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穎
摘要:隨著人們維權意識不斷增強,在公共設施選址的問題上,國家和政府遇到了不少阻礙。人們都不希望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的公共設施建在自己住所的附近,因此便會對項目百般阻撓。本文結合“經濟人假設”和“鄰避效應”理論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分析,并從各個不同主體維度出發提出解決鄰避問題的建議。
關鍵詞:公共設施選址;經濟人假設;鄰避效應
中圖分類號:X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178-01
一、背景
近幾年,我國發生了多起起影響廣泛的公共設施選址沖突事件,幾乎都以項目叫停收場。發生在2011年的四川什邡的反對銅鉬項目事件; 發生在2012年的江蘇如東的反對造紙企業污水排海事件和浙江鎮海的反對PX項目事件;2014年發正在茂名的PX事件,項目最終都統統下馬。僅就項目本身而言,除四川什邡的有色冶金項目是屬于 “兩高一資”的重污染項目外,江蘇啟東和浙江鎮海的項目都是應用先進技術生產國內急需產品的進口替代項目,且都是可以拉動地方經濟快速增長,有著巨大經濟效益的大項目,三項目都在群眾反對的聲浪中偃旗息鼓。這一現象可以用“鄰避效應”進行解釋,本文將對這一現象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措施。
二、“鄰避效應”及“經濟人假設”對公眾行為的影響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公眾會對一些公共項目盲目反對?本文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公眾對項目的認識不足。如PX項目,人們在了解不足的情況下先入為主把它定義為了有毒危險品,政府事前沒有做好準備工作,沒有很好地跟群眾解釋什么是PX;二是“鄰避”心里在作祟,即使是對發展有利但有可能給自身健康造成一定威脅的項目,公眾大多會選擇反對。
究竟什么是“鄰避效應”?鄰避效應來自于一個英文短語——Not-In-My-Back-Yard,直譯為“不要建在我家后院”。指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與居民維權意識的增強,必要公共設施與生產設施,在設施外部性擴散過程中,引起設施周邊居民反對與抗爭的現象。[1]
鄰避效應中存在著一對矛盾,是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斗爭,是理性經濟人與非理性社會人糾結的結果。人們支持某些設施的建設或項目的發展,但不希望為該設施的建設或該項目的發展付出比別人高的代價。一般情況下,斗爭的結果理性會占據上風。根據經濟學原理中的“經濟人假設”,人都是理性而自私的,會基于自身利益做出最優選擇。[2]因此,“經濟人假設”用來解釋公眾行為同樣是適用的。而大量的事實也表明,即使事關環保,普通人依然不會愿意做出無條件的讓步,大家都會抱著寧可“損人利己”也不能“損己利人”。如果政府不在其中進行調和,最后將是一個零和博弈的結果,要么政府強硬推行措施,項目得以進行,公眾的反對無效,健康將可能受到損害;要么政府將迫于輿論的壓力叫停項目,公眾反對生效,健康受到保護,卻給當地的環保和發展帶來了壓力,雙方非勝即負。
三、解決“鄰避現象”的緊迫性
目前,中國乃至世界的環境問題不容忽視,大氣污染、誰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生態破壞等環境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健康。因此,保護生態環境十分重要,其中遇到的阻力需要大家共同去克服。為了減少“鄰避效應”這個阻力之一的發生,推動環保項目更好地發展,個人、學校、社會公益群體組織、以及政府都責無旁貸。
四、降低“鄰避效應”影響的解決措施
對于個人而言,每個人都應該自覺地關注自己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自覺提高環保意識,增加環保知識,從自身出發,支持環保,踐行環保。節約一張紙、一度電,即便會造成當下的不便,但為了環境,為了未來更好地生活,依然值得。支持環保項目,支持生態經濟,即便會對自己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為了日后煩惱更少,也應該積極響應。此外,發揮自身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鼓勵身邊的人從長遠利益出發,放下“自私”的念頭,支持環保,也是我們應該去努力的。
對于學校而言,加強環保教育是必須的。環保意識從小培養,潛移默化,才有利于長期的保持。學校對學生的環保教育到位了,公民對環保的認識、對環境項目的了解加深,環保意識整體提高將會有利于日后環保項目的推行,減少公眾的反對情緒。
對于社會公益性組織而言,行動是對環保與可持續發展最好的支持,作為公益性組織,就應該承擔更多環境保護的責任。而除了實際行動之外,通過現身說法提倡環保更是公益性組織應做的。只有鼓勵更多的人參與,環保之路才能很好地延伸下去。此外,利用自身的力量監督與協助政府推行環保經濟也是社會性公益組織應做的。有能力的專家學者提供專業的分析和意見,幫助調節政府與公眾的摩擦;普通熱心人士做出呼吁,并共同監督政府的工作,會提高民眾對環保項目的信任度。
對于政府而言,在推動環保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項目過程中,應承擔主要責任。第一,要聯合各方的力量加大環保項目的宣傳力度,從開始規避公眾因不了解引起的輿論危機;第二,提高項目透明度,加大公眾參與,提高公眾的信任度;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技術手段與公眾參與相結合是解決鄰避設施選址困境的有效手段。[3]廈門PX項目事件是我國少數得到較好解決的公共項目事件。從博弈到妥協,再到充分合作,留下了政府和民眾互動的經典范例。廈門市民最大限度的參與,媒體最大限度的自由討論,知識分子在自己的職業范圍提供專業意見,所有這些正常渠道才能真正啟動,才能最終起作用。第三,進行利益分析,采取各種補償措施,盡量平衡好各方的利益,采用環保技術而提高了生產成本的企業提供一定優惠條件等;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在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下,公眾難以對項目進行最徹底的監督,政府首先要把好關,堅持把環境項目的每個環節都做到盡善盡美,確保項目的質量,只有政府自己嚴格把關,公眾才愿意支持,環保的道路真正做到集民意、得民心,才能越走越順。
人,既是經濟人,也是社會人。大自然不會一直無條件無私地包容人類的自私。不要讓鄰避效應阻礙了環保的腳步,政府應負起應負的責任,每個人也應該有所覺悟,促進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田晨飛,鄰避效應綜述[J]商品與質量,2015,(46):78-78,77。
[2]趙成根,經濟人假設在公共領域的適用性論析[J]中國行政管理,2006,12:91-96。
[3]侯璐璐,劉云剛,公共設施選址的鄰避效應及其公眾參與模式研究——以廣州市番禺區垃圾焚燒廠選址事件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14,05:1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