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星+李舒薇
摘要:從文化資源到文化產業,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途徑。博物館藏品屬于典型的文化資源,博物館文創行業也是文化產業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博物館文創品將二者緊密相連,激活了博物館行業的活力。本文將從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的關系出發,以博物館文創品開發為例,通過探討博物館行業文創品的現狀、出現的問題及未來之路,為文化資源的其他領域的資源開發提供經驗借鑒。
關鍵詞:文化資源;文化產業;博物館文創品
中圖分類號:G2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264-02
文化資源是一個國家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根基,凝聚著民族和國家的文化血脈。文化產業成為逐漸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在國家實力中所占的地位逐漸加深。文化產業所特有的意識形態屬性成為宣傳國家文化,維護民族文化安全的重要載體。五千年的文明為中國人民留下了豐厚的文化資源,在文化產業日益發揮重要作用的今天,我們要在保護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充分利用文化資源優勢發展文化產業,提高國家軟實力。博物館是國家文化的集聚地,文化資源豐富,發展衍生品是博物館在新的發展形勢下的必經之路。博物館文創品的開發對于歷史文物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提供了渠道,實現了人們“把博物館帶回家”的愿望。
一、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
(一)文化資源。
談起文化資源,首先要先搞清楚“資源”二字的含義。資源,簡單來說就是“資財之源”,其概念源于經濟學科,屬于經濟學名詞,是指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資源一詞通常與其他名詞相伴而生,例如,土地資源、水資源、人力資源等等。目前社會中通用的資源通常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本文所主要探討的文化資源便屬于社會資源這一范疇。從廣義上來講,文化資源就是與文化相關的可以創造財富價值的各種要素之和。文化資源,是人類社會中特有的、生產“滿足人類精神需要的產品”即文化產品所依賴的資料來源。這些資源是關乎“人”的,是人類創造的文化的載體,有物質對象,有精神對象,也有物質與精神相結合的對象,等等。所涉及的領域主要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歷史階段的人們的特有的生產生活規律、言語文字特點、衣食住行習慣、歌舞娛樂方式、宗教信仰禁忌、節慶習俗禮儀等等。①
(二)文化資源分類。
文化資源種類豐富,分類方法也有很多種。從形式上,文化資源可分為物質文化資源(如歷史遺跡、建筑民居等)和精神文化資源(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特色工藝等)。從內容上,可以劃分為歷史文化資源、民族文化資源、宗教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等;從文化產業的角度,可以劃分為可開發資源和不可開發資源等等。②
(三)從文化資源到文化產業。
文化資源的豐富不代表文化產業的高度發達,其中之關鍵就在于對于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開發。文化資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會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反之,國家文化產業發展仍然停滯不前。從文化資源到文化產業是一個價值轉化的過程,將文化資源的文化價值轉變為產業的經濟價值,實現了文化資源的轉型升級,為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文化資源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基礎,是支撐文化產業發展的根基。中國的文化資源豐富,應當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促進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的轉化,把文化資源潛力轉化為文化產業實力、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文化產業優勢,使之成為中國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從文化資源到文化產業這一過程,伴隨著對文化資源的梳理整合,進而融入創意元素,投入文化產業這一領域。文化資源和文化產業在開發的過程中都可能出現資源整合不當、文化資源的完整性遭到破壞、文化含義遭到扭曲等等問題。這就要求文化行業從業人員在產業化開發的過程中注意對文化資源的保護,做到保護這一前提條件,之后再進行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開發。
