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肩部動作是蒙古舞蹈的典型特征,只要一提起蒙古舞蹈,豐富多彩的肩部動作就躍入眼簾和腦海。對肩部動作進行系統深入的研宄,是了解蒙古民族的地理環境,生活習俗,民族性格,宗教信仰,以及探尋蒙古舞蹈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的最佳切入點。本文通過對肩部動作中“繞肩”的具體分析,淺析“繞肩”所體現的風格特點和審美規范。
關鍵詞:蒙古舞蹈;肩部動作;繞肩;風格特征;審美規范
中圖分類號:J72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246-01
一、蒙古族民間舞蹈“繞肩”產生的緣由
(一)蒙古族民間舞蹈的文化背景。
狩獵舞是蒙古族最早出現地舞蹈,這是由本民族形成初期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所決定的。歷史上的蒙古族最初生活于有森林、有草場、有溪水、還各種野獸出沒的森林地帶,自然環境極其優越,為狩獵提供了理想的獵場。因此動物對于當時蒙古族人民的經濟和精神生活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動物也最容易激發起人們模仿它們的形象和創造舞蹈的沖動。最早的狩獵舞只是單純的模擬野獸的動作、聲音,以此達到吸引野獸,捕捉目標。后來人們的思維更加活躍,視野更加進步,在表現形式上,多涉及人們自身的勞動情感和審美情趣,在表現手法上,舞者從飛禽走獸千姿百態的形象中逐步提煉積累出符合動物特性的動作技巧和富有本民族舞蹈特征的藝術元素。
薩滿教是蒙古最早的宗教信仰。薩滿教的儀式歌舞同人們的慶典活動和祭祀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是一種歌與舞結合的宗教形式,也是蒙古古代舞蹈的又一主要表現形式。隨著古代的自然宗教向一神教的逐漸發展,其薩滿儀式歌舞也逐漸演變成了民間歌舞。但其中仍然有很多相同的世界觀和某些神靈觀念,并表現在后來的民間歌舞中。隨著社會的逐步發展,思想的不斷進步,蒙古舞蹈的表現內容和舞蹈形式也再不斷的在變化發展,形成了如今種類豐富多彩、風格特點濃厚的民族藝術瑰寶。
(二)產生蒙古族民間舞蹈“肩”部動作的條件。
1.馬背生活。遼闊無邊的蒙古草原上,馬作為代步工具成為蒙古人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蒙古族也成為典型地馬背民族。馬背就是蒙古人成長的搖籃,是蒙古人的天下,每個蒙古人都因為自己的駭馬而驕傲。蒙古舞的肩部動作就是蒙古人民長年累月在馬背上感受和創造出來的一種最典型的舞蹈形式。“走馬”是馬兒奔跑的方式之一,它的動態為“順拐跑動”,它的特點是姿態優美、速度快而穩,騎師們為了控制好馬兒的速度,就必須將上身微微后仰,將身上的力量全部往馬背上壓,阻止馬在興奮的時候由快走變為奔跑。從而形成騎師們上身保持平穩不動,但肩膀處卻隨著馬背的起伏自然地輕輕顫動,在蒙古舞蹈里通常用碎抖肩、笑肩的動作表演走馬。
2.模仿鳥獸形態。隨著蒙古民族的不斷發展,從森林來到草原,民族文化也在不斷發展,由打獵采集逐漸轉化到放牧牲畜,人們因長期與野生動物共存,便都自然而然的將它們的精神與特征融入到蒙古文化中了。
如果說馬背文化產生了蒙古舞肩部動作的基本動勢,那么進一步發展肩部、手臂、手腕和手指的動作則大部分都來源于模仿鳥獸的形態。張開雙臂好似雄鷹在天空中翱翔,肩部和手臂的上下擺動好似天鶴在扇動翅膀,前后擺動好似鴻雁在結隊遠行等等。
二、蒙古族民間舞蹈“繞肩”的風格特點
