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鑫棟+任海波
摘要:近年來社區居民的法律需求日益增加,社區現有的法律援助不能滿足其需求,法學專業大學生進入社區提供公益法律服務,既能彌補社區法律援助的不足,同時社區也為法學專業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平臺,本文通過分析法學專業大學生在社區法律服務中存在的困境,提出幾點完善建議。
關鍵詞:法學專業大學生;社區法律服務;社會實踐
中圖分類號:G4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101-01
近年來社區居民的法律需求的日益增加為法學專業大學生(以下簡稱“法本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平臺,通過調查顯示89.3%的法本生希望在校期間學校能更多的提供實踐機會。法本生進社區既能提升法本生的社交能力及協調溝通能力,又能在提升法本生的實踐能力、學習能力的同時彌補社區法律援助的不足,服務社區居民。通過市調發現,參加社區法律服務的法本生在處理突發事件及溝通協調能力方面高于一般的法本生12%。
一、法本生社區法律服務存在的困境
和諧社區的建設需要法律的保障和推進,法本生在為社區提供法律服務的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實務能力,有其存在的意義,但是針對近年來法本生法律服務進社區看來存在諸多困境。
(一)缺乏資金保障。
首先,法學專業大學生社區法律服務是公益行為,沒有資金來源。法學專業大學生目前都是招募的法學專業的志愿者,現階段還沒有做為法本生的實踐平臺在學校普及推廣,所以也沒有實習經費的支持。其次,社區法律服務需要資金支持。比如法學專業大學生的交通費用、辦公用品費用、法律宣傳資料費用等等。因為缺乏資金得不到解決,導致法本生的社區法律服務不能很好的開展下去。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
首先,社區法律服務的法本生一般都是由學校招募的志愿者,人員相對不穩定,管理難度大。其次,由于法本生本身都是在校學生,并不是專職的社區法律服務人員,需要經常參加學校的各項教學及社會活動,沒有過多的空余時間。再次,法本生社區法律服務很多都沒有成立相關的實體機構或者管理機構,而對于那些已經成立了實體機構的法本生社區法律服務來說,其內部管理機制也不健全。這些都制約了法本生社區法律服務活動的長期良性發展。比如:缺乏相關規章制度、人員分工不明確和缺少有效的監督與激勵機制。
(三)專業素質和能力不強,難以取信于人。
法本生難以取信于人的根本就是專業素質和能力不強。首先,在校大學生沒有取得相關資格證書,并且大都是大一、大二的在校生,專業知識的學習非常有限,社區居民以及社區居委會對法本生的能力持懷疑的態度;其次,在校大學生沒有相關的司法實務經驗,63.2%的社區居民認為如果糾紛訴訟的話還是找專業律師,只有7.3%的社區居民選擇可以讓法本生嘗試;再次,法本生沒有進入社會,接人待物以及溝通能力相對欠缺,致使在接待當事人的時候,不能很好的把握。
二、完善大學生社區法律服務的建議
法本生社區法律服務在為社區居民提供法律援助的同時,增強法本生的法律實務能力,提升了綜合分析法律問題的能力。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針對上文提到的現階段大學生社區法律服務中的困境提出以下幾點完善建議。
(一)爭取資金支持。
上文提到的法本生社區法律服務提供都需要資金的保障,從現狀來看,其主要依靠社會贊助以及學校在寒暑期所組織的普法宣傳活動的實習經費,但這遠遠不能滿足法律服務的資金需求,政府應該在大力提倡法治社會建設的同時,加大財政支持,不僅為法律服務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也為法律教育事業提供保障,使法本生在學習法律知識的同時,提高實踐能力,掌握實務處理經驗,學以致用,更好更早的投身到社會的法制建設中去。另外學校也可改變以往的教學體制,增加以社區法律服務為平臺的法學實踐教學模式,由高校提供實踐教學經費,為師生提供資金保障以增加師生參與社區法律服務的積極性。
(二)加強內部管理,增強師生社區法律服務的有效性。
法本生社區法律服務活動想取得長期、健康、持續的發展,需要加強內部管理制度。首先,高校應當成立相關的實體機構,以實體機構為依托制定相關的內部規章制度;其次,制定科學、合理的內部制度,既要能對成員參與的社區法律服務活動進行有效的規范和監督,明確成員在組織中的責任和義務,又能充分調動成員參與社區法律服務的積極性,設置相對公平、合理的激勵機制;再次,由專職的“雙師型”教師對成員做好崗前培訓,崗中指導,崗后總結。根據目前社區居民普遍需求解決的法律問題,在法本生參加社區法律服務前進行專題崗前培訓,合格后上崗。
(三)加強法本生社區法律服務業務知識的再學習。
針對社區居民需求加強法律服務的法本生崗前培訓。由于法本生實踐經驗的相對缺乏,導致不能很好的保障法律服務的質量以及保護當事人利益。高校應當增加“雙師型”教師的來源,除了加強高?,F有教師的實踐業務能力培養外,鼓勵并吸引司法實務部門中的優秀人才到高校任教,并由這些經驗豐富的“雙師型”教師任指導教師。法本生接待當事人的具體實施方案:接到咨詢或者案件后,在法本生經過自己查找資料再學習、仔細思考后得出的結果,由“雙師型”教師批閱審查,指出不足,將不足修改后再答復當事人。這樣既能讓法本生在實案中鍛煉自己、增強思考再學習能力,又能充分保證當事人利益。
參考文獻:
[1]李冰,郭輝.社會和諧與司法公平視域下高等院校法律援助的出路與發展[J].保定學院學報,2015(1).
[2]劉秋芷.大學生社區法律援助體系的構建[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7).
基金項目:2013年河南科技學院項目(項目編號:2013016)
作者簡介:盧鑫棟(1993.2-),男,漢,河南信陽,河南科技學院新科學院,研究方向:法律學。
通訊作者:任海波(1979-),女,漢,河南安陽,河南科技學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