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選舉制度產生于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實踐,其理論與實踐經歷了不斷的豐富和完善。我國人大選舉制度由建國初期建立,經過曲折發展期,到恢復與調整期,才迎來新時期的健康發展,這是我國人大選舉制度的發展歷程。從1979頒布新的《選舉法》到2010年,《選舉法》經歷了五次修改,主要體現在選民登記和投票程序方面、代表候選人方面和代表名額和分配方面的重大修改。
關鍵詞:人大選舉制度;發展歷程
中圖分類號:D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050-01
今年是全國基層人大換屆選舉年。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民主政治體制的穩健改革,廣大公民的民主意識不斷增強,政治參與熱情不斷高漲,廣大公民積極參選基層人大代表,有利于推動社會公平正義?!哆x舉法》的頒布之前,到《選舉法》的頒布,再到2010年《選舉法》經歷了五次修改,這是我國選舉制度的發展歷程。
一、建立初期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生產力低下。經濟落后、人口眾多是建國初期的基本國情,這一國情嚴重制約民主政治的發展,國家要實行民主代議制度是非常困難的。那時候關于選舉的規定是1949 年《共同綱領》中規定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暫時代行全國人大職權,地方人大職權由地方各屆人民代表大會議代行。后來,隨著農村土地改革、民主改革人民政權逐漸得到鞏固,在1953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 22 次會議審議并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以下簡稱《選舉法》,它標志著我國正式確立選舉制度。
二、曲折發展期
然而,新事物的成長不是直線上升,一帆風順的,它的成長壯大一般都要經歷艱難曲折的過程。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發展也不例外。1957年“左”傾思想在黨內的逐漸滋長,政治權力逐漸集中在少數人手里,民主集中制遭到嚴重的毀壞。同樣,人大選舉活動受到嚴重破壞,選舉只流于形式,對人大代表選舉制度產生嚴重不良影響。文革期間對人大代表制度的破壞更是愈演愈烈,人大代表制度更是名存實亡。四人幫期間成立的“革命委員會”取代了地方各級人大常設機構,代表的產生由原來的民主選舉變成了指定。
三、恢復與調整期
新事物的發展道路雖然是曲折的,但是它的前途是光明的。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我國政治、經濟等方面發展路線的發生轉變,使我國人大代表選舉制度再次迎來發展契機。在1979 年,堅持原有選舉法基本原則下,繼承了大部分的基本制度,在五屆全國人大的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選舉法》對選舉制度作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將直接選舉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到縣一級、改革選區劃分辦法、推薦和醞釀代表候選人頒發、實行差額選舉等,并在選舉機構、選舉程序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改進。這個時候,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體的地位得到確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健康有序的發展,我國人大代表選舉制度也向民主化方向不斷發展。
四、新時期的發展
從 1979 年頒布新《選舉法》到 2010 年先后經歷了五次修改,每次修改的重點都是完善選舉程序,推進民主選舉。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選民登記和投票程序方面。在1979年《選舉法》中規定了在直接選舉采用無記名投票的方法,選區劃分應設立投票站或召開選舉大會。1995年《選舉法》修改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時,選民應根據選舉委員會規定,憑選民證或身份證領取選票。各選區在由選舉委員會主持下進行投票選舉,可以采取召開選舉大會或者設立固定投票站,特殊情況下還可以使用流動票箱,同時還進一步規范投票站的設立和選舉大會的召開。并在選票數量上做出改革,獲得超過一半選票代表候選人的人數多于其選區確定的應選代表名額時,以獲得票數多者當選。如發生票數一樣而不能確定當選人的情況時,需要對票數一樣的候選人進行投票,以獲得票數多者當選。2010 年新修改的《選舉法》增加“代表候選人的近親屬不得擔任監票人、計票人?!钡囊幎ǎ瑫r還規定了“公民不得同時擔任兩個以上無隸屬關系的行政區域的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時應當設有秘密寫票處?!毙滦薷牡摹哆x舉法》有利于保證代表在履職時更加公正、客觀,也保障了選民自由意愿的表達。
第二,代表候選人方面。1979 年《選舉法》是有推薦代表候選人的相關規定的。第二十六條規定:“在推薦候選人時,應當向選舉委員會介紹其情況。”第三十條規定:“推薦候選人的政黨、團體和選民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宣傳代表候選人。”1982年《選舉法》的修改中,增加了對代表資格終止情況下補選代表的規定。在 1986年《選舉法》修改中刪除了預選。刪去預選使之后的選舉實踐出現諸多問題,所以在1995年《選舉法》的修改中,又恢復了間接選舉中的預選程序。到了2004年《選舉法》的修改,在候選人介紹環節中,增加了選舉委員會可以制造機會安排代表候選人與選民見面,回答選民的問題。2010年最新修改的選舉法規定:“選舉委員會根據選民的要求,應當組織代表候選人與選民見面,由代表候選人介紹本人的情況,回答選民的問題?!?/p>
第三,代表名額和分配方面。在1979年的《選舉法》中,由于地方情況差異較大,對代表名額沒有做出具體的規定。1982年《選舉法》的修改單單只修改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名額不超過三千五百人,同時,代表名額的分配決定權也得到確定。在1986年《選舉法》的修改中確定了全國人大代表的人數規模。1995年《選舉法》修改中修改了按“按人口數增加代表數+代表名額基數”的方法,以此確定地方各級人大代表的規模,并規定了經過此方確定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總名額,不得再變動,并對代表與人口數的比例進行了統一規定。2010 年新修改的選舉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數,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鄉人口數相同的原則以及保證各地區、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適當數量代表的要求進行分配?!边@一修改實現城鄉的選舉權平等,使公民的政治權利更加平等。
參考文獻:
[1]萬泉攸撰:“我國基層人大直接選舉制度及其完善”,寧波:寧波大學2013年。
[2]姚沖霄撰:“我國基層人大代表選舉制度探究”,保定:河北大學2013年。
[3]于倩撰:“我國基層人大代表選舉中存在的問題及制度研究”,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作者簡介:鄒海濱,南昌大學研究生院法學院14級在讀碩士,憲法學與行政法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