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治理結構獨特,使得其公司僵局的特點及解決機制有別于普通的公司。本文主要從中外合資企業僵局的特點出發,探討其公司僵局的破解途徑,完善破解機制。
關鍵詞: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公司;僵局;破解
中圖分類號:D922.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045-02
一、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公司僵局的特征
(一)表現為董事會僵局和與股東會僵局重疊。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不設股東會,董事會為公司的最高權力機構,董事由合營股東直接指派,實際上董事直接代表了委派股東的意愿。董事會一旦形成僵局,即便存在股東會,那么股東會也會形成僵局,即形成董事會僵局與股東會僵局重疊的特征。
(二)治理結構缺乏緩沖機制,公司僵局嚴重影響日常運作。
一般的有限責任公司中,如果股東會陷入僵局,公司還可以保持日常運營;而若董事會出現僵局,公司的運營陷入停滯與癱瘓,股東會可以通過表決解決,行程了一種緩沖機制,對公司運營沖擊較小,時間較短。根據上文提及的董事會與股東會僵局重疊的特征,這種緩沖機制在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并不存在。一旦形成僵局將直接導致公司的日常運轉受到嚴重影響。
(三)司法救濟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由于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設立、分立以及股權變更等事項要經過國家相關行政部門審批,因此僵局形成之后,我國《公司法》所規定的強制股權收購等制度,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可能會受到國家相關行政部門的審批結果左右。這一特征對于外方投資人的影響更大。
二、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公司僵局的解決途徑
(一)通過股東退出破解僵局。
在法律意義上,股東應當擁有退出公司的絕對權利。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是股東用來達到特定目的的工具,而非鎖住其投資的枷鎖。當股東的投資面臨風險時,比如公司僵局的發生導致股東利益嚴重受損,股東有權利通過退出公司來避免風險。對此,德國聯邦法院認為,退出權是組織法的基本原則,屬于強制的、不可剝奪的股東權利,不得以不合法的方式加以限制。也就是說,股東退出合資公司的權利具有“絕對性”。①
股東退出可以視為介于解散公司和繼續合資之間的一種破解公司僵局的方式。實踐中,股東退出更多的是作為解散公司的一種替代。一般而言,讓公司繼續存續對于股東而言更有利,但也并非絕對。有的情形下,解散公司可對于合資股東而言更為合意。比如,公司的預定目標已經實現,或者公司的經營已經沒有意義或不可行(比如政策、法律變動),又或者,一方股東無意接手公司,而現行法律又禁止另一方(通常是外國投資者)全資擁有公司,等等。盡管從實踐角度,股東退出方式在破解公司僵局上應當優先于公司解散,但選擇股東退出還是解散公司,還是應當通過各方股東通過意思自治達成合意,或者在無法達成合意時,由法院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股東一方退出合資公司后,原先的合資關系被終結,但公司仍舊存在。由于不需要解散和清算公司,公司雇員關系受影響較小,公司對外訂立的合同也能保持穩定,就社會福利整體來說比起解散公司是更有利的。股東退出合資公司以后,原來的公司僵局被打破。曾經的合資伙伴結束了合作關系,從而可以根據各自的企業戰略各自獨立開始新的業務。②
(二)通過解散公司破解僵局。
司法解散公司本質上是國家干預公司事務的方式,國家干預的前提是公司及股東自治的不足。
當公司經營出現顯著困難、重大損害、或董事股東之間出現僵局導致公司無法繼續經營時,依據股東的申請裁判解散公司。
《美國標準公司法》第14.33條規定,法院在庭審后認定第14.30條中的情況確實存在(包括但不限于股東會僵局、董事會僵局),即可判令解散公司。
《日本有限責任公司法》第71條規定,公司業務的執行遇到顯著困難,使公司發生不可恢復的損害,或損害之虞等,可向法院申請解散公司。
根據我國《公司法》第182條規定,發生公司僵局時,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10%以上的股東,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解散之訴的條件是,由于法律規定或者某些客觀情況的出現,致使企業根本無法經營。而股東相互之間的矛盾難以消除,直接危及企業存續的沖突就是其中一個因素,這表明了公司僵局是股東行使解散請求權的事由。
