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幽美
摘要:高考就像一根指揮棒,從小學到高中的語文課堂無不圍繞著高考在轉,這本來也無可厚非。可怕的是我們的語文課堂越來越了無生趣,就像一潭死水。我們的許多語文教師,特別是高三語文教師,為了瞄準高考,“一切為了高考”。美其名曰“注重時效”,課堂強調的都是高考考點,從字音校正,詞意辨別,段落分析到命題作文,滿堂灌輸。甚至宣稱:跟高考“無關”的一概不講。落實字詞,講深講透;分析文章,細大不捐;指導作文,天花亂墜……學生被弄得學生云山霧罩,昏頭暈腦。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走向了極端,結果弄得現在的許多語文課變成了“催眠課”,語文課被學生形容為“老北京的敘述”,語文老師被稱為“催眠師”。
關鍵詞:素質教育;功利色彩;語文教師
中圖分類號:D6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131-01
我想問一問這些兢兢業業的語文教師:什么叫跟高考無關?你講的細枝末節難道就是高考考點?你講的一鱗半爪難道就是高考試題?現在高考試題更加注重語文整體素質的考查,重視能力考查,特別是創新能力的考查。除了幾句名句填空來自教材,其他的全部來自課外,根本無跡可尋。
語文其實無處不在,語文最講究的是靈性悟性和融會貫通。美國教育家華特有一句名言: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我們確實應該教給學生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并且要不斷訓練和深化,不斷夯實和提高。但是不能以傷害學生的語文興趣和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為代價,這就要求我們的語文課在強調工具性之外,還要注重人文性。讓學生在具備科學知識的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人文性各學科都要涉及。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我簡單地理解為兩點:一是要突出語文教學以人為本,二是要突出語文教學的文化性。《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根據新時期高中語文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提出的三個課程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語文學科本來就是以情感教育和形象思維的訓練見長和出彩,古人尚且強調“寓教于樂”,我們今天的語文課更應該上得活潑生動。
且看當代語文教學大師們的教學特色:于漪的情感,寧鴻彬的暢想,錢夢龍的導讀,顏振遙的啟發,陳中樑的設疑,張孝純的大語文教學……哪一個不洋溢著濃郁的人文氣息?
語文教師們,讓我們的課堂多一點人文素質的熏陶,少一點純粹應試的功利吧!多一點睿智,多一點幽默;多一點情趣,多一點親和;多一點互動,多一點共鳴;多一點探究,多一點合作……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確定高中階段語文教學的總目標,一是為學生“終身發展打好基礎”;二是“發展健康個性”,“培養發現、探究、解決問題能力”。語文學習是終身的事,我們更應該教給學生一些興趣、習慣和方法。我們的眼中不能僅有高考。“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育是終身的事情,我們更應該給學生多一些能力的素質的培養。“教育就是教育以后留下的東西”,許多年以后,學生能記得的就是那些行之有效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一個語文教師,不一定要喋喋不休而不知所云,不一定要瑣瑣終日而勞而無功,如果能讓自己的學生從此更加熱愛語文,熱愛讀書,熱愛生活,就是最大的成功。
《學記》有云:“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但愿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多一些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少一些應試教育的功利色彩。語文課更多的是一些精神的延續和文明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