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清市松林鎮中學 田洪志
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有效提問誤區芻議
山東省臨清市松林鎮中學 田洪志

思想品德課堂推進素質教育,教師必須走出有效提問誤區,即走出認識誤區、“角度”誤區、主體誤區,立意于三維目標,全面把握其內涵,將“問”權還歸學生。
思想品德課堂 有效提問誤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提高民族創新能力實現中國夢,基礎在創新教育,希望在青少年。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科學態度時就應該從增強其問題意識、提高其提問能力這一源頭抓起,告別諸如“是不是”“對不對”“懂了嗎”等無效、低效提問,走出課堂有效提問誤區。
當前很多思想品德教師把有效提問中的“有效”僅理解成“效率”“效果”,在提問中狹隘地追求和關注效率和結果,過度注重提問技術設計,課堂上完全按照自己“精心預設”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強迫學生思考老師窮設的問題,阻礙甚至阻止了課堂師生間智慧火花的碰撞——生成性問題的出現,使課堂教學中的生動活潑的狀態和局面被消解驅趕,無形中將教學的結果和過程、效率與動機對立起來,違背了有效教學的原本意義和價值。
筆者認為,從價值意義上說,思想品德課堂有效提問是當前流行最為廣泛、最深入人心的“有效教學”的核心構成單元,是有效教學過程中師生間有價值交流的一種常用教學技能和方法,是通過師生良性互動,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發展、檢查學習鞏固知識、滿足自信心需求、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行為方式。其特點是,問題預設精巧、提出時機把握準確,能夠充分引起學生的回應和應答,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師生間互動式的思維“對話”呈現出最長持續態勢。
從課標看出,初中思想品德課應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生活,幫助學生在社會問題面前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思想品德課堂有效提問應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角度來立意,讓學生在設問與解答的過程中探索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增強好奇心,培樹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取向。
例如,講授《邁好青春第一步》一節時,我在課堂提問上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第一個班級教學時,我結合課本標題預設兩個知識問題:①青春時節對人生有什么重要性?②怎樣讓“青春更美麗”?學生自讀課本,分組“討論”,很快找到了標準答案,舉手回答,一問一找一答,“問題”似乎解決了。
第二個班級,學生學習了“青春”基礎知識后,我依據三維目標預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搜集古今中外人們對待青春不同態度的典型案例,辨析姜子牙八十歲輔佐武王成就西周霸業,所以青春第一步邁好與否無所謂。問題拋出后,教室里一下子炸開了鍋,有的冥思苦想,有的查閱手中各種資料,有的小組內交流——幾分鐘后學生爭相展示觀點:一個學生表示“支持認同”并述說了佐證材料,沒等老師指名另一個立即“批駁反對”,也言之鑿鑿地羅列證據——正反雙方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下課鈴響了,爭論還沒有停,這個“問題”也沒解決。
課后我反思:兩節課哪節成功?結論不難下。在所有活動中,思維活動是最高級的,教學的本質就是引領學生的深度思維,培養其質疑能力。從三維目標層面立意提問,課堂用思維紅線貫穿,以開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善思多思為主,沒有了知識的灌輸,增強了學生的思維興趣,學生們質疑問題無拘無束,思考問題盡心竭力,提出見解踴躍積極,展現個性淋漓盡致,學生更好地養成獨立思考的品質和開拓創新的精神,有利于未來的健康發展。
目前思想品德課堂仍有老師壟斷提問權力現象:一節課“師問——生答——師講”循環往復,老師“嘔心瀝血”設疑問難,學生“比著葫蘆畫瓢”回答,老師再強調“畫龍點睛”,長此既往,學生失去了提問主動性,變得沒有“問題”了,實際上這泯滅了學生無限可能性的發展心火,使其創新活力逐步喪失。
美國課程學家拉爾夫·泰勒曾說:“學習是通過學生的主動行為而發生的,學生的學習取決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老師做了什么?!边@揭示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有效提問的主體。思想品德課堂教師應該主動退到“幕后”,讓學生勇敢地在“前臺引吭高歌”、激揚文字,促使其從被動聽眾轉變為主動參與的“演員”,在“臺上”多想多問多說,無論提出的問題幼稚淺薄與否,不管觀點是對是錯,學生能提出就代表著勇氣和興趣,就說明學生真在認真思考,真正把大腦運轉起來,就證明了老師已領悟了教學的真正本質,把“問”權歸還學生。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啟示每一位思想品德課教師要走出有效提問的誤區,重視培養學生自己的提問能力,實現有效提問工具與價值理性的高度統一,讓學生有問就提、提問便究,切實成為“問題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