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倫理學是是關于道德問題的理論,是研究道德的產生、發展、本質、評價、作用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養規律的學說。我認為其實質是為了人類更好的生存與發展而產生的,是功利性的。
關鍵詞:倫理學;功利主義
中圖分類號:B82-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167-01
一、古希臘早期倫理學的功利性
古希臘早期的思想在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這里達到高峰。下面我們主要從其的倫理學上的一些思想來看其共性,我把它叫做功利性。首先從蘇格拉底來說。后人稱蘇格拉底的哲學為“倫理哲學”,因他為哲學研究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使哲學“從天上回到了人間”[1],這也是倫理學的開端,把研究的視角轉向了人。
其次,從柏拉圖的理想國與倫理學目的來說。柏拉圖的理想國中他認為國家的起源是從人類的需要中產生的。人類有多種需要,但每個人不可能自己滿足自己的需要,所以為了自己的需要,人們就必須互相的合作,這就產生了國家。由柏拉圖國家產生于人類社會需要的思想可以看出其國家的目的是為了人類的需要服務的,人類的需要是國家產生的基礎[1]。可見其功利性。在看柏拉圖的倫理學的目的,柏拉圖的倫理學致力于使人類變得更好、改變人類社會。柏拉圖認為人都是向善的,沒有人愿意做惡,惡只是人在達到善的過程中的一個錯誤的階段,惡是因為人沒有找到正確的辦法到達善。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是為了達到善、感受幸福與快樂。人只考慮自己的快樂。所以我們說柏拉圖的倫理學也是功利性,是為了個人的善或者幸福這個效用的。而亞里士多德的追求快樂、榮譽、財產的人生目標也在揭示這其倫理學的功利性。他說財產、榮譽等是實現幸福的手段,可見他認為生活的富足還是需要一定的金錢與財富的,并且金錢與財富還是獲得幸福生活的途徑。
二、古希臘晚期倫理學的功利性
古希臘晚期古代奴隸制社會已經度過了它的輝煌發展階段,進入了垂暮之年。當時,社會矛盾激化,不僅奴隸與奴隸主之間,而且城邦自由民內部的斗爭也愈演愈烈。社會中彌漫的不滿與對革命的懼怕在廣泛地流傳著。社會的衰敗和普遍的混亂必然要引起道德的敗壞更甚于知識的衰退。動搖了傳統的社會秩序和倫理習俗;法律制度和道德準則失去了原有的約束力,廣大城邦自由民生活潦倒,痛苦不堪,對未來完全喪失信心。整個社會氣氛極為低落。鑒于此,哲學家們開始把哲學研究的對象轉向倫理學,轉向如何使人們獲得幸福愉快的生活。把倫理學當成了為人們在動蕩的社會找到精神寄托的一個途徑,其效用是功利性的。
懷疑主義的懸置判斷的倫理學主要是通過不對任何問題作出回答,或者不對任何東西產生疑問,而減少思考以達到沒有煩惱的境界,從而收獲幸福。這為后期的不可知論埋下了伏筆。懷疑主義的代表人物是皮浪。當時哲學有一種認為自己發現了真理,另一些人則斷定真理是不能認識的,還有一些人則繼續探索[2]。相信他們發現了真理的人,有一個專門的稱呼叫做獨斷論者;學園派的則主張真理不可認識;而懷疑派則進一步從事研究。
我認為懷疑主義是一種能力,它用一切方法把現象與判斷對立起來,由于被對立起來的事物、對象和原理、理由的完全對等,我們就達到了一種保留意見,不作判斷的存疑狀態,并進一步達到心平靜氣的境界。不作判斷是一種寧靜的心靈狀態,由于它我們既不肯定也不否認任何事物。據說在皮浪身上把懸置判斷做的特別徹底,有一次他在船上遇見了風暴,人們都非常的驚恐、四處逃竄,這時他看到旁邊有一頭豬在淡定的吃食,他就說這才是哲學家應有的態度。
懷疑主義最基本的原則是:任何命題都有一個相等的反命題與它對立。我們相信,根據這條基本原則,我們就能夠避免獨斷,同時可獲得安寧。避免判斷的安寧是人們獲得幸福、快樂的功利主義的方法。
倫理學的實質是為了人類更好的生存與發展而產生的,是功利性的。功利主義,即效益主義是道德哲學中的一個理論。提倡追求“最大幸福”功利主義認為人應該做出能“達到最大善”的行為,所謂最大善的計算則必須依靠此行為所涉及的每個個體之苦樂感覺的總和,其中每個個體都被視為具相同份量,且快樂與痛苦是能夠換算的,痛苦僅是“負的快樂”。不同于一般的倫理學說,功利主義不考慮一個人行為的動機與手段,僅考慮一個行為的結果對最大快樂值的影響。能增加最大快樂值的即是善;反之即為惡。邊沁和密爾都認為:人類的行為完全以快樂和痛苦為動機。米爾認為:人類行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對幸福的促進就成為判斷人的一切行為的標準。其基本原則是:一種行為如有助于增進幸福,則為正確的;若導致產生和幸福相反的東西,則為錯誤的。幸福不僅涉及行為的當事人,也涉及受該行為影響的每一個人。
參考文獻:
[1][英]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P290,何兆武、李約瑟譯,商務印書館 1976年版
[2]哲學簡史 陳志堅編著 線裝書局 2006.5
作者簡介:袁婷婷,沈陽工業大學,中國近代史基本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