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穎(貴州大學陽明學院黨委書記):
如今,各高校9月的迎新季如火如荼地進行,招聘季也隨之悄然而至,各高校就業網站時常從9月就開始有一些就業招聘信息發布。原本還應該坐在教室里上專業課的大四學生,已經開始忙碌穿梭于各招聘會場、用人單位面試地點了。招聘熱是如何形成的呢?對于就業單位,他們生怕優秀人才被其他單位搶走,盡可能把招聘工作提前。而對于學校,生怕用人單位的進人指標被其他學校學生占滿,盡可能希望用人單位早到學校開招聘會。對于學生來說,生怕好的職位被他人搶先,也希望應聘能盡量提前。因此,大四學生們已無心上課,甚至有的教師戲稱現在的大學本科不是四年制,而變成了三年制!套用一句話:在就業路上匆忙趕路的大學生們,能否慢一點兒,等等那個應該具備多一些專業知識的自己!面對“快”招聘,“快”找工作,是否應該“慢”下來,趁著在校,先裨補闕漏,有所廣益。羽翼既豐,又何懼不能翱翔?
@ 李怡佳(廈門大學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
導致“慢”就業的原因很多,既有就業形勢和就業結構的影響,也有青年一代就業觀念的變化。這種“慢”可能是自主型追求更好的“慢”,也可能是被動型漫不經心的“慢”。前者表現為不倉促就業,有計劃地放慢腳步,給自己一些時間,通過一些經歷來進一步了解社會環境,認知自我和觀察職業世界,以更好地定位職業生涯從何處開始;后者表現為拖著不找工作,或因自我效能感低,或因各種客觀的就業條件所限,他們抱著得過且過或者啃老的心態度過畢業季甚至更長的時間。在進行就業指導時,自主型積極的“慢”,可以給予一定的支持,提供參與游學、支教、創業探索的資源和平臺,并協助其多體驗、多探索、多思考,“慢”出質量。被動型漫不經心的“慢”,應當及時介入指導,了解“慢”的真實原因,這可能多半與學生的信念、認知或心理有關,需要特別的關注和針對性的扶持,不要讓“慢”成為托辭和借口。
@宋健剛(東南大學學生處副處長):
針對不同的“慢就業”情形,應區分情況看待。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環境下,越來越多擁有創新思維和能力的高素質、高學歷的高校畢業生投入創業中,他們以自己的思維、知識和技術,推動社會創新,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對暫緩就業的畢業生,我們也應當從多元化的角度來看待。“95后”的畢業生也開始進入就業市場,很多人追求的是與興趣相結合、人崗更匹配的職業發展理念,實現自身的高質量就業,在高校全方位提供職業生涯規劃、求職理念等方面的指導基礎上,要容許他們有“追求”的過程和時間。對于就業存在困難的畢業生群體,高校就業部門要從知識、能力、技巧、經濟等方面加大幫扶力度,也要向相關用人單位做好推薦工作。
@仵林軍(南京理工大學學生處副處長):
對于大學生“慢”就業,我們認為需要辯證的看待。部分大學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經歷了十幾年的學習,走出校園時,希望給身體和心靈一定放松,認真做好職業規劃,為今后更好的發展打好基礎,這種“慢”是一種沉淀和積累,是值得尊重和理解的。這種“慢”是為了未來就業的快、高、好。對于部分大學生以“慢”就業為借口,逃避社會競爭,“原地踏步”“在家啃老”,社會應該持反對態度。“慢”就業,而非“不”就業,這種“慢”是一種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不負責任。我認為通過大學期間的“職業規劃”教育,可以實現“慢”就業的前移,把“慢”就業的“慢”前移到大學期間,使大學生規劃好大學學習生活,實現“快”就業。
@李洪波(江蘇大學副校長):
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對未來就業選擇存在著一定的迷茫。一是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畢業時未必能選到合適的工作崗位;二是現行的教育制度限制,很多的學生學習了自己不愿意學的專業;三是“靈活性”就業又為學生提供了“過多”的選擇。選擇的迷茫使得不少學生為就業而就業。其實,“慢就業”并不可怕,“漫無目的的就業”才可怕。對于一直在學業生涯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的學生來講,“快”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大學畢業、進入社會是他們人生中的一個分水嶺。在就業之前從事一段時間的支教、創業、游學等“嘗試性就業”,可以更加理性地評判自己、更加科學地規劃未來,從而走向“快就業”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