國農業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
李文華1,成升魁1,梅旭榮2,劉某承1,洪傳春3
(1.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 100081;3.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沈陽110004)
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當前,中國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主要面臨三方面的問題:第一,由于播種面積減少、耕地質量下降和空間格局變化造成我國耕地資源對糧食生產的后續支撐能力不足;第二,“水減糧增”矛盾突出和“北糧南運”難以為繼;第三,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難以充分發揮。為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實施現代高效生態農業戰略、糧食生產區再平衡戰略和貿易替代戰略?;诖颂岢隽讼鄳恼呓ㄗh。
耕地資源;水資源;農業生態環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生態補償
DOI 10.15302/J-SSCAE-2016.01.008
我國幅員遼闊,地區間自然條件和水土資源差異很大。南方水多地少,自然條件相對優越;北方水少地多,自然條件相對較差;東部人多地少,自然條件優越;西部人少地多,生態環境脆弱。目前
區域水土資源條件與已經形成的農業生產力布局存在不匹配的現象,如糧食流向格局由歷史上的“南糧北運”逆轉為“北糧南運”,導致了北方地區水資源的過度利用,我國區域水資源承載力不平衡狀況加劇。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對于主要農產品的需求仍將不斷增加。同時,在城鎮化逐漸加快的背景下,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對糧食的消費相對減少,對瓜果、肉類的消費增加,這進一步加大了農業生產對水土資源以及生態環境的壓力。
從以自給自足為主要特征的傳統農業發展到建立在高科技基礎上的現代農業,一方面,土地實現了集約化利用,農業生產效率提高;另一方面,農業生產給生態和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1]。在此背景下,人們開始對農業發展的政策、模式和技術進行反思,認識到農業發展不僅是提高產量,更要改善產品品質、保障食物安全和充分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多種服務功能[2]。
本文主要從耕地資源、水資源以及農業生態環境三個角度,通過食物生產對水土資源的利用狀況及其所產生的水土生態環境效應的分析,探討農業資源變化對食物安全的影響,提出促進農業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圖1 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比例分布圖
(一)耕地資源尚能保障谷物安全,但其后續支撐能力不足
根據筆者測算,我國在保障口糧絕對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給的目標時,需要播種面積達到1.067× 108hm2。按照耕地復種指數為120 %保守計算,則需8.667×107hm2耕地。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我國基本農田有1.040 5×108hm2。因此,在現有農業生產條件下完全可以保障我國谷物基本自給和口糧的絕對安全。盡管如此,我們也要看到,由于耕地數量、質量以及其時空變化對我國食物安全帶來的不利影響。
1. 耕地和播種面積有減少趨勢
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截至2009年年底我國的耕地資源為1.353 85×108hm2,此后則呈持續下降趨勢,2012年為1.351 585×108hm2,三年減少了2.261×105hm2,2013年全國凈減少耕地面積8.02×104hm2。隨著新型城鎮化政策的實施,以及未來五年要解決的“3個一億人”等城鎮化問題,耕地流失的局面幾乎不可逆轉,而后備耕地資源不足也使得耕地總量增長受限,耕地數量減少將直接造成糧食產量的降低。與此同時,在人口持續增長的壓力下,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也在不斷減少,已由1952年年初的0.188 hm2減少到2013年的0.099 hm2,已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國糧食的播種面積也在呈下降趨勢,由1978年的1.205 87×108hm2下降到2014年的1.127 23×108hm2,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由80.3 %下降到68.1 %。
2. 耕地質量狀況不容樂觀
