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婭娟
(嘉峪關文物景區管理委員會,甘肅嘉峪關735100)
嘉峪關古代防洪設施研究
孫婭娟
(嘉峪關文物景區管理委員會,甘肅嘉峪關735100)
從嘉峪關關城整體布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嘉峪關初期的建造者,高度重視這座關城的防洪設施。現存的防洪設施,如月城、城壕、外壕、東閘門、南閘門,巧妙地利用了嘉峪關臺地的自然沖溝和天然濕地湖泊,是嘉峪關能保存數百年而巍然屹立的重要保障,是匠心獨運、天人合一的防洪設計杰作。
嘉峪關;防洪設施;軍事防御
嘉峪關位于嘉峪山西麓,選址在一塊西高東低的十幾平方公里的臺地上。關城設置在這塊臺地東緣地帶,處于洪水沖積的下游位置,600多年來,不但嘉峪關沒有受到洪水的損毀,而且自關城伸向南北兩翼延伸的長城,除了人為破壞外,大多還巍然屹立。
在嘉峪關西羅城外有一座用沙石堆起的小土山,形如月牙,拱衛在嘉峪關西門外,因此取名為月城。專家學者認為,月城是嘉峪關西門外的第一道軍事防御設施,可以有效的阻止和減緩敵兵的攻擊,使守城士兵更容易射擊敵兵。
在城門外堆起一座土山作為月城,這在我國古代建筑城池的歷史上較為罕見。為了搞清月城的作用,筆者經常到實地去踏查。月城的弦長約150米,比西羅城稍短,一頭伸入北城壕,一頭伸入南城壕。月城的弧拱面向西方,是一望無垠的戈壁古戰場。月城與城墻間是護城壕。月城的北段脊梁上有兩三個不規則的大坑,在迎門的山坡上,門南邊有一個不規則的大坑,門北邊有兩個不規則的大坑。這些坑開挖之初,似為方形,經年累月,風蝕雨削就不規則了。并且這些坑不在一個高度上,呈一上一下布置。
春去秋來,寒來暑往,西門洞內是游客和工作人員避暑納涼、遮風擋雨的好地方。大家都在感嘆,無論下多大的雨、多大的雪,雨水和雪水從來不進西門洞。有一次關城西門洞突然進水,這是筆者在這里工作十幾年都不曾聽說的事情,大家都覺得新鮮,馬上跑過去一看究竟。筆者趟過水,站在西門洞口,看到暴雨中涓涓細流從月牙城的山坡上直沖而下,匯聚到西門洞的門口,順著西門洞幾百年來碾軋形成的車轍,嘩嘩地流進羅城甬道內。當登上月城,看到方圓十幾平方公里的戈壁古戰場,浩如煙海,白茫茫一片,洪水裹挾著戈壁礫石,轟隆隆地直奔月城的山腳下,耳邊真是“平地起驚雷”,勢不可當,再看拱起的月城魚嘴,在五六十米開外,早將滾滾而來的洪水,分為南、北兩道,流向關城南城壕和北城壕。月城和月城上那幾個大坑都是古代城池的防洪設施,真正是巧奪天工、渾然天成。
嘉峪關關城的四周,沿著外城墻基,隨山勢地形開挖有護城壕。關城外大面積的山坡積水,匯積流到護城壕內,排入了九眼泉湖內。護城壕起到了拒洪水于城外的巨大作用。
除了關城四周的護城壕外,在關城的南、北兩側,還特意設置了南城壕和北城壕來泄洪,這兩道城壕與月城共同組成了關城的防洪保護屏障。南城壕是為了承接由月城分流過來的洪水而專門開挖的,大約有4米寬,80多米長。沿著關城南面的山坡而下,方向是順著南翼長城開挖,最終將洪水排入關城下面的九眼泉湖內。
北城壕是一條天然沖溝,平時是一條可以通行的道路;每到汛期,月城將洪水導引至這里,護城壕將城墻和地面的積水也排泄到這條溝內。在這條溝的南坡,也就是靠近關城這面,有人為的設施,在南坡中上部劈山為崖,使南坡形成了一個臺地,在背陰的崖面上開鑿多個窟龕,間隔為4米。這些窟龕大小不一,是安裝了崖柵墻的遺跡。據記載,從嘉峪關起到下古城東北的鎮夷堡,修內外崖柵墻兩道,長45公里。為了使軍事防御設施保持完好,不致受洪水損毀,在南坡的底部排洪溝進行了人工疏浚,在南坡的頂部挖了兩排交錯布置的絆馬坑,目前還保存有240余個。這些絆馬坑對聚集南坡頂部的積雨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公元1539年,翟鑾給嘉靖皇帝上疏說,嘉峪關最臨邊境,為河西第一隘,而兵力寡弱,墻壕淤損,宜加修葺。乞兵五百防守,并修浚其淤損者。仍于壕內填筑邊墻一道,每5里設墩臺一座,以為保障。公元1540年,這道長城和外壕由肅州兵備副使李涵主持修建。不提長城,單說外壕,現在嘉峪關西長城外側,與長城近似于平行,保存有一道又寬又深的外壕。這條外壕距長城30~60米不等,現存外壕上寬9.8米,下寬3.5米,深2.1米。從文獻記載分析,是先有外壕,后有邊墻。如果沒有這道又寬又深的外壕,長城也立不住腳,長城與這道外壕,可以說是共生關系。目前的保存狀況是,外壕明顯的地段,長城也保存較為完好;外壕損毀不明顯的地段,長城也損毀嚴重,幾近消失。
