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琪龍+曲耀稼
摘要:良好的社會救助制度是解決貧困人口生活問題的重要舉措,對于我國的社會保障建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的社會救助制度還停留在補缺型、濟貧型的階段,仍然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和不足。本文通過對比國內外社會救助制度,結合我國經濟轉型期社會救助制度的實際情況,探討我國現有新型社會救助制度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創新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社會救助;制度創新;轉變觀念
中圖分類號:F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070-01
社會救助體系,是指政府為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難而設計的一系列制度,以及為保證這些制度的運行而形成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組織網絡、物質技術條件等要素有機結合的整體。然而在具體的實施中,社會救助制度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如社會救助對象的非多元化,沒有實現城鄉統籌,項目單一,理念落后,救助水平較低。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這些問題顯然與國家的大政方針、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相違背,因此需要對現有的社會救助制度進行深化改革,創新救助內容、形式和方法。
一、我國社會救助制度的現狀
2014年2月,國務院頒布《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并于5月1日起施行。《辦法》第一次以行政法規的形式綜合構建了社會救助體系,明確社會救助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等八項制度,成為社會救助事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央政府的正確指引下,我國的社會救助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社會救助的托底保障作用充分顯現;二是農村“五保”能力顯著增強;三是應急能力增強,四是救助范圍擴大。
二、我國社會救助制度存在的問題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的社會救助制度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許多的問題。一是城鄉之間的社會救助不能協調。農村的最低生活保障遲遲不能開展,有許多地區農民不能享受到制度性救助,城鄉社會救助在制度設計、資源配置、服務管理上存在差異,城鄉統籌發展不夠;二是救助方式單一和水平較低。現有制度相當一部分沿用較低的標準,生活救助,其他救助項目沒有形成良好的網絡;三是社會救助能力薄弱,信息化水平滯后。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信息化平臺和跨部門的信息共享機制尚未全面建立,基層社會救助經辦力量薄弱,社會救助監管力度不夠。五是社會救助資金負擔不合理。在制度上關于強調地方責任,由地方政府和鄉鎮、村集分別籌措所需資金。六是社會救助的資金不足。我國社會保障所需要的資金非常巨大,可分配給社會救助的資金有限,再者由于我國的貧困人口基數大,人均可獲得的社會救助資金就十分有限。
三、國外社會救助制度與我國的對比
國外對社會救助制度的研究起步較早,也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國外多數學者認為,政府應該為低收入者提供持續的救助,這種救助也應該受到法律和各種途徑的有效監督。
對社會保障制度的模式分類,可以分為自保公助型、國家福利型和自我積累型。在自保公助型國家當中,以美國和德國為代表,而筆者認為美國采取的社會救助制度模式是“綜合型”模式,德國 “針對型”的社會救助制度模式。在國家福利型當中,以英國和北歐五國為代表,采取的社會救助制度模式是“全面型”模式。新加坡是自我積累型國家的典型代表,新加坡采取的社會救助制度模式是“自立型”模式。除此之外,巴西采取的社會救助制度模式是“濟貧型”模式。
當前,我國已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供養為核心,以醫療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專項救助為輔助,以臨時救助為補充的覆蓋城鄉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總結我國的社會救助制度的特點,可以定位為補缺型和濟貧型。
四、我國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創新的思路和措施
(一)切實加強社會救助統籌協調。
強化制度的頂層設計,加強低保等基本生活救助與專項救助的銜接,形成有層次的生活救助保基本、專項救助解專門困難的救助體系。
(二)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立法。
要充分發揮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在社會保障中的突出作用,就必須盡快推動社會救助相關法及專項救助法律的出臺,對社會救助的實施主體、對象、標準、范圍、期限、條件、監督、責任、義務等方面進行規范,使救助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從而保證社會救助公開、公平、公正,發揮社會救助工作的“最后一道防線”的“兜底”功能。
(三)加大對社會救助的資金投入。
完善社會救助資金、物資保障機制,將政府安排的社會救助資金和社會救助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建立社會救助標準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提高的增長機制。在中央財政繼續加大資金投入的同時,科學合理設定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分配因素,繼續開展績效評價,加大“以獎代補”力度,引導地方各級財政也不斷加大投入。同時,盤活存量資金,減少資金結余。
(四)繼續強化社會救助規范管理。
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真正做到規范便捷、公平公正、透明高效。一是繼續強化救助對象科學認定,將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建設,作為社會救助規范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工程來抓。二是進一步優化審核審批流程,嚴格規范流程。針對遭遇急難困難的群眾,建立審核審批“綠色通道”,及時給予生活救助,確保困難群眾的訴求迅速得到響應。三是認真實施社會救助績效評價機制。
(五)轉變觀念。
想法設法做好宣傳工作,轉變政府及民眾的思想觀念,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救助觀念。要樹立一種受助與國家然后努力發展自己,盡可能自食其力改變現狀的思想。國家樹立積極救助和發展個人相結合的理念。
五、小結
我國的社會救助制度仍然存在這許許多多的問題,任重而道遠。幸運的是,隨著國力強盛和我國在重要戰略機遇期和改革發展關鍵期,國家已經對社會救助制度的方方面面做出改革,在制度設計、救助范圍、救助方法和救助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相信社會救助制度會越來越先進,為我國脫離貧困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謝增毅.中國社會救助制度:問題、趨勢與立法完善[J].社會科學,2014,12:91-101.
[2]朱一丹.社會救助制度的中外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
[3]肖艷輝.社會救助國家責任模式比較研究[D].湖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