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北京
【摘 要】 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必須借助一定的載體,只要因勢利導,善于借“勢”、順“勢”和造“勢”,緊緊圍繞時代精神,以學生為主體,貼近學生實際,才能更好地創設教育情境,將德育教育落實到實處。
【關鍵詞】 德育教育;“勢”;時代性;實效性。
按照漢語言字典的解釋,“勢”有時機、機會的意思。時機也就是德育教育的時代性,機會意味著德育教育的實踐性。德育課雖注重系統的理論性,但對于培養合格公民這一終極目標而言更側重于它的實效性。德育教育中善于借“勢”、順“勢”,因勢利導,學會造“勢”,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環境和氛圍,增強學生對德育教育方式的認同,在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中實現德育的目標,并內化成學生自覺的行動。
一、德育教育中借“勢”、順“勢”和造“勢”要緊緊把握德育教育的時代性
1.借“勢”、順“勢”和造“勢”必須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要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和完善,廣大青少年的思想觀念也日益多元化,既有積極地思想,也有許多消極甚至有害的思想。在競爭的驅使下,社會中道德失衡、誠信缺失等不良思想不同程度的蔓延,由于廣大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在形成階段,有些青少年容易受到這些不良思想和行為的影響,極易產生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不良思想。因此在德育教育中要善于運用國家和社會倡導的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實例,積極創設情境,在青少年群體中進行廣泛的宣傳、討論,引導他們明辨、慎思、篤行。
2.借“勢”、順“勢”和造“勢”必須符合改革、開放的時代特點。在借“勢”、順“勢”和造“勢”中要善于引入不同的觀點,以開放的姿態讓青少年對各種觀點展開討論,在德育工作者的引導下,以“疏”和“導”的方式,讓學會比較、鑒別、借鑒,從而增加對德育目標的信服,實現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目的。借“勢”、順“勢”和造“勢”要善于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緊緊結合時代主題,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例如網絡、短信、微信等平臺。
二、德育教育中借“勢”、順“勢”和造“勢”要切實增強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1.德育教育中所借、所順、所造之“勢”,必須體現青少年這一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必須從當代青少年的實際情況出發,符合他們的認知規律、認知特點,符合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乃至不同學生的實際,真正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價值沖突、思想困惑,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體驗為中心,把德育教育真正轉變為學生內心需要的教育實踐活動,在所借、所順、所造之“勢”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改正、自我提高、自我踐行。
2.德育教育中所借、所順、所造之“勢”,必須貼近學生生活。生活即教育。有些德育教育目標比較高、比較寬、比較廣,如果德育教育工作者所借、所順、所造之“勢”比較寬泛,切入點較高,遠離學生生活,學生就容易失去興趣,參與度也不會高。德育教育要善于將德育目標分解,深入到學生實際生活中,一天、一周一個小主題,一月、一年一個大主題,德育教育“勢”的內容和方式要“近、小、真”。近,就是所借、所順、所造之“勢”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小,就是所借、所順、所造之“勢”從小處入手、小處著眼、小事做起;真,所借、所順、所造之“勢”人要真、事要真、情要真、理要真。
【參考文獻】
[1]蘭清秀.企業變革中的順勢、借勢與造勢[J].企業管理2015.
[2]陳丕州.順勢、借勢與造勢[J].經濟管理文摘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