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祎靜+易涵琪
摘要:大眾文化是被大眾所掌握的一種社會主流文化思想,代表了大眾的意識,體現了民主的思想。大眾文化在我國發展傳播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偏差,造成了具有負面影響的社會現象如社會失信。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對于解決當前我國社會中出現的失信現象有著很重要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社會信任缺失
中圖分類號:B516 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291-02
一、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的理論基礎
(一)馬克思的異化理論。
法蘭克福學派被許多學者稱為“批判的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自身也沒有否認這一點。馬克思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勞動異化的思想,他認為:勞動是人的本質,但在私有制條件下卻發生了異化。具體表現為: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活動相異化,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人同人相異化。法蘭克福學派贊同這種異化理論,并把異化理論應用到對西方文化現象的批判中去。
法蘭克福學派認為,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在當今仍然具有重要意義,依然可以作為我們對于科學技術、意識形態、大眾文化、心理機制等分析批判的理論基礎。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對大眾文化的研究,是與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相結合,并且對其進一步的繼承與發展,從而使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得到極大的豐富。馬爾庫塞認為:“發達工業社會使得各種理想陷入物化的深淵,變成了物質文化的組成部分。使得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相分離,在此過程中,它喪失了更大部分真理。”①
(二)阿諾德文化主義理論。
許多學者認為對于大眾文化的研究起始于阿諾德的《文化與無政府狀態》一書。他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對大眾文化的問題進行研究,有些學者稱之為“阿諾德式”的總體性視角。阿諾德在書中所提到的“無政府狀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與“大眾文化”的意義像等同。他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強調要用知識與真理來驅趕大眾文化。在一定層面上來說,他所倡導的是一種文化與領導權的關系,他所提出的“文化”與“無政府狀態”都變成了一種政治概念。阿諾德寄希望于“小圈子”的文化知識能夠引導社會的主流文化從而維護現有的統治秩序。事實上,阿諾德的文化理論是對當時社會現象的一種回應,19 世紀工人運動讓阿諾德對公眾文化產生了一種蔑視的情緒,他認為這種文化形式是沒有教養沒有秩序的,這也為后來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奠定了基礎。
阿諾德的文化主義對后來大眾文化研究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其中也包括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洛文塔爾,在他的著作中曾表示阿諾德對通俗文化的獨特現象與帕斯卡爾的一些觀點幾乎沒有什么不同,他同樣把游戲、運動和大眾媒介看作是遠離生活真實本質這一相同趨勢下的各種各樣的表現。這足以證明阿諾德不論是對大眾文化的思考或是對文化政治的研究都有其絕對的主導地位。
二、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的基本觀點
(一)文化淪為賺錢的工具。
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在資本主義商品制度下文化己同商業緊密結合在一起,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服從于市場機制和價值規律,文化藝術失去了它的獨立自主性,具有了共同的商品形式和特性,大眾文化的生產和消費收到市場和價值規律的影響。在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交換價值已經變成大眾文化產品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價值。因此,法蘭克福學派學者認為,在壟斷資本主義社會時期,當文化產品淪為商品時就失去了它真正的使用價值而只剩下交換價值了。阿多諾在《文化工業再思考》中指出:“文化工業的全部實踐把赤裸裸的利潤動機置于各種文化形式之上。自從這些文化形式初次幵始作為商品成為他們的創作者在市場上謀生的手段的時候起,它們就己經或多或少地具有了這種性質。但那時候,它們對利潤的追求是間接的,仍保留著它們的自治本質。文化工業的新特點是在它的最典型的產品中,把對于效用的精確徹底的計算直接地、不加掩飾地放在首位。”②
大眾文化產品既然成為了一件商品,就要受到價值規律的影響。馬爾庫塞認為,在資本主義商品制度下,當文化藝術與商業結合在一起時,文化的成果就變成了商品,文化的產生也就變成文化的生產了。整個社會大眾文化的生產不再是以藝術之美作為標準,而是被利潤第一的原則所操控。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在《啟蒙辯證法》中明確地指出了文化藝術已經變成商業的附庸,“藝術今天明確地承認自己完全具有商品的性質,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但是藝術發誓否認自己的獨立自主性,反以自己變為消費品而自豪,這確實令人驚奇的現象”。③
