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改革開放的政策實施以來已經38年,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就業形勢、利益分配方式以至于價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尤其是受市場經濟趨利性影響,利益多元化取向日益顯著。其勢必會影響我黨的政治生活,尤其會影響到民主集中制的貫徹實施。民主集中制所存在的問題中有一部分是因為受歷史和社會的影響,人們對民主集中制的認識存在誤區,以至于在實踐過程產生了偏差,還有一份是由于現存的體制內部存在缺陷導致的程序紊亂。本文針對民主集中制在運行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論述。
關鍵詞: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程序;監督
中圖分類號:D2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044-01
一、“民主”和“集中”關系問題
“民主”與“集中”的關系問題自民主集中制誕生之時就是人們討論的重點,正是人們對二者的關系認識不到位以至于實踐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指的是全體人民有權了解國家與政黨事務、全體黨員有權廣泛參與黨內決策、全體選民有權選舉各級官員和干部以及全體人民的監督權。民主不等于黨員和黨組織意愿主張的充分表達和積極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民主也不簡單的等于集思廣益,集中群眾的智慧和經驗,它應該是集思廣益與利益協調相結合的產物。民主集中制中的“集中”指形成各種重大決策、制定相關規章制度以及任命各級官員和干部。
二、兩者應相互制約、協調發展
過于“民主”會使得組織軟弱渙散、紀律松弛,過于“集中”又會導致個人專斷,不利于黨內民主生活的展開。當下的一些基層黨組織中存在一些過分“民主”的現象,組織的凝聚力不夠、約束力不強,黨員不夠積極主動,這樣黨組織很難在群眾中形成號召力與凝聚力,不利于黨組織在變幻的形勢中發展下去。與此同時,在一些黨組織與領導機構中也存在一些過于“集中”的問題,民主落實不到位,罔顧人民的意見與建議,從而使群眾產生很大的怨氣。這與我們封建文化中所宣揚的“中庸”思想有一定的關系,有部分人將這種思想理解為明哲保身,不到非常必要的時候不會表達自己的觀點,更有些人更采取這種態度來對待不同意見,以顯示自己“穩重”,在領導班子中這種現象很常見,會議主持人邊打自己看法后很少人會提反對意見。而封建殘余中的“奴性”思想使一部分人在領導或上級表達意見后直接進行服從,有些人盡管知道領導是錯的也不愿堅持原則。市場經濟下帶來的利己主義、自由主義等思想也造成了部分人的責任感缺失。最終造成了一些地區實行“家長制”,產生所謂的“一言堂”。
三、民主集中制的程序問題
民主集中制作為我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只有其正常運行才能保證其科學、合理與高效。但是在一些具體的實踐工作中,其很難嚴格按照程序運行。
首先,我們現有的程序不夠具體、體統和規范。我們黨針對民主集中制沒有系統的規定,只能在某些文件中被歸納出四個部分:適時地召開正式會議、進行充分的討論、通過一定的形式進行表決、制定方案與明確分工,此外,在決議制定之前要廣泛征求和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但這些規定因為不夠具體、規范和系統,因此人們的重視程度不夠,這也導致了一些單位和門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隨意的“變通”,減少某些環節,有的甚至不按照程序實施,進行我們經常聽到的所謂“暗箱操作”。會前廣泛征求人民群眾的意見應是民主集中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但一些單位在決策之前所召開的座談會往往不是人民意見和建議的正確表達,他們聽取的大都是決策層或者是決策單位的意見,或者是與其意見相一致的部分,不一致的部分往往被忽略了。
其次,程序賦予決策主體自由量裁的空間較大。根據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進行的決議都必須在相對適當的正式會議上表決通過,但什么是正式會議,什么是非正式會議,哪些決策、決議或者決定是必須根據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進行呢?理論上常委會(黨委會)、書記辦公會和全委會是正式會議,但哪些事情應該由黨委會進行表決,哪些事情由應該由全委會通過,又有那些事情應由人民充分討論呢?針對這些的規定都不明確,從而使決策主體的自由量裁空間比較大。從而帶來一些問題,比如一些涉及決策層面成員的問題便不經由上級匯報,不經過下級討論,非正當利益進而變得合法化。這種想象的發生不僅應影響了決策層的威信還影響我黨的黨風廉政建設。
最后,沒有明確規定應如何進行充分討論,按照規定在召開正式回憶之前應該進行充分的醞釀和民主協商,這樣才能使參會人員對問題具有更加完善的了解,使參會者能夠表達自己真正的觀點而不是形式上的少數服從多數。但在實踐過程中,民主協商往往不夠充分,集中不是真實意見的表達,再民主也沒有有效提取“最大公約數”。許多與會人員在會議開始之前往往缺乏思想準備,進而會議過程中他們不能進行充分的討論,某些重大決定往往就這樣被“強迫”通過了。
四、監督機制不健全
現如今,黨內的監督機制不夠健全。監督體制存在一些問題,再監督的過程中存在過于側重從上到下單向監督的現象,監督效果相對較弱;在監督的過程中不夠協調有序,使監督體系整體效果的發揮不夠有力。一些給我們黨的事業造成很大損失的決策失誤缺乏一定的責任追究機制,關于民主集中制執行效果的考核機制和干部的獎勵、懲罰以及晉升情況相掛鉤的情況存在一定的問題,不利于民主集中制約束力的有效發揮。
監督機制不健全主要表現在:首先,在民主集中制原則指導下的一些有關制度的原則性要求多于具體的操作條款。原則規定凡屬于免重要干部任、使用大額資金或者通過重大項目、決策都應該由黨委集體進行討論方可通過,但是卻沒有具體的界定什么屬于重大得問題,回應應采取何種方式進行討論,這使得這些制度實施起來過于形式化,缺少相應的約束力。其次,一些相互關聯的制度相互漸漸地銜接不夠密切,更有一些制度存在相互矛盾的現象,還有一些制度只規定應該如何做卻不規定不這樣做會如何懲罰。例如,一些地區通過全委會的無記名投票在選舉重大干部,并針對用人失誤實行追責機制,但因為實行無記名投票,一旦發現用人的決策出現失誤卻無法追究責任,這種制度的出現不僅不利于向關注度約束力的發揮,更影響了民主集中制的嚴肅性。
參考文獻:
[1]周津象.民主集中制良性運行機制思考[J],寧波黨校黨報,2007(4).
[2]趙成斐.民主集中制.過去、現在與未來[J].學術月刊[J],2011(43).
[3]陳彥超、麗娜、韓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探析[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
[4]朱兆華.黨內協商民主與民主集中制統一關系的理論分析[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5(4).
[5]歐陽媛.完善民主集中制,強化一把手監督[J],人民論壇,2014(438).
[6]張克舉.貫徹民主集中制,強調決策重要性[J],青年記者,2014(12).
[7]肖應明.制度評價視角下民主集中制應用探析[J],學術探索,2014(4).
[8]付立清.程序視野下的民主集中制[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1(315).
作者簡介:張錦(1992-),女,漢,研究生,沈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