二、博物館文創品現狀
(一)博物館文創品概念探析。
博物館文創品屬于歷史文化資源,其以博物館館藏品為依據所創造出來的一系列的衍生產品。以歷史文物為原型,融入創意,兼具實用性、美觀性和紀念意義。從廣義上看,博物館藏品屬于歷史文化資源,為物質文化資源的一種。博物館藏品經過人們的創意想法的融入,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價值,文化資源被轉化為文化資本,經過市場轉化將會形成特色文化產業,促進地區經濟發展。于2015年3月2日出臺的《博物館條例》第三十四條明確指出“國家鼓勵博物館挖掘藏品內涵,與文化創意、旅游等產業相結合,開發衍生產品,增強博物館發展能力?!辈┪镳^文創品的研發銷售,一方面將歷史中的文物帶入現實,賦予其實用功能,使其實實在在的進入到了百姓的生活之中,擴大了歷史文物的價值意義,使百姓受益;另一方面,博物館文創品的研發也極大地提高了博物館的發展能力,博物館運行需要大量的經費支持,單純依靠政府或者門票收入,形式單一,發展能力不強。衍生品的收入將會提高博物館的發展能力,使得博物館可以更好地為公眾提供良好的服務和更好地發揮教育功能。
(二)國外博物館文化產品經驗。
國外的博物館衍生品發展要早于我國,很多博物館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始著眼于博物館文化產品的開發,至今已經發展的相當成熟。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也是美國最大的藝術博物館,同時,又是全世界最早經營博物館商品的博物館之一,一直十分重視博物館商品的營銷活動。③大都會博物館注重品牌化建設,M 是大都會博物館的英文首字母,已經成為大都會博物館的代名詞。2005年,這一標志甚至開始被單組作為商品出售,如M胸針、M橡皮等。各大商品的品牌化已經成為商品經營必不可少的一個要素。
英國博物館的文化產品種類十分豐富,而且根據不同年齡層次的顧客群設計有不同的文化產品。其顧客定位分類明確,層次清晰,種類多樣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欣賞購買。
(三)我國目前博物館文創品現狀。
我國目前博物館文創品整體行業都在致力于研發博物館文創品,但是質量參差不齊,目前發展較好的當屬臺北故宮博物院和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的文創之路前后歷經50年,從上世紀60年代,臺北故宮開始做文創,起初知識單純的復制文物;到了2000年左右,臺北故宮文創開始有了質的飛躍,不再簡單復制,而是追求創意;第三個階段臺北故宮博物院自己做高端開發。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方向,如今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創品已經較為成熟,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其文創品一反皇家嚴肅端莊的傳統印象,大走親民路線,例如“朕知道了”膠帶和 “翠玉白菜”雨傘都深得人們的喜愛。北京故宮博物院文創以“萌寵”的形象走進了人們的視野,造型奇特的“朝珠耳機”“頂戴花翎官帽傘”“尚方寶劍圓珠筆”等將皇家文化以一種更加接地氣的方式走入了百姓生活。截止2015年底,故宮博物院共計研發文化創意產品8683種,其中在2013-2015年期間,故宮博物院研發的文化創意產品累計1273種。與此同時,故宮的文創產品銷售額也從2013年的6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近10億元。
為響應《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各省市博物館也不甘落后,紛紛加快了文創品的研發工作。據統計,全國約有2500多家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正研發文創產品。南京博物院為配合一年一度的南京梅花節,依托院藏精品“喜鵲登梅盤”特別為梅花節開發了一系列文創產品,如梅花紀念傘、梅花便箋本等;南京科舉博物館推出的“鹽水鴨別針”;陜西歷史博物館推出“唐寶貝”系列文創;上海博物館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模式,進一步拓寬了文創品的銷售渠道。各省市根據各自的館藏資源紛紛推出文化產品,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這文創熱的背后博物館進行文創品研發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首先,博物館文創品的同質化較為嚴重,缺少創意。文創,重在一個“創”字,原創的缺失可謂釜底抽薪。U盤、鼠標墊、擺件、冰箱貼、鑰匙鏈……這些小的文創品幾乎各個博物館都有。文創品種類的同質化會使得游客產生審美疲勞,從而降低文創品的生命力。其次,缺少與專業的設計單位合作。自從《博物館條例》施行以后,博物館可以正大光明的進行文創產品的開發,再也不用像之前一樣打擦邊球。但是由于之前博物館為事業單位不以盈利為目的的觀念阻礙了博物館文創品的發展,導致專業的文創行業研發人員短缺。這也成為了限制博物館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臺北故宮博物院目前的設計運行模式相對成熟,主要有合作開發、圖像授權和品牌授權三種商業運行模式。但是其他博物館運行還不成熟,需要拓寬研發渠道。最后由于各個博物館經營模式不當,目前盈利的博物館只占該行業一成左右。博物館資金來源較少,單純依靠政府撥款和社會資助難以維持。
三、我國博物館文創品未來何去何從?
