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云龍+任琪龍
摘要:能源是當今社會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一環,其是社會和經濟得以發展的重要的物質基礎。當然,人類經濟和社會依賴著能源,能源的消耗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也越來越緊密。當代經濟學家和科學工作者們對于能源問題也做了相關的研究和探討,其中很大一個焦點就是能源消耗、碳排放量與經濟增長問題。如何在當前大環境下能源消耗嚴重,環境和大氣污染嚴峻,國家堅持可持續發展、嚴厲環境整治的背景下實現穩定經濟增長,兌現國家“十三五”規劃中關于環境整治的承諾。本文通過分析經濟增長和環境破壞,給出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經濟增長;能源消耗
中圖分類號:D922.6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065-01
一、中國能源消耗現狀分析
我國是“富煤、貧油、少氣”的國家,這一特點決定了煤炭將在一次性能源生產和消費中占據主導地位且長期不會改變。目前我國煤炭可供利用的儲量約占世界煤炭儲量的11.67%,位居世界第三。我國是當今世界上第一產煤大國,煤炭產量占世界的35%以上。同時也是世界煤炭消費量最大的國家,煤炭一直是我國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原料,在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構成中煤炭始終占一半以上,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城市的大氣污染主要以煤煙型為主。
研究中國的經濟增長是絕對不可與能源消耗分開的,經濟增長的代價伴隨著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快速上升。資源和環境問題往往是并行的,要想促進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先保護環境。我國長期以來都走的是資源高消耗、環境重污染、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只能帶來更嚴重的環境的問題。因此必須采取切之有效的防治對策和管理手段來制止我國環境污染問題的加劇。
近年來,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雖然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但中國環境的嚴峻形勢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尤其是碳排放,遠遠超過了環境的承載能力,大中小型城市均出現了嚴重的空氣污染,酸雨、霧霾天不斷加重,有機污染物危害、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生態破壞與水土流失、荒漠化、草原退化等一系列環境問題。
二、研究建議
本文認為我國要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目標,首先要正確處理經濟、能源與二氧化碳排放三者間的動態關系,能源消耗不僅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同時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因此為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應探索出一條低碳經濟的發展之路;其次,我國政府應積極發揮“掌舵者”作用,調整產業結構,改變能源利用方式,豐富完善環境標準立法,實施階段性、漸進式的節能減排目標;最后,我國應繼續強化技術創新理念,通過開發推廣新能源,緩解環境壓力。具體而言,本文提出如下對策建議,以期能勾勒出我國構建低碳經濟的發展藍圖。
(一)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升級。
我國正步入工業化發展后期,然而由于歷史原因,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 的第二產業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這對我國環境產生了巨大壓力,為改變這一現象,我國應積極淘汰落后產能、發展新興產業,通過優化經濟發展結構,促進產業升級轉型。我國在進行優化經濟結構的進程中,需以促進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為核心,以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的趨勢為目標,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的步伐,加強現代服務業體系的完善,加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具體而言:一是要通過產業政策強化基礎產業發展,特別是基礎產業與基礎設施的建設,為產業自主發展提供良好環境,統籌全國產業協調發展;二要推進產業之間的融合與互動,加大對污染密集產業的技術改造,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的相互融合與發展;三是要協調區域產業發展,促進地區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其中東部地區應加快產業升級步伐,大力發展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中西部地區應加快工業化進程改造,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及勞動型密集產業。
(二)提高能源效率,推廣清潔能源。
我國能源消耗一直處于急劇增長階段,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我國能源利用效率較低,除此外,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耗結構也進一步加大了我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為實現能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應不斷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變能源消費結構,積極推廣清潔能源。
短期內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很難大幅調整,但是加速以傳統煤炭礦種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向現代石油和天然氣礦種為主的結構轉變是一種必然選擇。
一是大力推進和發展循環流化床燃燒、大規模煤氣化等潔凈煤技術以及改進煤炭直接、間接液化技術,加快研發煤炭多聯產等新式潔凈煤技術,提高能源利用率;二是加大天然氣、水電等開發力度,積極利用風能、太陽能和核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提高優質能源開發。
(三)堅持技術創新,實現節能減排。
堅持科技的進步與創新,即加強我國科學技術的自主研發水平,加快節能新產品的推廣和應用,最大限度的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提高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
第一,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的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在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的時候,要把節能作為政府科技投入、推進高技術產業化的重點領域;第二,要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企業節能的技術改造。只有關注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環保治理技術,才能從實質上降低最終產品和服務對環境的影響。
(四)提高環境標準,完善法律制度。
環境問題的根源在于環境外部性所導致的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目前我國企業在環境污染問題上大多數存在“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現象,為解決環境污染、消除市場失靈,使環境成本內在化是最有效的實施措施,因此提高環境立法標準,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之路的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申萌,李凱杰,曲如曉.技術進步、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碳排放:理論和經驗研究[J].世界經濟,2012,07:83-100.
[2]許廣月.中國能源消費、碳排放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
[3]孫猛.經濟增長視角下的中國碳排放及減排績效研究[D].吉林大學,2014.
[4]巴曙松,吳大義.能源消費、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增長——基于二氧化碳減排成本視角的實證分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6):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