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職業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職業學校學生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多,但是由于現今職業學校生源的多樣化和復雜化,學生的心理現狀也呈現出復雜性和特殊性,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偏差。本題在分析職業學校學生心理特點的基礎上,探尋其存在的心理偏差,并以這些偏差為基點,本著提高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原則提出幾點對策。通過對兩所職業學校448份有效的問卷調查,分析出職業學校學生的主要的心理偏差類型,并在一系列理論依據及方法論的基礎上,提出幾個解決當前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偏差的對策。
關鍵詞: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偏差;對策
中圖分類號:R39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179-03
一、前言
在教育事業蓬勃的發展下,我國的職業教育也在不斷壯大。對于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學生學習的機會增多,但同時競爭也將會越來越激烈,學生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面對壓力,當然就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是人的整體素質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個人健康發展的基礎。隨著近些年人們對心理健康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的重要性的普遍認可,心理健康的研究也隨之不斷的深入和細化,其中對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開展的研究較為豐富。職業學校的學生作為青少年群體中一個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的群體,他們的心理特點既有青少年群體的共性又有他們這個群體的相對獨特性,在大多數人看來,職業學校的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綜合素質都在同一人群中處于中下水平。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學生們在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情感,學習,就業等方面難免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心理困惑。目前,對于職業學校學生心理現狀的研究雖然也在不斷的豐富,但相對而言還是比較薄弱。更多的研究者是關注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而很少有人明確指出其具體存在的心理偏差。國內外許多研究均表明當前職業學校學生的確存在有不少的心理問題,比如智力障礙、情緒問題、意志力薄弱、逆反心理等,這些問題影響著他們現在的學習,更影響著他們以后的發展。因此,關注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偏差,用正確的方式來教育引導他們改善和提高心理素質對培養身心健康的職業型人才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本文以兩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為例對學生的心理偏差的現狀做了調查,并針對其心理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及時提出應對心理偏差的對策,以便給學生做積極的干預,促進個體的健康成長。
二、概念界定
(一)職業學校學生。
指就讀于職業高中,職業中專,技工學校,五年制大專的學生。本文研究的對象主要是職業中專學校的學生,其年齡在15—18周歲之間,正值青春叛逆期的一個青少年群體。
(二)心理偏差。
指自戀、自卑、偏執、抑郁、恐懼、焦慮、孤僻、偏激、嫉妒、網絡依賴等各種不良心態。
三、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湖南省內兩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隨機抽取480名學生作為被試,共發放問卷480份(一、二、三年級各160份),收回有效問卷448份,有效收回率93.3%。
(二)研究方法。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測試。癥狀自評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又名90項癥狀清單(SCL-90),該量表共有90個項目,包含有較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從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直至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個因子分別反映10個方面的心理癥狀情況。測驗的因子分別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及精神病性。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統計各項指標和因子的分數,并于國內常模做對比分析,用統計學原理分析其差異的顯著性。
四、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職業學校學生自評量表結果與全國青少年常模的比較。