長城的這條外壕,對軍事的防御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它可以有效減緩敵兵的攻擊速度。但從另一方面講,它可以防止長城西面戈壁和山體匯積而來的洪水對長城墻體的沖刷作用不可低估,在長城修葺管理工作中,還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因其工程量浩大,需上奏皇帝才能實施。
嘉峪關內城墻的頂部安裝有排水暗管,直通夯土墻的底部,把城墻頂部的積水排入羅城甬道。三座大樓的城臺設置了排水明槽,直接將積水排入地面上。內城地表水匯積后,由西向東流經會極門、柔遠門、光化門、朝宗門,排入外城。每一個門洞兩側的石條上,專門鑿有排水槽,車輛長期碾軋形成的車轍也自然形成了排水槽,利于內城積水排入外城。當前,內城地面因大面積硬化,造成地表水無法下滲,經常發生雨水匯積進入門洞和浸蝕墻體的情況。所以,研究內城合理的硬化面積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課題。
外城在南面的低凹地帶設置了南閘門,在東北方向的自然沖溝上設置了東閘門,在東南方向的自然沖溝上埋置了排水管,利用自然地勢,就能很容易將積水排入九眼泉湖(古代稱南門湖)。現在的南閘門是復建的,城墻的排水管已重新安置,僅存的古代建筑為東閘門。東閘門的方形門洞,采用了磚、石、木的混合結構。一是適合車輛通過,二是石條基礎能夠承受洪水的沖刷。磚砌的門洞城臺采用了側傾收縫砌筑法,使門洞城臺下大上小,基礎穩固。門洞過梁的方木支柱下方的三層石條,厚度達到1米以上,既是承重的基礎,又能使木柱不受雨水的浸蝕,有效地抗擊著洪水的沖刷。2001年8月,天降暴雨,東閘門內發生泥石流,門洞內外的水泥路面及護坡被洪水淘空塌陷,情況危急,而東閘門安然無恙,其泄洪作用與“東閘門”名副其實。
九眼泉湖(南門湖)位于嘉峪關城樓南面和東面,原有自然泉眼數十余眼,稱為“九眼泉”。20世紀50年代前,匯流量可達0.6立方米/秒,冬夏澄清,碧波不竭,在水渠上安置水磨兩處,是嘉峪關村2000畝農田及生活用水的唯一來源。
九眼泉湖處于嘉峪關大斷層上。嘉峪關大斷層北起黑山東麓的格拉子溝大板河一帶,向東南延伸經磨子溝口、黃草營、何家莊、嘉峪關城樓、嘉峪關水泥廠、鱉蓋山、嘉峪關火車站、龍王廟、雙泉、文殊車站直趨文殊溝口,長達30多公里。地質第四紀以來,嘉峪關大斷層復活,造成嘉峪關高臺地形成。同時,嘉峪關斷層上盤翹起,又造成斷裂帶九眼泉湖周圍地下水以泉水溢出地表。九眼泉不僅是嘉峪關賴以建關的水源地,也是嘉峪關能夠保存數百年的重要保障。
到目前為止,九眼泉湖還是嘉峪關市防洪的重要水利設施。九眼泉湖在古代雨量稀少時,能將積水蓄積,供嘉峪關人畜飲用;雨量大時,它可以調節洪水,將嘉峪關以西戈壁山川的匯積的洪水合理的分配排泄出去。九眼泉湖東側從南到北分布有:羅圈溝,流向東南的二里半耕地;蔣家溝,流向正東的五里墩耕地;新溝,流向東北的北灘耕地;水磨溝,流向北面的地灣耕地;西溝,流向北面地灣耕地。沿關城北面的山腳,還開挖有一條排洪渠,渠首與西溝相接通,流向地灣耕地以北的戈壁灘上。
嘉峪關的防洪設施,體量巨大,作用巨大,與自然山川融為一體,與軍事防御設施融為一體,建造之初就對防洪設施給予了高度重視。現存的防洪設施,如月城、城壕、外壕、東閘門、南閘門、九眼泉湖,都巧妙地利用了嘉峪關臺地的自然沖溝和天然湖泊,是嘉峪關得以保存數百年而巍然屹立的重要保障。這些設施是匠心獨運、天人合一的設計杰作,值得現代規劃設計者研究學習。
[1]嘉峪關市史志辦公室校注.肅州新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清〕黃文煒原著,吳生貴、王世雄校注.重修肅州新志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陳秉剛.著嘉峪訪古探幽錄[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5.
[4]嘉峪關市志編纂委員會編.嘉峪關市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0.
K928.77
A
1005-3115(2016)20-0054-02