根據《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2009年)標準,我國耕地以三至六等地為主,接近全國耕地總量的60 %(見圖1)。從空間分布情況來看,東北區、黃淮海區、長江中下游區和西南地區是我國耕地資源的主要分布區,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71.28 %,其中一至三等的優質耕地占31 %,三至
七等的中等質量耕地占58 %。整體來看,我國優等土地比例小,生產力提升難度大,而中等地、尤其是差等地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生產力提升空間也非常有限。
此外,在自然與人為因素的影響下,我國耕地質量有下降趨勢。第一,受干旱、洪澇、沙化、鹽漬化等自然災害和退化的威脅,由于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方式(與自然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土地資源退化面積高達5.392×106km2,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56.2 %。第二,大量耕地土壤污染情況嚴重,糧食生產受到影響。我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2×107t,占我國糧食生產總量的2.3 %。第三,占優補劣行為加劇了優質耕地資源的流失。目前,全國位于25°以上陡坡的耕地達4.314×106hm2;而位于東北和西北地區的林區、草原以及處于江河湖泊最高水位控制線范圍內的耕地則達5.649× 106hm2。這些本應屬于生態用地的耕地中有相當一部分可能是為完成耕地占補平衡而形成的。
3. 耕地資源空間格局變化對食物安全造成不利影響
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分布著我國70 %的耕地資源,水熱條件良好的東部地區只分布著30 %的耕地資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部地區耕地所占比重還有所下降,我國耕地重心移動方向表現為“北進中移”的態勢[3]。在空間上表現為東部沿海地區、長江沿岸、黃土高原,以及從東北到西南大致沿第二級階梯山地一線地區的耕地減少最為明顯,而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以及內蒙古河套平原等傳統產糧區耕地面積呈現增加態勢。我國南方水資源豐富而北方地區水資源匱乏,耕地資源重心的北進中移,使我國糧食生產的重心隨之變化。這種格局變化是以過量消耗北方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為代價的。長此以往,將加劇北方地區水土匹配的矛盾,北方糧食生產的安全性下降,使我國糧食安全的可持續性受到巨大威脅。
(二)“水減糧增”矛盾突出,“北糧南運”難以為繼
1. 農業用水量減少、水減糧增矛盾突出
1949年后,全國農業用水總量快速增長,到1990年達到最高值4.367×1011m3;以后農業用水量則緩慢下降,直至2003年降到最低值3.433× 1011m3;近年來,農業用水量則徘徊在3.8× 1011m3左右。農業用水比例由1949年的97.1 %下降到2014年的63.5 %,總體呈下降趨勢。然而,全國用水總量持續上升,工業和生活用水及其比例也呈上升趨勢(見圖2)。
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業用水必將被擠占,導致農業用水只能是“零”增長,甚至呈現“負”增長態勢。而由于人口的增加,對糧食及其食物的需求將繼續增長。由于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水權的轉變,灌溉糧田面積趨于減少。因此,“水減糧增”的矛盾將越來越突出。
2. 農業生產與水資源分布錯位,“北糧南運”難以為繼
我國是世界上淡水資源嚴重緊缺的國家之一,缺水近3.6×1010m3,其中農業缺水3×1010m3[4]。我國水資源分布是南方多而北方少,南方區擁有的水資源量占全國的82.78 %。耕地資源則相反,南北地區分別占35.2 %和64.8 %。
歷史上南方區生產的糧食遠比北方區多,形成“南糧北運”的格局。自1990年以來,“南糧北運”格局發生重大改變,形成“北糧南運”的新格局。1990―2008年,從北方區調入南方區的糧食總量年平均為2.689×107t,約占北方區歷年糧食產量均值的12 %[5]。南方區糧食產量減少,主要是糧食播種面積減少,尤其是水稻主產區大面積雙季稻改種單季稻。1998―2006年,我國雙季稻區至少有1.733×106hm2的雙季稻改為單季稻[6]。2011年,湖南省共有7.333×105hm2一季稻,其中3.333× 105hm2屬于傳統雙季稻區。
糧食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北糧南運”相當于由北方缺水的地區向水資源豐富的南方輸送水。自1990年以來,隨“北糧南運”調到南方的水量呈現持續增加態勢,2011年達到7.528× 1010m3[7],相當于“南水北調”東線、中線調水總量(2.78×1010m3)的2.7倍。這說明我國北方糧食生產與水資源的分布嚴重錯位,這種錯位將進一步加劇北方區的水資源壓力,使缺水的北方更缺水,北方一些地區不得不開采地下水進行灌溉。這又會導致其地下水漏斗大面積出現,嚴重影響到未來農業的發展。因此,從水資源的角度來看,“北糧南運”難以為繼。
(三)農業內源性環境問題突出,防治難度較大