從表1中的數據可知,職業學校學生SCL-90測試結果與全國青年組測驗結果相比較,其中7個因子都呈現出差異顯著的狀態,說明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全國青少年平均水平還是有一定差異的,尤其是在強迫、焦慮、敵對、恐怖等因子上,說明本次調查的對象存在有或多或少心理健康狀態上的。
(二)不同年級之間的差異比較。
從表2中的數據可知,不同年級學生的測驗結果存在著一些明顯的差異,在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偏執這六個因子上達到顯著的差異。從強迫因子看,三年級學生得分最高,可能的原因是高年級學生即將面臨就業或升學等問題,壓力過大從而使得心理健康欠佳;從人際關系因子來看,一年級得分最高,可能是因為新生剛入學,對學校環境的不適應,與老師同學的溝通和交流不夠從而導致人際關系敏感;在焦慮和抑郁兩個因子上,高低年級學生均有體現,原因可能在于剛入學的學生心態比較悲觀,神經容易過敏和緊張而使得學生會經常煩躁不安或悶悶不樂。在敵對和差異因子上,低年級學生得分相對較高,其原因可能是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易受人影響,易沖動發。從總體看來,低年級學生心理狀況比高年級差。最后對性別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
五、當前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偏差的現狀分析
根據本次對兩所職業學校學生心理狀況的調查,通過對部分學生和老師的訪談,從以上的分析可知,心理偏差應該主要體現在:強迫、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等幾個方面。下文應該結合這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自我認知問題。
自我認知(self-cognition)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本次研究的對象主要是職業中專學校的學生,其年齡在15—18周歲之間,正值青春叛逆期,在這個時期的學生自我意識增強,一方面認為自己是大人了,有點盲目自大,一自我為中心;而另一方面又擺脫不了“職中生”的稱號;這樣的矛盾促使他們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不能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對未來沒有明確的目標。
(二)人際交往問題。
1.與老師的交往。
由于大部分職業學校學生都是因為在初中階段成績不理想沒有考上普通高中而選擇的職業學校,成績差在初中階段很有可能會得不到老師的重視,而更多的是排斥和指責,得不到老師的肯定,學生也會減少對老師的尊重,甚至會忽略老師的話,從而造成初中階段不良的師生關系。這種不良的師生關系勢必會對以后的學習生活造成不良的影響。
2.與父母的交往。
青少年時期的學生一般都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不愿意再受父母過多的限制,不愿意父母干涉自己的學校生活,也不愿意跟父母有過多的交流,認為他們不理解自己的想法,不尊重自己,經常會跟父母到矛盾,嚴重者則會出現一些行為沖突或離家出走等情況。這種與父母不和諧的關系也會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
3.與同學的交往。
該時期的學生與同齡人建立友誼的要求非常強烈,由于在同一個環境中,總會有同學和自己的生活經歷相仿,知識層次相當,有共同的語言,很容易成為好朋友,并且很講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但有時也會因為性格沖動,易怒等原因而導致友誼破裂,所以在這個時期也很難建立穩定的友誼。
(三)情感問題。
在職業學校學生中,出現自卑心理是比較常見的。很多職高生都認為自己比普通高中生差,因為從小成績差而沒有受到過老師和同學的關注,更得不到身邊人的尊重,在這樣一個長期沒有得到尊重的環境下形成了強烈的自卑心理。從而在生活中表現的比較內向,長期下來最后變得抑郁孤僻,甚至自我封閉,對生活缺乏積極主動性;消極的看待人生,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標。這種心理如果長期存在就會形成退縮性人格或抑郁性人格,這對以后的學習、工作都會有較大的負面影響。
(四)就業問題。
1.就業壓力大,心態不佳。
在學歷和文憑的大背景下,職業學校因其學歷低,很多學生過于自卑,認為自己本來就是因為成績不好,沒有更好的選擇才到職校學習,在就業競爭中,論學歷比不過大學生,而有些用人單位比較注重學歷或對技能和工作經驗,需求標準不斷地提高,致使學生們感到無能為力,甚至有的學生會越加不思進取,在學校得過且過,直接影響就業效果。
2.就業目標不明確,存在依賴心理。
職業學校很多學生對自己將來要從事什么樣的職業并沒有清晰的目標,對自己所學的專業了解不清。有的學生來學校讀書并不是為了學知識為以后的就業做準備,可能是因家長要求來學習的,因此他們都不會太重視的自己學習,反而存在一定的依賴心理,認為自己來讀書是因為父母的要求而非自己的主觀意愿,那么畢業后的工作問題也理所當然將其寄托在父母身上。這對自己真正的成長是很不利的。
六、對策
為了克服職業學校學生的消極心理狀態,促進積極向上心理的形成;使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現實及自身狀況,緩解人際沖突; 塑造職業學校學生良好的個人品質,健全品格發展,提出以下幾個解決學生心理偏差的對策:
(一)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
正確認識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許多學生因為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而影響其心理狀態。因此,需要通過開展一些心理教育活動來幫助學生如何正確地認識自己。一般來說,認識自己的方法和途徑主要有:一是自我反省和檢查;二是別人的態度和評價;三是各種心理測驗;四是通過活動成果來認識自己,只有結合多方面的途徑才能全面準備的認識自己。為此,我認為學校應該增設一些豐富多彩的心理活動課(如:團體輔導),在課堂上,學生可以通過游戲、角色扮演等方式來幫助認識自己,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評價。老師應該啟發學生說出自己的心聲,適時給與建議和鼓勵,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和自己的行為。