另外,我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第九十條規定,合營企業在下列情況下解散:①合營期限屆滿;②企業發生嚴重虧損、無力繼續經營;③合營一方不履行合營企業協議、合同、章程規定的義務,致使企業無法繼續經營;④因自然災害、戰爭等不可抗力遭受嚴重損害、無法繼續經營;⑤合營企業未達到其經營目的,同時又無發展前途;⑥合營企業合同、章程所規定的其他解散原因。
以上法律規定表明可以通過解散公司來破解公司僵局。
(三)通過調解與仲裁制度破解僵局。
調解措施主要適合于解決股東中的“人合性”問題,“人合性”的問題可能是由于合資各方在某些方面溝通不足而產生的,因此調解有利于股東之間裂痕的愈合。如果公司僵局基本上不是由于“人合性”問題引起的,那么仲裁可以發揮其快捷、靈活的優勢,以便更好地解決糾紛,最大限度減少對公司正常經營的影響。
(四)采取事前預防制度防止僵局產生。
從經濟和效率角度出發,預防僵局比解決僵局更為重要。我國《公司法》給予了公司章程較大的意思自治空間,如根據《公司法》“約定優于法定”的精神,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可以通過發揮公司章程中“約定性條款”的作用,為預防公司僵局、破解公司僵局、確保公司正常運營提供有效的途徑。具體包括如下方面:
1.對公司治理機構進行合理設置。在《中外合資企業法》對于董事長人選規定的基礎上,公司章程中可以約定:合資一方擔任董事長,則另一方委派的董事可以占多數;在雙方的董事人數相等的情況下,可以公司的名義聘請中介機構出面推薦獨立董事;若合資一方擔任執行董事時,則合資另一方擔任總經理,并明確執行董事無權聘任或解聘總經理;董事長由中外雙方輪流擔任等。③
2.科學設計表決權制度??梢钥紤]增加以下制度:①厲害關系董事表決權排除制度。董事代表股東與董事會討論的決議事項有特別利害關系、可能導致發生有損公司利益的情形時,為避免損害公司和其他股東利益,厲害董事不得行使表決權。②默認表決制度。規定故意不出席并不委托他人出席的董事,視為其同意對所議事項的決議。這樣可以避免一方董事故意缺席,造成達不到法定表決人數無法形成決議情況的出現。
3.規定具體的權力制衡措施。賦予董事長在表決僵局出現時有最終決定權;規定中外雙方應誠實守信、遵守道德規范,不得采取不正當的手段侵害公司和其他少數股東利益,不得在“合法”的外衣下進行實質性違法行為。
4.對股權轉讓進行明確約定。比如,可以約定當公司陷入僵局時,應當允許任何一方股東有權要求其他股東以固定的價格收購或以通常計算的價格購買股權。該約定屬于股東之間意思自治范疇,一經載入公司章程或合資合同即對股東各方產生約束力。
5.對公司的解散權作出特別規定??稍诠菊鲁讨袑Ψǘń馍⑹掠芍獾墓酒渌掠勺龀鼋馍⒌奶貏e規定,這樣,當股東會解散決議不能達成時,股東可根據章程的特別規定,直接提出解散公司,避免出現公司僵局還要通過司法程序解散公司,節約時間。
三、完善中外合資企業公司僵局破解機制的建議
(一)強化公司章程的自治功能。
公司章程是中外合資企業對于公司各方面事務的約定,是公司經營的依據,可以看做是公司的“憲法”。因此公司章程在預防公司僵局方面應該具有更大的權力,也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從立法角度看,相應法律可以增加承認公司章程或者以其他方式約定公司僵局的解決規則、方案,在法律上為章程預防公司僵局的功能提供保證。
(二)設立調解員制度。
可以從民事調解方面完善公司僵局調解制度,建立公司僵局調解員制度,規范調解的主體和程序,并賦予調解員更廣的職能,以及賦予非司法調解一定的法律效力。
(三)嘗試第三方介入的方式。
當公司僵局使得與公司有密切關系的第三方(債權人、政府主管部門等)的利益受到損害時,法律可以允許相關利害關系人訴求法院授權其派出臨時人員介入公司事務,嘗試終結公司僵局。
(四)探索強制公司分立制度。
如果公司僵局出現以下兩種情況:①強制公司解散會產生合資雙方兩敗俱傷的結果;②外資企業強制股權收購基于現行法律不可行,或者難以取得相關政府部門的審批。則此時可以賦予法院判決雙方強行分立公司的權力。
注釋:
①王東光:《股東退出法律制度研究》,復旦大學2008年博士論文,第13-14頁。
②耿利航:《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困境和司法解散制度——美國法的經驗和對中國的啟示》,《政法論壇》2010年第5期,第130頁。
③王永:《中外合資企業“公司僵局”問題之破解路徑》,《財會月刊》,2011年5月中期,第21頁
作者簡介:蔡舒懷(1990-),男,漢族,福建漳州人,碩士在讀,華東政法大學,研究方向:國際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