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破壞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首要因素,農業化學物質的投入和畜禽水產養殖是造成農業面源污染的最重要來源,已直接威脅到我國的食物生產安全。
1. 農用化肥施用強度持續增長,化肥利用率較低
當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化肥生產與消費國,以約占世界8 %的耕地面積消費了約35 %的世界化肥消費總量。按照單位農作物播種面積計算,我國農業化肥施用強度已由1990年的174.6 kg·hm–2增加到2014年的362.41 kg·hm–2。我國農用化肥施用結構趨于合理,而養分結構的科學化理應伴隨著施用量的減少,可現實是農用化肥施用量未減反增。究其原因,是我國農民化肥施用習慣仍是粗放式的,這導致技術進步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種過量施肥及偏施肥的結果使化肥利用率低下,目前我國的磷肥利用率僅為10 %~25 %,氮肥利用率也只有30 %左右[8];玉米、小麥和水稻的化肥利用率僅在26 %~37 %[9],遠低于發達國家60 %~80 %的水平。低的利用率則意味著高的流失率,我國每年都有大量的化肥隨地表徑流和淋溶等途徑損失掉,這又破壞了流域水環境并造成農業生態系統的失衡。
2. 農藥施用量持續增加,農業環境風險較大
我國是農藥生產和使用大國,使用量居世界首位[10],由于有害生物的抗藥性不斷增加,加之農民施藥的粗放性,導致農藥使用量繼續加大,農藥施用總量從20世紀50 年代初的幾乎為零增加到2013 年的1.802×106t。2001―2012年,我國農藥中殺蟲劑、殺菌劑和除草劑增幅分別達到97.3 %、114.9 %和1 094.2 %,2012年的產量分別為8.13×105t、1.44×105t和1.65×106t。在所有種類的農藥中,高毒農藥帶來的環境風險依然很大。目前我國的高毒農藥的比例雖有所下降,但仍然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主要為殺蟲劑和殺菌劑,占總量的36.74 %(2012年)。另一方面,我國已累計施用滴滴涕和六六六分別達4×105t 和4.9×106t,約占全球同期產量的20 % 和33 %[11],這些農藥殘留物不易分解,因此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仍產生著持續的負面影響。
3. 畜禽水產養殖環境管理水平較低
近年來,我國畜禽養殖發展迅速,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肉、蛋生產國。我國肉、蛋、奶的年產量由1996年的4.584×107t、1.965 2×107t和7.358×106t分別上升到2014年的8.706 7×107t、2.893 9×107t和3.841 2×107t。然而,與行業快速發展不相稱的是,我國集約化養殖水平并不高。目前以小規模集約化畜禽養殖場占絕對主導地位,養殖場環境管理水平不高,配套設施不完善,加之種植業與養殖業脫節,導致大量畜禽糞便未經處理便直接排入環境中。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資料顯示,我國畜禽養殖業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約占農業源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的96 %,是農業污染的最大行業。調查顯示,很多養殖場周邊的土地已無法消納畜禽養殖所產生的沼液、沼渣和糞肥[12]。我國水產品需求同樣增長迅速,年產量由1978 年的4.654×106t增長到2014年的6.462×107t。當前,淡水產品的80 %以上、海水產品的50 %以上為人工養殖產品。我國水產養殖多為粗放式的,隨著其快速發展,水產養殖中大量餌料和漁藥的投放造成養殖區及其周邊水體環境富營養化,嚴重污染了農業水環境。

圖3 我國1949―2008年人均生態足跡和生物承載力(農業資源消費)變化
(四)農業生態問題依然嚴峻,潛在威脅堪憂
1.農業生態超載,抑制其生態功能的發揮
農業生態系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作為一類特殊的人工–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它不僅具有產品生產功能,而且具有旅游服務、環境服務、文化教育以及美學等功能。由于經濟發展和對農業生態系統的不合理利用,導致其生態超載,限制了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發揮。
生態足跡方法通過對生態赤字的研究,揭示區域生態的承載力狀況。從中國1949―2008年共60年的生態足跡(農業資源消費)來看,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均生態足跡和生物承載力呈現出相反的變化趨勢[13](見圖3)。整體來看,新中國成立初始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為生態盈余期;從1996年起,由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對農業自然生態系統的占用,整體上處于生態赤字期,2008年人均生態赤字達到了0.31 hm2·cap–1。