(二)大眾文化僅僅滿足人們的虛假需求。
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家認為,通過科學技術生產出的消費品和文化產品滿足的只是大眾的虛假需求。馬爾庫塞認為:“‘虛假的需求是那些在個人的壓抑中由特殊的社會利益強加給個人的需求:這些需求使辛苦、侵略、不幸和不公平永存。”馬爾庫塞認為需求可分為真實的需求和虛假的需求兩種,真實的需求源自于個體真實的生命欲望和要求,而虛假需求則是由社會強加給個體的。馬爾庫塞指出,最為流行的虛假需求包括,按照廣告來放松、娛樂、行動和消費,愛或恨別人所愛或恨的東西等等。
文化工業對人們的虛假需求滿足的越多,個體的真實需求獲得滿足的機會就越少,個體需求及滿足方式受社會控制就越嚴重。馬爾庫塞指出,在消費社會中,人們住的是公寓,乘的是私人小汽車,用的是裝滿冷凍食物的電冰箱,看的是大量的出版物,從表面上看,人們的需求得到了滿足,然而事實上,人們在這種消費活動中“犧牲了他們的時間、意識和愿望。”④因此,時間、意識和愿望的喪失使得大眾在虛假需求滿足的同時,將自身也置于了社會的統治之下,安于現狀。
(三)大眾文化成為現實和統治辯護的工具。
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大眾文化的典型做法就是“不斷重復”、“整齊劃一”,使“閑暇的人不得不接受文化制作人提供給他的東西”,大眾文化具有了強制性,剝奪了個人的自由選擇。一方面,文化活動為人們提供娛樂和消遣,市人民在精神上能夠得到解脫和放松,但這只是勞作的延長,人們追求它只是為了從機械勞動中解脫出來,以便恢復精力而再次應付機械的勞作。另一方面,文化消費者的需求是受到文化生產者的影響,文化商品變成了一種支配人的閑暇時間與幸福的力量。這就使得文化變成獨裁主義者控制公眾輿論的強有力的手段,獨裁者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使大眾變成他們的追隨者。
這種意識形態的控制,表現在文化方面就是:大量現代傳播媒體的出現,大大加強了人們了解周圍一切情況的能力,但同時在另一方面也增強了媒體對大眾的控制。因此,以媒體為傳播工具的文化工業是意識形態行使其功能的一個重要的方面。此外,大眾文化還通過宣傳某些“虛假的需要”,使人們迷醉與圖像和符號的世界里,放棄了理性,將“虛假的需要”當作真正的需要,成為文化工業的犧牲品,具有欺騙性。
三、中國大眾文化發展的現狀及社會信任缺失問題
(一)中國大眾文化發展現狀。
在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士農工商”把人分為不同的等級,文化就是士大夫階層的身份象征。而大眾文化的出現,使原有的等級受到了沖擊,文化不再是被士階層獨占,而是回歸到民眾中,為廣大民眾所掌握。大眾文化的悄悄興盛,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現代化進程。首先,大眾文化代表的是占社會主流的大眾的意識,能夠體現出民主的思想,進而能促進民主的推廣。大眾文化中也包含有許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思想,但它不是簡單的把這些思想拿來用,而是對這些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如今中國的大眾文化在世界范圍內也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在全球化的世界歷史進程中,文化的多樣性和融合性發展將會變成一種歷史的潮流和趨勢,一味地囿于現狀只會停步不前,不同的文化只有經過碰撞和交流,將世界上不同的文化與我國傳統優秀文化進行融合和對話,才能實現我國大眾文化的真正繁榮。在現在這個民主的時代,如果依然是像封建社會一樣強制社會大眾接受社會主流文化只會引起大眾的反感與反抗。大眾文化的先進之處,正是在于它遵循了文化的發展規律,在加快文化發展世俗化和大眾化的過程中,展現出了它獨特和易于為大眾所接受的特點。文化壟斷必然走向滅亡,文化共享才是現代社會文化發展的必然,這就是大眾文化的作用。
大眾文化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問題。首先是存在大眾文化發展的不平衡的問題。與北京、上海等具有深厚的經濟基礎且外來人口眾多的大城市相比,經濟基礎薄弱、相對閉塞的中小城市、鄉村的文化發展就出現了滯后的情況,這就造成了地域之間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如東西部地區的文化差異、少數民族地區與非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差異等等,這種情況很容易導致不同地域之間存在文化歧視、民族間矛盾等嚴重后果。另外,市場規范不夠健全、完善,會使許多水平良莠不齊的文化產品流入市場,許多不法商家只是單純的為了追求利潤而迎合市場,大規模的推行暴力、色情、兇殺一類影視作品,對社會大眾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導致文化市場走向低俗化。
(二)社會信任缺失問題。
在當代中國,人們的價值認同和行為標準呈現多元化趨向,也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價值沖突。市場經濟不斷強調個人利益和自我價值的作用,同時人們又不斷受到來自西方的利己主義、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思潮的影響,使得人們具有不同的價值認同和道德標準取向,反射到具體的行為表現之中也是各不相同。在面對扶不扶摔倒老人這一具有爭議性的問題上,持有不同價值取向的人會做出不同的行為選擇:有的人上前攙扶,并送往醫院救治;有的人會打“120”電話求救;有的人只會在一旁觀望;有的人若無其事,視而不見;甚至還有人站出來對施救者指指點點,對其救人善舉產生質疑,如此等等。每一種行為都反映出一種價值取向,顯示了不同人的價值認同差異。
多元的價值認同標準必然會導致沖突的發生。在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不排除有一部分人持有錯誤的價值觀念,把道德責任、公平正義拋諸腦后,對一些采用道德缺失方式追求經濟利益的行為給予肯定,卻對堅守道德的行為不以為然,甚至產生懷疑。這種行為無疑會加重不信任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信任他人的風險。
