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們使用語言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對話(Pickering&Garrod 2004),語言使用的機制運用在對話當中,對話是一種互動的活動,互動需要雙方的配合與協作,協同在對話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協同是一個新的術語,它涉及的不同研究領域各自有不同的概念。在語言方面,有大量的學者對協同進行研究,但是是從不同的角度,在這方面一般指的是,在人們在互動過程中,彼此之間的一致性。在二語習得領域,協同吸引了大量的學者對此進行研究。
一、互動協同理論
Picking&Garrod(2004)從社會認知角度提出了互動協同,引起了巨大的關注。互動協同模式作為語言加工的機制,尤其是在對話當中。這就意味著在彼此之間相互配合并且以動態對話的方式,也就是雙方能夠接受彼此使用的語言用語,從而使語言對話更加順利。該模式表明對話者雙方在情景的模式下進行語言表達相互作用的結果。同時,Picking&Garrod(2004)提出互動模式,在產出和理解的過程中引用相同的表達。從這個角度來看,互動協同就是在不同的層面上,能夠將理解和產出相結合,例如,情景、句法、語義等。例如詞匯,聽者通過輸入,會使聽者更傾向于隨后產生的話語,采用相同的陳述。根據Pickering&Garrod(2004),情景模式的協同在順利對話中發揮很大的作用。因為能夠使談話者雙方能夠快速理解雙方談話的內容,建立對話的情景,有助于對話順利進行。情景模式可以定義為陳述一些事件整合的綜合表達。換句話說。也可以理解為當理解文本時,人們所想的內容。情景模式包括人、時間、空間、因果關系和目的。協同的情景模式和協同的語言知識是分開的但是協同方面是相互補充的。換句話說就是,情景模式的協同能夠促進語言結構的協同,語言結構的協同能夠促進情景模式的協同。談話雙方之間互動的配合使他們在詞語運用上相互利用,并且重復對方所說的內容或者是語言結構。Garrod&Anderson(1987)注意到,如果A說到chef這個單詞的時候,那么B在對話的過程當中也會用到chef。心理語言學研究者把這種在對話交流過程中重復使用對方說過的單詞、短語和語言結構,這種現象被稱為結構啟動。對話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系統,構成系統的變量之間是相互串聯的,即詞匯、語法結構、談話的內容;空間以及地點等,這些因素能夠促使對話者雙方能夠在語言的各個層次方面協同,比如詞匯方面、語法結構方面以及思維方面。
在近三十年,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對協同在母語學習和使用方面感興趣,主要是在母語對話和母語寫作方面。先前的研究發現對話中談話的人更傾向于他們在閱讀或者聽到的事件,對此發表和傳達意義。一些語言學家發現,談話的人之間的協同僅僅發生在語言層次方面(Clark&Wilkes-Gibbs)。Levelt&Kelter(1982)提到問題表達的形式對回答問題的答案有一定的影響。比如說,在什么時候你們商店關門?你們的商店在什么時候關門?在五點而不是五點鐘。但是當問到你們的商店什么時候關門?回答的是五點鐘而不是在五點。這樣的結構表明,在對話當中涉及語法層次的協同。
在二語方面,Swain&Lapkin(1998:321),語言學習的產生主要是來自于“能夠使用他人的語言”,這就意味著學習者開始是模仿他人的詞匯、語法結構以及句子表達,這些內容來自于相似或者是相近的語境。這些協同的觀點是符合社會認知觀點。在一些研究當中,Costa的研究試圖提出通過對比母語對話和二語對話試圖找出自然加工和習得的情況。Wong(2010)指出協同不僅發生在人與人之間,而且還發生在人與社會環境,工具等互動參與的變量之間。他們強調的是,協同是二語習得的關鍵,學習就是不斷與周圍環境協同的過程。互動越強,協同就越強。互動越弱,協同就越弱。互動與協同對外語教學有一定的啟示。
二、外語教學的啟示
在對話中,所選擇的內容的熟悉度和興趣對對話的協同有一定的影響,容易使談話雙方更好的理解情景,有所要表達的內容以及思想。Wong還指出語言就是模仿與學習的過程,能夠從使用他人的語言到模仿使用他人的語言再到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這樣能夠提高語言的準確性。Wong(2009)指出語言要遵循“學相伴用相隨”的原則,指出人與人之間交互過程中伴隨著上下文,伴隨著認知、心理、社會文化等背景知識的作用,這些因素構成豐富的動態語境,能夠產生意義,能夠將所學的語言很好的運用在交流當中。同時“學相伴用相隨”主要強調要正確的輸入才能促學,學好才能用對的觀念。在寫作方面,wong(2014)提出讀后續寫,所讀的文章就是很好的材料,是母語人士寫的文章,文章中有豐富的語法結構、詞匯以及思維,對讀者有一定的影響。所讀的文章就是很好的輸入材料。讀后續寫的主要理論基礎就是互動協同理論。讀后續寫就是將文章的結尾去掉,讓學習真根據前面所讀的文章去續寫后面的內容,激勵學生寫的越長越好。他還認為讀后續寫是一種有效促進外語學習的方法。
【參考文獻】
[1]Pickering M J&Garrod S.Toward a mechanistic psychology of dialogue[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2004,(27):169-226.
[2]王初明,學相伴用相隨[J].中國外語,2009,(5):53-59.
[3]王初明,互動協同與外語教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4):297-299
[4]王初明,讀后續寫———提高外語學習效率的一種有效方法[J].外語界,2012,(5):1-7
[5]王初明,哪類練習促學外語?[J].當代外語研究,2013,(2):28-31
作者簡介:姓名:吳冬艷,性別:女,籍貫:河南省汝州市,學歷:研究生,單位:西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