(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強化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
職業學校學生的培養不僅僅是學習文化知識和技能,在心理上和人格上也應該得到良好的發展。學校可以設立單獨的心理咨詢室,配備一些優秀的心理咨詢師或心理老師,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能讓老師和學生有更多的交流,從而根據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況,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分析和解決學生的問題,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心境,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老師應當善于在生活中發現學生各方面的優點,多關注學生,相互尊重。對于個別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老師應該給與更多的關心,堅持做到變“指導”為“溝通”,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
(三)加強建設,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
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以后學生的發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學校可以定期召開家長會以及家訪工作,讓家長來學校感受學生學習的氛圍,及時從老師那里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老師應及時將學生的情況反饋給家長,加強學生、家長、老師三者的聯系。老師可以定期找學生談話,比如每次考試之后,老師找每個學生進行單獨談話,和學生一起分析近段時間的學習狀態,生活上是否有困難等等問題,這樣就會讓每個學生都覺得得到了老師的重視,學生也會給與老師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從而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此外,學校還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學生的人際交往和情感交流提供良好的契機和場所,可以滿足學生自覺追求人際關系和諧。
(四)培養學生正確的就業觀。
首先,對待就業要具備良好的心態,要相信自己,要端正自己的位置。作為一名職校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都還不夠強大,工作了也需繼續學習。有了良好的心態,你就會對工作崗位不會有過高的要求,對于工作會更積極主動,任勞任怨,這樣才更有利于你今后的發展。工作意味著走向社會的大舞臺,更要重視并學會人際交往。再次,我們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學會尊重別人,講究禮儀,從小事做起養成文明交往的良好習慣。最后,要做好角色轉換的心理準備,在工作中,身份和職責都會發生改變,開始可能很難適應角色迅速轉變,精神壓力很大,這就要求我們在校期間就應該對自己提出高標準嚴要求,要培養自己獨立吃苦的精神。只有這樣,我們以后才能在工作崗位上站穩腳跟,為自己的事業邁向更高階層奠定良好的基礎。
七、總結
本論文的選題是在我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形勢下,結合我國職業教育的實際需要而確定的,本研究是素質教育及人全面發展的需要;是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需要;是職業學校學生個體健康成長的需要;根據研究可以看出,當前職業學校學生的確存在不少各種各樣的心理偏差,要減輕或消除學生這種心理偏差就必須要有針對性的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干預。我們綜合把握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現狀,提出解決這一問題的幾個對策,為我國更好的發展職業教育提供可借鑒的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李建明.淺析學生“心理偏差”產生的原因[J].科技教育,2008年01期
[2]羅鳴春.鄧梅:中等職業學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6,20(7)
[3]周娟仙,施成良.中專生心理差原因分析及矯正方法[J].心理健康教育,2007 NO.16
[4]張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狀況分析與對策[J].現代教育,2003(5)
[5]歐曉霞.對中職生人際交往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濰坊學院學報第9卷第2期,2009年3月
[6]杜云飛.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問題及解決辦法[J].亞太教育,2015年2月
[7]馬丹.探析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對策[J].赤子,2015年1月
作者簡介:王茜(1993-)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心理系,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