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戈
電視藝術是十分盛行的,而電視綜藝節目又是組成電視藝術所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它把娛樂、游戲等多種深受觀眾喜愛的元素完美結合了起來,故而贏得了廣大受眾的心。可是,因為起步過晚,我國的電視綜藝節目不論在制作或者是在創意等方面的水平都明顯不及國外,這樣一來,觀眾們就自然更多的愿意去網絡上觀看國外的綜藝節目,為了重新拉回觀眾的心,國內各大電視臺就開始購買國外走紅綜藝節目的節目版權,加以改造之后重新推出,以此來獲取超高的收視率與人氣。
一、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現狀及問題
1.電視綜藝節目的概念
電視綜藝節目是各種電視節目的綜合,包括電視綜藝晚會類節目,電視綜藝游戲類節目和電視綜藝真人類節目等。電視綜藝節目就是為了充分調動積極性的電子技術,如電視,音響效果的獨特的表現手法的運用,時空的自由轉換,獨特的可視化建模。把音樂,戲劇,舞蹈相融合,將民間藝術,雜技,藝術與非藝術形式作為一個整體,,既要保持原有的藝術形式,藝術價值,,藝術的特殊功能,又要充分發揮電子創造,以滿足觀眾的審美和娛樂的需要,提供觀眾對電視綜藝節目的審美享受。
2.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的現狀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電視技術在很多方面都有了很明顯的提高,為我國的電視綜藝類娛樂節目發展打下了非常牢靠的基礎。伴隨著如今的觀眾對于電視節目的眼光越來越高、越來越挑剔,綜藝節目一下子從眾多類型的節目中蹦了出來,以它獨特的綜合性、參與性、媒介性及藝術性,逐漸成為深受大眾追捧的電視節目類型。電視綜藝節目在我國大眾的生活中一直占據著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在社會改革開放的推動下,它在我國一直成上升的趨勢。然后隨著它的發展,我們很清楚地看到,我國電視綜藝節目逐漸出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觀念有誤、品味低下、平庸低俗、剽竊滿天、創意不足等等。
二、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出路的思考
1.電視綜藝節目的創新與原創性
抄襲和克隆泛濫,原創不足的中國綜藝節目只有在不斷的競爭中去創新,針對不同的受眾,追求多樣化、個性化才能生存下去,任何一種節目的成功,其中都是必然有著自身獨特的元素,就好比組成美麗色彩的三原色一樣,電視節目只有把三原色巧妙的組合、搭配、變化,與其他娛樂節目的元素結合,綜藝節目才能呈現五彩斑斕的盛況。
創新是任何事物發展都不可或缺的因素,也只有創新才能保證持久的戰斗力。中國綜藝節目如今所存在的最大的問題還是在創新這方面,內容單調,形式簡單是如今綜藝節目的通病。藝術的創作不能缺少創新,借鑒別的節目是沒錯的,可是如果直接拿過來照抄的話,就只能說明我們很多節目編導的創造力都還有待考證,大家可能都看到某一個節目的收視率高,但是像這類完全依靠如法炮制的手法做出來的節目完全就已經喪失了它原有的生命力,那么自然也就不會得到理想中的收益。
2.多渠道宣傳
中國的電視綜藝節目的數量目前還在與日俱增中,但是頗受好評且叫好叫座的綜藝節目實在不多,成功的電視綜藝節目離不開有利的宣傳方式。《爸爸去哪兒》的宣傳方式則結合了多渠道宣傳的有力措施。首先,網絡預熱。每期的節目在開播前就會在網站上搜索到節目預告。每期的節目預告都剪輯的非常精彩,給觀眾朋友們留下懸念。其次,電視臺宣傳。再者,明星效應。該節目的參與嘉賓以明星身份也無時無刻不在給該節目進行有利宣傳。節目照和私藏照都會在微博等平臺展示,給該節目也帶來了大量鐵桿粉絲。該節目在放映階段,媒體集體圍攻,曝光搶版面、博頭條等現象也在為該節目帶來了大量宣傳。總之,我國的綜藝節目的宣傳不應僅僅局限于節目制作方或電視播出平臺。當然質量高才是節目制作的硬道理,節目好,自然而然就會一傳十,十傳百,從而變得眾所周知。
3.注重受眾感受
在大多數傳統的電視綜藝節目中,受眾扮演的都是接受者這個角色,而不是參與者。節目的流程和走向都被制作方牢牢地掌握著。在這種陳舊的傳播模式下,長久以來的傳受雙方的權力失衡使得受眾的渴望獲得表達的權利更加突出,所以在綜藝節目的制作過程中要注重觀眾們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在綜藝節目中,受眾只有享受自己作為節目主角的快感和快樂,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其渴望融入節目的心理需求。綜藝節目要想的成功便要重視并利用了受眾資源的巨大傳播效用。同時節目制作者也可以采取“分眾化”的策略,針對不同的受眾、不同的人群去設計節目,實現“小眾化”的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節目的可持續發展。
作電視綜藝節目,應當向受眾們展示出娛樂的精神,可是娛樂精神并不意味著低俗化的惡搞等行為,作為綜藝節目,它的宗旨就是讓受眾們感到輕松愉快,讓大家能夠在游戲玩笑中享受完一期節目,而不是一味強調搞笑這個字眼,要知道觀眾們要的不只是搞笑,而是更多有內涵有質量的東西。
【參考文獻】
[1]黃望南,任遠.《中國電視藝術發展史》[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2]蔡尚偉.《電視專題》[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3]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張國濤.電視綜藝節目研究評述[J].當代電視,2003
[5]閆亞紅.中國娛樂節目的發展現狀及趨勢[D].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