(一)“繞肩”動作的形態特征。
“繞肩”身體微微后仰,眼神望向遠方,猶如身臨一片大草原,與此同時,“繞肩”是在柔肩的基礎上以胸為軸心,左右肩膀交替向后或向前的環動變為繞圓,使肩部的動作更加飽滿、有韻味。向前為前繞,向后為后繞,雙肩同時單繞為交替繞。在“繞肩”動作中,手臂,手腕為次顯要部位,可以隨繞肩的動律劃圓,也可以在繞肩的基礎上做繞腕或硬腕,或手持道具而動。繞肩時腳下的步伐可原地踏步,亦可雙腳并攏,膝蓋微屈。
(二)“繞肩”動作的風格特征。
蒙古族宮廷舞蹈中主要以端莊、沉穩的舞蹈風格表現宮廷生活和禮儀,因此形成了蒙古舞蹈柔、韌、韻的風格特征。“繞肩”在節奏上和硬肩剛好相反,它沒有強弱拍的變化,而是要求貫滿音樂節奏,表現出連綿不斷、有抻勁、有韌性的繞圓動律,體現著蒙古舞蹈沉穩、莊重的風格特征。
(三)“繞肩”動作的情感特征。
蒙古族的人們不光是一個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性格粗礦豪放的民族,實際上他們更是一個情感細膩和胸懷遼闊的民族。可以從蒙古族智慧的先民們創造出優美、生動、獨特地“繞肩”動作上看出,他們細膩的感情和遼闊的胸懷。在蒙古民族各地區群眾自娛性民間舞蹈中,都可以找到“繞肩”動作的身影,從鄂爾多斯地區的民間《盅碗舞》的細膩、韻味十足的“繞肩”中,可以體察出蒙古人性格中內在、含蓄的一面;而《筷子舞》中的“繞肩”,則給人留下熱情、豪爽、自信的印象。
三、蒙古族民間舞蹈“繞肩”的審美規范
(一)“借圓抒情”的動律美。
在這廣闊的天地中,萬物一切都在按著自然的規律循環往復、寒來暑往、四季更替、月圓月虧;一望無際大草原上人們遼闊、寬廣的胸懷,這些都是對“圓”的一種真實體現,因此,人們逐漸加深對“圓”的這種意識。蒙古舞動律是區別于其他民族舞的獨特典型動作和主要特征的基本規律,其中“繞圓”動律是個性最突出、最顯著的動律。“繞肩”是所產生的“繞圓”動律,延續慢發力、幅度大,使之腰部前合后仰,不僅表現出蒙古族人民溫柔、細膩的性格,更突出的表現著蒙古舞連綿不斷、充滿延伸的動作質感。
(二)“以柔克剛”的形態美。
肩部動作是蒙古舞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蒙古族人們智慧的用肩部動作表現不同的舞蹈風格。“繞肩”與“硬肩”所表現出兩種不同的形態與風格特征,“硬肩”挺拔的體態和干脆、硬朗、有力的動作所表現出來的風格特征,是蒙古民族堅毅剛強的性格體現。而“繞肩”身體習慣于側傾,呈現出圓潤柔和、平穩流暢的性質和溫柔中不失剛勁的特點,眼睛時而極目遠眺,時而俯臨前方,表情明朗豁達而又堅毅。但無論如何變化,它們都是蒙古人民性情和思想的藝術體現,生動的表現了蒙古民族或溫柔、或勇猛、或堅毅、或深沉的情感特征,不但展現出蒙古族人們端莊柔情的一面,而且也表現出蒙古族充滿熱情活力的民族風格。
參考文獻:
[1]麥力斯/著.《蒙古舞肩部動作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2014年6月
[2]李娜/著.《對蒙古舞肩部動作的探討》.《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5月,第29卷第5期
[3]趙筱雪/著.《蒙古族舞蹈肩部動作初探》.《考試周刊》,2015年,第88期
[4]艾菁/著.《淺談蒙古族舞蹈肩部訓練的意義》.《新課程學習》,2011年6月
作者簡介:黃子薇(1995-),女,甘肅蘭州,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藝術學理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