導致生態赤字增加的主要根源在于人口的迅速增長和消費水平的快速提高。生態足跡和生物承載力構成的變化反映了生態空間利用和供給結構的轉變,它們是中國經濟生產和消費結構變化的結果。在基本糧食需求得到保證之后,人們對動物性食品的需求不斷上升,使得以畜牧和水產品的人均生態足跡增長最為明顯。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農業資源的占用已經超過其自身向人類提供資源的最大限度,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生產勞動,農業生態系統可能會產生棲息地喪失、養分流失、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物種喪失等問題。應該全面認識、正確評估農業的生產功能,有效發揮其最大的生產功能。
2.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問題依然嚴重
21世紀初,我國進行了第三次全國土壤侵蝕遙感普查,在此基礎上,由水利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聯合組織開展了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考活動,歷時三年,較為準確地摸清了全國土壤侵蝕的現狀。我國2000年土壤侵蝕的總面積為3.569×106km2,占國土總面積的37.6 %。與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侵蝕調查結果相比,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減少了2.8 %。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導致流失區的土壤退化、泥沙下泄、江河湖庫淤塞、沙塵暴危害加劇,使當地生態環境惡化,而且還對下游地區帶來危害:①造成土地嚴重退化和耕地毀壞,制約農業生產,威脅國家糧食安全;②加劇自然災害的發生;③加重面源污染,影響到糧食安全[14]。
另一方面,我國也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荒漠化與沙化問題。第四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表明,截至2009年年底,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為2.624×106km2和1.731×106km2,分別占國土總面積的27.33 %和18.03 %,其中新疆、內蒙古、西藏、青海、甘肅5省(自治區)是荒漠化和沙化的主要分布區,占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總面積的95.48 %和93.69 %。荒漠化和沙化影響了農業的生態環境和糧食生產,嚴重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也加深了沙區人民的貧困程度,擴大了地區間的差距。
3. 農業生物多樣性退化、農產品品種單一化與外來物種威脅問題嚴重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研究實驗中心培育的許多高產品種幾乎取代了與野生親
緣種共存的地方品種,使它們陷入滅絕的狀態。在缺乏綜合發展的情況下,造成農業景觀千篇一律,品種單調,雖然在短期內產量明顯增加,但是它們的產量建立在水肥條件充分和現代化的管理水平上,一旦條件不能滿足就會走向退化,加上與本地品種及其野生親緣種缺乏基因流動,它們的遺傳特性愈趨一致,這就很容易受到流行性病蟲害的侵襲。這種完全依靠昂貴的生產資料又不能持久高產和安全生產的經營方式,嚴重危害生物的生存和發展。特別值得指出的是,農業耕作制度本身,包括農、林、牧、副、漁業和混林農業或混農林業等,具有自己獨特的生物多樣性特點,它們是整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千萬不能忽略。當前,我們有許多好的農業傳統沒有得到繼承,大量優良的農業品種喪失殆盡。此外,生物入侵正成為威脅當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國的大多數省、直轄市、自治區及特別行政區都發現有外來物種,在除了青藏高原的極少數保護區外的區域都能找到外來雜草。
(一)建立現代高效生態農業戰略
現代高效生態農業是依據“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理,從生態經濟系統結構優化入手,將農業生產、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資源高效利用融為一體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案咝А笔瞧涑霭l點和落腳點,它包括了高效益和高效率兩方面的含義,如實現高的投入產出率、高的能源資源利用率和高的土地產出率等。同時,通過現代的經營方式和管理手段,促進現代科技的發展與推廣?,F代高效生態農業以建設和維護優良生態環境為基礎,以生產安全高質的產品和保障人的健康為核心,以產品的標準化為手段,達到高效的產出,從而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互促進的農業生產新模式。
(二)糧食生產區域再平衡戰略