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中國社會信任正面臨著嚴重的風險。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由于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在思想、倫理道德和價值觀上的差異,傳統社會的信任觀難以向當代社會轉變。
四、對當代中國信任缺失現象的啟示
(一)傳統文化與大眾文化相結合。
“信”是中國社會傳統倫理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淀。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指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車兒,小車無車兀,其何以行之哉?”。“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言必行,行必果”。孔子將“信”視為修身做人的重要標準。漢儒帝尊“信”為“五常”之一,孟子也主張:“君子不亮,惡呼執”。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把“信”作為思想、行為的準則,把修身立德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目標,誠實守信被當作衡量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好壞標準。
大眾文化的特性決定了它是當今社會中受眾面最為廣泛的一種文化。將傳統文化中“信”融入到大眾文化中,使其成為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并能得到廣泛的傳播,才能起到影響百姓日常生活把誠實守信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的目的,我國社會信任缺失問題的解決才具有可能性。這是因為大眾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它是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去塑造和影響人們的價值觀。
(二)建立規范、完整和全面的社會信任缺失處罰機制。
傳統文化和大眾文化相結合,只是用一種道德約束力去解決社會信任缺失問題,沒有一套適應社會發展變遷的懲罰社會失信的體系和機制,要想徹底處理社會信任缺失是十分困難的,因此,建立健全的社會信任缺失處罰機制是當前我們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首先要有理性的制度安排來為社會信任缺失處罰機制提供法律保障,讓失信的人受到處罰、付出代價;守信的得到保護、獎勵和表彰。
我國關于誠信方面的立法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征信方面的立法還停留在地方和部門規章的階段,系統的社會信用服務還未形成,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要采取措施依法嚴厲打擊各類欺詐行為,增加失信成本。失信行為發生的原因就是由于一部分人存在僥幸心理,認為失信行為的發生并不會導致嚴重的后果,因此才會導致失信行為越演越烈。另外,還要建立起一個社會誠信體系,全面記錄和高效傳遞信用信息,動員社會力量對失信行為加以懲治,對失信者形成全民聯防機制。
注釋:
①赫伯特·馬爾庫塞著:《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47頁.
②Adorno: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New German Critique,6,Fall 1975,pp.12
③霍克海默、多諾:《啟蒙辯證法》.重慶出版社.1990年版,第148頁.
④馬爾庫塞:《愛欲與文明—對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學探討》.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年版.第71頁.
參考文獻:
[1]許紀霖著:《第三種尊嚴》.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
[2]霍克海默:《批判理論》.重慶出版社.1889年版
[3]赫伯特·馬爾庫塞著:《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版
[4]霍克海默、多諾:《啟蒙辯證法》.重慶出版社.1990年版
[5]馬爾庫塞:《愛欲與文明—對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學探討》.上海譯文出版社
[6]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
[7]徐崇溫著《法蘭克福學派述評》.三聯書店.1980年版
[8]江天驥:《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的社會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9]杰伊:《法蘭克福學派史》.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陸揚、王毅:《大眾文化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01 年版
[11]黃會林、尹鴻:《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簡介:任祎靜(1991—),女,漢族,河南確山人,碩士研究生,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行政哲學與公共組織治理。易涵琪(1992—),女,漢族,湖南株洲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管理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