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敏
摘要:《哈姆雷特》是英國偉大而又多產的戲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于1599年至1602年間的一部文學悲劇作品。隨著錯綜復雜、曲折離奇的戲劇情節的展開,《哈姆雷特》向讀者傳遞了人性轉變、謀殺、復仇、對愛情的渴望、面對背叛的無助及死亡這一系列主題。
關鍵詞:人性的轉變;謀殺與復仇;愛恨交織;脆弱與死亡
中圖分類號:I561.0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244-01
一、引言
《哈姆雷特》是英國偉大而又多產的戲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于1599年至1602年間的一部文學悲劇作品。《哈姆雷特》是一部非常出色、優美的作品,里面不單有著優美的詞句、哲深的對白和曲折動蕩的故事情景,更有對人世、人性、死亡等諸多社會主題的思考。《哈姆雷特》是莎翁藝術創作的巔峰之作。偉大的文學作品可以跨越時空的限制,經久流傳。幾個世紀以來,莎翁的《哈姆雷特》這部文學大作持續吸引著世界大批學者、表演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電影制片人的關注。戲劇講述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叔叔克勞狄斯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親,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國王的遺孀,哈姆雷特的母親喬特魯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為父王向叔叔復仇的故事。“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每一位讀者對于《哈姆雷特》中所表現出的文學主題有自己不同的見解。隨著錯綜復雜、曲折離奇的戲劇情節的展開,《哈姆雷特》向讀者傳遞了人性轉變、謀殺、復仇、對愛情的渴望、面對背叛的無助及死亡這一系列主題。
二、《哈姆雷特》文學主題
(一)人性的轉變。
在老國王未死之前,哈姆雷特就像是生活在溫室中的花朵。他的社會地位是丹麥的王子,在物質上,他十分富有,不存在任何物質生活上的擔憂;在精神方面,他就讀的是英國威登堡大學,接受的是人文主義等先進思想的熏陶。他對世界充滿著無限的熱情,他高聲稱贊:“人是何等的巧妙的天工,理性何等的高貴,智能何等的廣大……可以說此時的哈姆雷特是十分幸福的,因為幸福而單純。社會黑暗的一面的在他的生活中是沒有出現的機會。然而,兩個月不到的時光里,老國王去世了,哈姆雷特的叔叔繼承了王位,他的母親成了新王的妻子。這個突然來襲的噩耗,讓單純的王子慌了,“烏云滿面,愁眉不展”,老國王的靈魂出現了,把他死去的真相告訴了哈姆雷特。這是王子從一個孩子向一個戰士進化的重要契機。哈姆雷特決心穿上戰衣,準備為自己的父親復仇,哈姆雷特開始了從單純的孩子向復仇的戰士的轉變。
(二)謀殺與復仇。
隨著老國王的靈魂的出現,謀殺這個殘酷的主題擺在了王子哈姆雷特的面前。謀殺是《哈姆雷特》中最主要的戲劇沖突主題。古今中外,謀殺是王權斗爭的產物。哈姆雷特的叔叔因為對王權的渴望而謀殺了自己的哥哥,老國王,從而導致了王子哈姆雷特的復仇。哈姆雷特為自己的父親而向叔叔克勞狄斯復仇成了莎翁戲劇《哈姆雷特》的主旋律。國王的鬼魂對哈姆雷特說:“聽著!要是你曾經愛過你的親愛的父親,你必須替他報復那逆倫慘惡的殺身的仇恨。”得知父親去世的真相后,哈姆雷特決心為父復仇,“啊,奸賊,奸賊,臉上堆著笑的萬惡的奸賊!”……“好,叔父,再會,再會,記著我。我已經發過誓了。”謀殺與復仇從此成了本劇的主要旋律。
(三)愛恨交織。
愛是人類永恒的主題。莎翁戲劇《哈姆雷特》交織著兄弟之間、父子之間、母子之間,情人之間,朋友之間的愛恨情仇,尤以對哈姆雷特和奧菲莉婭的愛情悲劇的表現最為深刻。在謀殺發生之前,他們之間的愛是單純幸福的。在給奧菲莉婭的信中,哈姆雷特說:“你可懷疑星是火,你可懷疑太陽會動,懷疑真理變成謊言,但永莫懷疑我的情。”母親在自己的父親去世后就急于下嫁新國王的事實從而改變了哈姆雷特對待女性的態度,“所有的女性都是脆弱的”,他放下了對奧菲莉婭的愛,“我曾今愛過你,奧菲莉婭”。最終,可憐的奧菲莉婭,這位柔弱、靦腆、沉靜的姑娘在對王子哈姆雷特的愛的渴望中,爬樹折枝而摔倒,跌入溪流從而失去了生命。哈姆雷特的母親,丹麥王后喬特魯德在莎翁的筆下是墮落的化身,然而作為母親,她對哈姆雷特的愛是真誠的,讀者們毫不懷疑她身上固有的母愛,而哈姆雷特卻始終無法原諒母親對父親的背叛。這種愛與恨的交織一直貫穿整部劇情的發展,觸動讀者的心弦,引起共鳴。
(四)脆弱與死亡。
Byron曾經說過“所有的悲劇都將以死亡作為結束。”隨著戲劇走向它的悲劇結尾,《哈姆雷特》的結局也以所有無辜的人或是有罪的人的死亡作為結束。Stoppard曾經說過:“The bad end unhappily,the good unluckily.That is what tragedy means(悲劇就是讓壞人和好人都有不幸的結局)”。比劍中,奸王在舊的罪行上又加上新的罪行,激發王子采取果斷的行動,自己也同歸于盡。他完成了為父報仇的任務,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環境的殘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To be or not to be,is a question(生或是死,這是一個問題)”,從哈姆雷特最經典的獨白可以體會到在面對這個殘酷的世界時,哈姆雷特的選擇是多么的困難。如果選擇死亡,那么可能是哈姆雷特對于死亡充滿的恐懼。如果選擇活著,那他就要殺死自己的叔叔,要重整國家。政治,親情,道德,責任把他壓迫沒有多余的空間呼吸。哈姆雷特和奧菲莉婭的悲劇結尾彰顯了人性的脆弱和無助。他們的不幸超越了他們自己,成為了那個時代永恒的主題。對愛情的渴望和復仇的使命把他們推向了死亡,令萬千讀者對他們的逝去感到深深的惋惜和心痛。
三、結語
莎翁戲曲作品《哈姆雷特》引起了無數讀者對其文學主題研究的探討。人性的轉變、謀殺與復仇、愛恨交織、脆弱與死亡——這幾個永恒的主題使得《哈姆雷特》超越時空,成為世界永恒的經典。當合上書的時候,讀者往往沉浸在那個偉大沉重的悲劇氛圍中無法自拔,既有對莎翁偉大悲劇創作才能的驚嘆,也有對人世、人性、死亡等諸多社會主題的思考,更有對王子哈姆雷特最終死去的心痛與不舍。假如沒有謀殺又何來復仇,王子哈姆雷特和奧菲莉婭本應享有幸福的結局,可這一切都被扼殺了……
參考文獻:
[1]朱生豪.哈姆雷特(譯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2]Byron,L.& Stoppard,T.English Book.Jiangsu:No.2 Publishing House,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