實施食物生產區域再平衡戰略,形成“南擴、北穩、西平衡”的均衡生產新格局,逐步壓縮“北糧南運”的規模,避免二次浪費和污染?!澳蠑U”是指南方省區或東部省區播種面積擴大和復種指數提升戰略,通過制定強農惠農政策和專項財政政策,支持農戶擴大播種面積,提高糧田復種指數。同時,在穩定水稻生產的基礎上,有計劃地發展加工用糧和飼料用糧,逐步壓縮“北糧南運”規模。“北穩”是指穩定北方現有播種面積和復種指數,確保我國糧食主產區的地位。穩定北方現有糧食生產規模,防止地下水位持續下降,保障北方地區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拔髌胶狻笔侵副3治鞑康貐^糧食播種面積的動態平衡。科學布局和規劃以中西部旱作玉米為主的能量飼料生產,適度擴大馬鈴薯等種植規模,減少冬小麥、春小麥等夏收作物的種植規模,即“壓夏擴秋”,平衡生產,保持糧食播種面積的動態平衡,保障糧食自給。
(三)替代戰略
替代戰略包括貿易替代戰略和非常規水土資源替代戰略。替代戰略指在立足國內保證糧食安全的基礎上,適當進口部分農產品,以替代國內高耗水土的農產品,形成國際貿易增加虛擬水和虛擬土地資源的替代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水土資源的需求壓力。非常規水土資源替代戰略指開發利用污水、微咸水等非常規水的替代措施,增加農業用水的可供水量,同時實施“綠水替代”。此外,充分利用我國草地、水域和林地等非常規的耕地資源,建立“種養結合、以養促種、農林牧漁共贏”的多元化食物生產體系,從而保障我國食物安全和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一)建立農業生態補償機制
農田生態系統不僅具有食物供給的功能,還具有許多其他的生態服務功能。與普通耕作模式的農田相比,采用生態耕作模式的農田能夠提供更高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例如,采用稻魚共生系統的農田在營養保持、固碳釋氧、水量調節、病蟲害防治以及旅游服務供給等方面的外部正效益達2 754元·hm–2;與此同時該系統因降低了甲烷排放和農藥、化肥的使用量,使其外部負效益損失減少了4 693元·hm–2[15]。由于在市場中外部效益無法自動地實現內部化,因而生態農業耕作方式的綜合效益被嚴重低估,這也使得農戶無法受到激勵而采取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相反的,為了單
純地追求糧食產量而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藥,造成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因此,需要大力發展多功能生態農業,加快建立生態系統服務購買或生態補償機制,包括:“北糧南運”的水資源向南方轉移的區域補償機制,糧食主銷區對主產區的補貼制度,與測土配方掛鉤的化肥梯度價格制度,糧食安全責任與糧食安全成本掛鉤的農業補貼機制等。
(二)重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并發揮其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在政府鼓勵農業技術單位進行創收的激勵機制下,基層農業技術單位的技術推廣工作日益走向副業化,這逐漸導致了曾是世界上最大且最有效率的中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逐漸走向崩潰的邊緣。目前,許多鄉鎮的農業技術推廣站已經名存實亡,這導致了農民培訓工作的缺乏、農業技術推廣設備和推廣方法落后以及推廣的技術與農民的技術需求不相符合等一系列問題。農業科技具有公共產品的特性,這就決定了政府需承擔起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的主體責任。然而,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事實上已經難以承擔起農業技術推廣的重任,很難滿足農戶對新技術和適用技術的需求。重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已成為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當務之急,其重構工作主要從三方面展開:一是加快基層農技網絡的恢復與建設;二是增加農業技術推廣投資;三是以農技推廣機構為基礎,加強對農民及基層農藥經銷商的培訓,加強農用化學品的管理。
(三)積極進口國外農產品,緩解我國耕地與水資源壓力
要繼續保持一定規模的大豆進口。相比玉米等作物,我國大豆單產遠低于進口來源國,因此若減少大豆進口量,我國必須耗費更多的耕地和水資源來生產大豆,這會造成其他作物(玉米等)的自給率顯著下降,從而使我國食物安全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同時,對于進口量大的品種(大豆),要保持合理的生產能力和庫存,以防范自然災害、市場變化及其他可能事件帶來的風險。為降低集約化農業生產對大豆主產區農業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應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鼓勵農戶進行玉米、水稻和大豆的輪作、間作。此外,要有步驟、有計劃地實施國外耕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戰略。在農業直接投資方面,應向流通、加工等環節延伸,以減少物流成本;應盡可能通過直接投資和訂單農業的方式而不是購買資源(如土地)的形式參與農業投資,以便更好地獲得信貸和市場,
