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隔代教育與親子教育一直是我國家庭教育的兩種基本方式,共同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重要影響。但隔代教育的客觀存在的弊端,便其不斷受到質疑,學者們也開始在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經過不斷的探索,隔代教育的弊端及存在的合理性逐漸得到認同,人們認識到家庭教育質量的好壞與隔代教育的存在與否沒有直接的聯系,關鍵在于如何協調隔代教育與親子教育,使兩種教育方式取長補短.
【關鍵詞】隔代教育;親子教育;差異;融合
一、概念界定
隔代教育主要指年輕父母由于各種原因不能獨立的教育和撫養孩子而由祖輩(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來代替承擔撫養和教育孩子的責任,努力讓孩子健康成長的一種家庭教育方式。在對隔代教育的概念界定中,有的學者強調責任,認為隔代教育主要是由祖輩擔當起對孩子實施教育、撫養的責任。
二、隔代教育與親子教育的代際差異分析
1.教育觀念的代際差異
(一)祖輩家長的教育觀念比較傳統
由于祖輩深受傳統思想的束縛,某些育兒觀念相對陳舊缺乏科學性,導致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可能會采用一些不太科學的觀點,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父輩家長的教育觀念與時俱進
由于現在年輕一代的家長素養普遍偏高,他們在培養孩子時,不僅注重孩子的物質生活方面,還注重孩子素質上的全面發展,既要學習各種知識,又要鍛煉多方面的能力,還關心幼兒良好品格的形成。如孩子在家想幫大人做事,父輩家長就會給予孩子充分學習與鍛煉的空間,讓孩子充分感受到自己動手所帶來的喜悅與成就感,從而為孩子建立獨立的人格和勇于承擔責任的意識提供良好的平臺。
2.教育方式的代際差異
(一)祖輩家長的教育方式比較感性
隔代教育中的祖輩與父輩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血緣和親緣關系,再加上祖輩的慈愛和補心理,使得祖輩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采取溺愛的方式,明知孩子的做法不對,但是大多數也是持一種寬容甚至放任的態度,如果對孩子過分溺愛,讓孩子生活在“安全圈”里,不但不能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還容易使孩子養成種種惡,比如缺乏勞動觀念、自私、任性的性格。
(二)父輩家長的教育方式趨向理性
父輩由于其教育程度相對祖輩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對孩子的教育多是采取一種理性的方式,根據孩子身心發展的各個階段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確的關心孩子,做到愛護但不溺愛。如果孩子有錯誤不采取簡單粗暴的方法也不過度縱容袒護,而是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了解如何改錯誤,從幼兒起學會擔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在正常的學習之外讓孩子學會動手做自己的事情,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
三、實現隔代教育與親子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1.隔代教育與親子教育的目的一致性
隔代教育與親子教育作為家庭教育的兩種基本形式,其中心都是圍繞家庭中的孩子而展開的,因此無論哪種教育的教育目標都是保證孩子在進入社會接受集體教育之前身心健康的發展,讓孩子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形成完善的品格和良好的素養,同時也使孩子為以后身心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或許隔代教育與親子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上由于祖輩與父輩存在不可避免的差異而形成一定的沖突,但這并不影響兩種教育在目的上的融合。
2.隔代教育與親子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互補性
由于當今的社會轉型帶來的巨大變化,使得年輕父母們不得不因為生活節奏的加快而不斷進行進修、工作以維持家庭經濟生活的需求,而祖輩們不僅有充足的時間,也有足夠的精力,因此在正常的親子教育不能有效的實施時隔代教育作為親子教育的彌補方式便適時的介入,使得家庭教育得以正常的進行,促進孩子的個性完善發展。
3.隔代教育與親子教育對溝通需求的一致性
有效的溝通利于家庭成員化解家庭沖突和緊張,促進家庭成員角色的實施和家庭功能的正常運轉。無論在隔代教育中還是在家庭教育中溝通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孫輩具有主體性和能動性,因此祖輩與孫輩之間的有效溝通可以通過更深層次的了解孫輩從而提高隔代教育的質量,解決隔代教育帶來的問題,增強隔代教育對親子教育的輔助性。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對于孩子的成長、親子依戀關系的形成和家庭的和諧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有效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有利于提高家庭精神生活質量,同時也是加深父母與孩子相互了解、增強其自檢感情的重要機制。
【參考文獻】
[1]俞華.淺談親子教育中父母的重要性[J].時代教育(教育科學版).2011:275
[2]吳旭輝.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其應對策略[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3]但菲,徐桂娟.對城市獨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現象的思考[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08:52
[4]黃姍,陳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綜述[J].現代教育科學,2007:63
[5]孫宏燕.隔代教育的五大誤區[J].少年兒童研究,2002
[6]熊鳴婦,盧清.親子教育精神之探析[J].當代教育論壇,2005,27
作者簡介:范曉雪,女,漢,河南開封,碩士研究生在讀,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