(一)實用性與美觀性并存。
對于博物館文創品的功能要求應具備實用性和美觀性。我國大部分省市的博物館文創品仍然停留在旅游紀念品的階段,其形式只是對文物進行簡單粗糙的復制,實用功能不強。這樣形式的文創品仍舊沒能讓藏品或活起來,從表面上看是完成了從歷史到現代的轉化,實質上和大眾之間的距離始終沒能真正的拉近。若想讓博物館藏品真正的活起來融入到大眾的生活之中,就必須賦予文化產品以實用功能,讓百姓能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與博物館文創品接觸,真正的體會到藏品的含義,而不是買回家之后將其束之高閣。例如館藏品紋樣的服飾、文具等都會在消費群體中引起共鳴。除此之外,博物館文創品還要給人以美的享受,美是人類的普遍追求,人們都向往美好的事物,商品的美觀性會首先引起顧客的購買欲。一件商品引起顧客注意首先就是其外形,博物館文創品在設計研發的過程中要注意將美觀性與實用性相結合,做到讓顧客在美的感受中使用博物館文創品,二者做到相輔相成。
(二)真正做到“文創”。
何為“文創”,就是文化創意,就要有文化內涵,又要具備創意想法。對于已經存在數年的博物館藏品而言,其文化內涵不必質疑。但是對于其文化內涵的把握對于文化工作者而言卻是考驗。藏品在當時的文化指代是否與現代的價值觀所吻合,在當代是否依舊適用?如何巧妙地去除其中的文化糟粕,保留文化的精華對于從業的文創工作者都是考驗。賦予文創品以合理恰當的文化內涵是研發文創品的關鍵之所在。所謂“創”,就是創意,在藏品原有形態和文化內涵的基礎之上,結合現代消費者的購買需要、情感取向和文化思想,研發出讓消費者眼前一亮,可以產生強烈購買欲望的文創品。各個博物館都有各自的展示重心所在,不應該千篇一律的制作相似的文化產品,而應該找準自身的文化特色,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形成自身特色。
(三)系列化開發。
博物館藏品種類多樣,遍及朝代也相當廣泛。文創產品的開發不應盲目,而應該系列化的進行開發。可以依據主題、朝代、博物館展覽等相應的研發推出系列文創品,一個系列的多種衍生品才會引起顧客的興趣。系列化的文創品也會加深觀眾的文化記憶,突出展示博物館文化。
(四)品牌化經營。
目前社會上各行各業都會打造自己的行業品牌,對于博物館也來說也不例外。博物館文創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走品牌化經營道路,創造品牌價值。各個博物館都應該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和標識。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品牌化消費趨勢越來越明顯,身邊無數的品牌提醒著我們當今社會已經成為一個品牌社會。博物館文創品品牌的樹立將會更加直觀的向顧客傳遞品牌所代表的價值觀,幫助顧客進行商品選擇。文創品品牌的打響將會為博物館帶來巨大的潛在顧客群。
四、文化資源向文化產業的轉換原則
博物館文創品屬于典型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的范例,將文化資源的文化價值轉化為文化產業的經濟價值。但是在文化資源向文化產業的轉化過程中遵循什么樣的轉換原則才能使得文化資源和文化產業兩者都能夠健康的可持續發展呢?
文化資源向文化產業的轉化,首先需要了解文化資源的真正文化內涵,包括當時的文化背景。結合現代的文化背景,做到時代性的考量,不能盲目地將歷史文化資源照抄照搬地應用到現代,要做到與時俱進。其次,加強對文化的保護。文化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做到文化的傳承。對文化進行合理的保護是進行文化產業開發的前提。此外,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還要發揮其文化價值,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文化產業是利用文化資源來獲取經濟效益的產業形式,但是文化的教育功能應該先于經濟效益作為考慮重點。在目前的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部分地區只注重經濟效益忽略文化資源的內涵,所開發的文化項目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逐漸失去活力。文化底蘊的支撐才是文化產業開發項目的根基。最后,文化資源進入市場成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必須遵循市場化的原則。文化產業為大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面向市場就是面向大眾,為大眾提供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產品。
文化產業的存在意義無外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文化資源作為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途徑。在其產業化的開發過程中定要圍繞這兩方面來開展。提升社會的文化氛圍,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弘揚國家優秀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保護國家文化安全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價值所在。未來世界的沖突是文明的沖突,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的核心觀點認為:未來世界國際沖突的根源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識形態的或經濟的。文明的沖突將主宰今后全球政治,地緣上的斷裂帶將成為未來文明之間的戰線。④由此可見,文化在未來的重要性。發展文化產業,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構建自己的文化體系,增強文化軟實力才是我們應對其他國家文化沖擊,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之道。
注釋:
①李樹榕,王敬超,劉燕,《文化資源學概論》[M],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6),9-10.
②丹增,《發展文化產業與開發文化資源》[J/OL],求是網絡版,2006年1月6日,http://www.southcn.com/nflr/tszs/200601060586.htm.
③姚安,《博物館12講》[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12),540-545.
④李思屈,李濤,文化產業概論[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28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