(四)設立農業資源紅線,建立與之相匹配的種植制度
首先,鑒于農業用水總量減少而糧食需求卻不斷增加的“水減糧增”的矛盾,需要設立農業用水總量紅線。設立的紅線為農業灌溉用水總量不能低于3.6×1011m3,灌溉水利用率達到65 %,主要糧食作物(小麥、玉米)水分生產力周年達到1.5 kg·m–3。其次,要因地制宜地在各地區建立相應的種植制度,南方地區要提高農地復種指數;西北半干旱區建立“壓夏擴秋”種植模式;華北地區努力向兩年三熟制或一年一熟制轉變。最后,要立法劃定我國永久基本農田和永久基本糧田。一是制訂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指導準則,建立劃分的指標體系,規范永久基本農田劃分標準;二是制定法規制度,保護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的范圍,嚴格限制基本農田用途轉變,保障耕地資源規模;三是制訂提高和保持永久基本農田和基本糧田生產能力的政策措施和監督機制,為保持永久基本農田的生產能力保駕護航。
(五)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在加強抗性品種的選育、低毒無害農藥以及科學施藥技術研發和抗旱節水的科技創新力度的同時,要特別注重挖掘和推廣基于種間關系的種植和養植模式。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探索出了豐富的耕種類型,如輪作、間作和多種多樣的農林復合經營模式。通過調整種間生態關系和整合系統結構功能,從而實現有效控制農田病蟲害、增加作物抗倒性和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等功能。這些寶貴的經驗都需要深入研究并加以挖掘和提高。同時,隨著現代生態和生物技術的發展,通過對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和食物網、植物他感作用、生物捕食與共生關系等的認識和提高,構建并推廣新的基于物種間生態關系的生態種植和養植技術模式。
(六)實施相關的工程措施
首先,實施相關的區域工程措施[14]。一是在生態脆弱區實施“生態–經濟–社會”協同整治工程,從根本上解決該類區域生態經濟社會惡性循環綜合癥的問題;二是在生態資源豐富區實施生態產業與極品開發工程,以促進地方農業和區域經濟的發展;三是在糧食主產區實施循環農業工程,通過農林復合等生態模式改善區域的生態環境;四是在沿海與現代都市農業區實施農業多功能拓展工程,發展高科技的農業園區和高標準的農業產業,實現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其次,實施相關的專項工程。一是實施農牧廢棄物資源化綜合開發與高效利用工程;二是實施病蟲害綜合防治與生態產業金字塔工程,按照“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三個層次,梯度推進,逐步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品質;三是實施綠色生產資料替代工程;四是實施可再生能源高效開發與綜合利用工程。
我國的糧食與食物安全必須立足自身,因此,良好的農業資源配置與農業生態環境就顯得至關重要。通過對我國耕地資源、水資源的數量、質量和空間分布的分析,揭示其在保障我國糧食與食物安全的能力上存在的問題。同時,對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內源性問題進行深入剖析,揭示其全面發揮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條件及面臨的問題。我們認為,為保持農業資源與環境對糧食和食物安全的可持續支撐能力,需要高度重視現代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戰略建設,重視農業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的發揮。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學的耕地和水資源利用制度,保持全國范圍內資源配置和利用的均衡。同時,要適當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施相關的貿易替代戰略和非常規水土資源替代戰略。通過這些戰略舉措,可有效地實現我國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從而為我國糧食與食物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1] 李文華.生態農業——中國可持續農業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3. Li W H. Ecological Agriculture—Theory and Practice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China [M].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3.
[2] Li W H, Liu M C, Min Q W. China'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 [J]. Journal of Recourses and Ecology, 2011, 2(1): 1–7.
[3] 劉彥隨,王介勇,郭麗英.中國糧食生產與耕地變化的時空動態[J]. 中國農業科學, 2009, 42(12): 4269–4274. Liu Y S, Wang J Y, Guo L Y. The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arable land in China [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9, 42(12): 4269–4274.
[4] 劉江,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1. Liu J.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2001.
[5] 吳普特,趙西寧,操信春,等. 中國“農業南水北調虛擬工程”現狀及思考[J].農業工程學報, 2010, 26(6): 2–6. Wu P T, Zhao X N, Cao X C, et al. China “Agricultural NORTH virtual project” situation and thinking [J].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0, 26(6): 2–6.
[6] 辛良杰, 李秀彬. 近年來我國南方雙季稻區復種的變化及其政策啟示[J].自然資源學報, 2009, 24(1): 58–64. Xin L J, Li X B. Multiple cropping in double cropping rice area of Southern China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9, 24(1): 58–64.
[7] 吳普特, 王玉寶, 趙西寧. 2011中國糧食生產水足跡與區域虛擬水流動報告[M].北京: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13. Wu P T, Wang Y B, Zhao X N. 2011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Area Footprint and Virtual Water Water Flow Report [M]. Beijing: China Water&Power Press, 2013.
[8] 趙志堅,胡小娟,彭翠婷,等, 湖南省化肥投入與糧食產出變化對環境成本的影響分析[J]. 生態環境學報, 2012, 21(12): 2007–2012. Zhao Z J, Hu X J, Peng C T, et al. The effect of fertilizer usage on grain output and environmental cost:an empirical study in Hunan province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2, 21(12): 2007–2012.
[9] 李靜,李晶瑜.中國糧食生產的化肥利用效率及決定因素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 2011, 32(05): 565–568. Li J, Li J Y. Fertilizer using efficiency of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and its determining factors [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1, 32(05): 565–568.
[10] 瞿晗屹,張吟,彭亞拉. 農業源頭污染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J]. 食品科學, 2012, 17: 331–335. Qu H Y, Zhang Y, Peng Y L.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on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J]. Food Science, 2012, 17: 331–335.
[11] 林建新. 我國土壤中殘留有機氯農藥的研究[J]. 價值工程, 2010, 27: 225. Lin J X. Progresses om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 residue analysis for soil samples [J]. Value Engineering, 2010, 27: 225.
[12] 金書秦,沈貴銀. 中國農業面源污染的困境擺脫與綠色轉型[J].改革, 2013, 05: 79–87. Jin S Q, Shen G Y. To get rid of the predicament and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NPS) pollution [J].
Reform, 2013, 05: 79–87.
[13] Liu M C, Li W H, Xie G D. Dynamic prediction of Chinese development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World Ecology, 2010, 17(6): 499–506.
[14] 李文華.農業生態問題與綜合治理[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8. Li W H.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2008.
[15] 劉某承, 倫飛, 張燦強, 等. 傳統地區稻田生態補償標準的確定——以云南哈尼梯田為例[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12, 20(06): 703–709. Liu M C, Lun F, Zhang C Q, et al. Standards of payments for paddy ecosystem services—Using Hani Terrace as case study [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12, 20(06): 703–709.
Study on Strategi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i Wenhua1, Cheng Shengkui1, Mei Xurong2, Liu Moucheng1, Hong Chuanchun3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3.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4, China)
Food security is 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t present, China'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ave been faced with three problems. First, due to the shrinking of sown areas and the quality reduction and spatial pattern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 China's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cannot provide sustainable support for its food production. Seco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ncreasing grain demand and the decreasing water resource” has become obvious and the “north-to-south grain transfer” has been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hird, the agricultural eco-environment has deteriorated and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ecosystem cannot be brought into full pla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should implement the efficient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trategy, rebalancing strategy in the grain production area and the trade substitu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ese strategies,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are also put forward.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water resource; agricultural resource and eco-environment; ecosystem services; eco-compensation
F205
A
2016-01-04;
2016-01-08
李文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生態學;E-mail: liwh@igsnrr.ac.cn
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國家食物安全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2013-ZD-7)
本刊網址:www.enginsc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